★旅游地点:南京桃叶渡
从夫子庙出来,我们一路往桃叶渡而去。这条路有点曲折,但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什么不便,反正大路也不认识,跟着导航走就是了。
路过南京食朝汇的时候,忍不住被小桥流水的格局惊艳了一下。一座单间双柱的牌坊,成串的红灯笼,门前一条小河,泊着一艘小船。忍不住走下阶梯,摸了摸河畔的一组铜质雕塑。
不远处有一部打开的石书,原来这里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桃渡临流”。这里的用餐环境一定不错,不过现在还没到饭点,于是流连了一会儿,我们还是朝着目的地走去。
既然到了“桃渡临流”,桃叶渡的正牌景点自然相距不远了。走进一条不太宽敞的道路,很快就到了地方。一扇朱门两侧有对联:“赏桃叶歌烹六朝气韵,听团扇曲啜千古风流”,上方的匾额正是“古桃叶渡”。
进门是一架紫藤,旁边有块石碑,刻着金字“桃叶渡”。桃叶渡是秦淮河上的古渡,位于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南起贡院街东,北至建康路淮清桥西,又名南浦度。在古时候,这里是相当繁华的地方,送人出金陵,往往就送到桃叶渡,在这里与恋人、友人、亲人依依惜别。
南京还有一个桃叶渡,南京江北长江边东门桃叶山下,属于浦口区,也是一个古渡口,称为晋王渡,和东门宣化古渡、大码头渡同并称南京浦口东门三大古渡。不过,古时还是以秦淮河畔的这个渡口更繁华,毕竟十里秦淮是自古佳丽地。
渡口有一座单间双柱的石牌坊,横梁刻着“古桃叶渡”四个字,柱子上有一副坊联:“楫摇秦代水,枝带晋时风”。
说起这桃叶渡名称的由来,确实与晋朝有关。相传在东晋时期,秦淮河与古青溪水两条河的岸边载满了桃树,春风起风的时候,桃叶轻浮水面,被风吹得四处飘零。这景象想着也挺美,不过我觉得更美的应该是桃花花瓣飘落的景象。撑船的艄公看着满河的桃叶,就给取名桃叶渡了。这艄公估计也不是一般的艄公,应该是颇通几分文墨的。
还有一种说法,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个爱妾,名叫桃叶。她往来于秦淮两岸时,王献之常亲自在渡口迎送,并作《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这种传说便更加浪漫了。
渡口有一座石桥,是单孔拱桥,是谓“桃叶桥”。清朝顺治年间,孝陵卫人金云南迁居渡口,看到渡口非常拥挤,常有人落水而亡,便捐建了一座木桥,题名“利涉桥”。康熙二年,改建为石桥。
说起来,这座桥还颇有一番波折呢。利涉桥顾名思义就是利于涉水。康熙二年的时候,风水先生认为这座桥破坏了风水,硬是把桥给拆了。但因为桃叶渡口的凶险,老百姓们一再要求重建这座桥,官府无奈,只得重新造了座桥。解放后,这座桥又被拆除,现在只剩下断桥痕迹了。原来的座桥,也不知道是不是今天桃叶桥建造的地方。
桥畔有一组碑刻,其中有一个“太”字十分醒目,下方刻的是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字,与他的父亲王羲之并称“二王”,加上张芝、钟繇,合称“四贤”。碑刻上的故事大意是王献之十二岁时,有一天捧着自己的作品给父亲看,王羲之没有作声,在“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献之把习字抱给母亲看,母亲仔细看了很久,才叹了口气:“我儿字写了千日,惟有一点似羲之。”王献之一看,原来正是父亲给自己的“大”字加的那一点。王献之满脸羞愧,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终于成为名垂千古的大书法家。我们大多数人都觉得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其实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王献之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王羲之,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一度推王献之。一直到了唐代,因为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宋代著名的书法家米芾,主要学的还是王献之的字。
一旁有座高出地面的木结构建筑,我们走上去看,原来是一间客栈。因为临着桃叶渡,名字就叫桃叶渡客栈。
客栈旁有一座单间双柱的牌坊,规模不大,但雕刻精美,柱子上却没有刻联,横额刻着四个字:“烟×南浦”,中间那个字没认出来,反正看到了这些古字,我们都是文盲。我想起辛弃疾有一阙《祝英台近》里写到过“桃叶渡,烟柳暗南浦”,但是这个字既不像柳也不似暗,所以最终还是没认得出来。
往北是九曲坊,里面俨然是一处江南小园林。“青溪九曲”也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原来指的是金陵城内人工开凿的一条运河,有九道弯。经过历代城改,除了大弯,小弯都消失了,现在自然已经找不到九道弯了。
不过坊内亭廊宛然,假山溪石堆叠,墙角一树凌霄开得如火如荼,满院翠色荫浓,也是休闲的好地方。
游完桃叶渡,也到了晚餐的饭点儿,我们于量在附近找了一家看起来上座率不低的店,坐下来点了三菜一汤,三口之家居然只花了九十一元钱。难怪南京本地人不推荐在夫子庙吃饭,原来物价差了这么多!
自驾游:南京桃叶渡
5月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