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29阅读
  • 2回复

[猎奇]人口警报再次拉响,二胎效果不佳三胎没人生,专家奇葩建议频出 [2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5640
金币
76553
道行
38009
原创
2568
奖券
3213
斑龄
138
道券
1273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7774(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11-28



[熊猫]现在年轻人的观念和父母辈的观念早就已经不一样了,老一辈的传统观念就是多生,但是现在人们连婚都不结了,就别说生孩子了。



而且在2021年首次开放三孩政策之后,我国的新生儿出生人口没有上涨,反而下降了,这直接导致了2023年和2024年人口的负增长。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真的是年轻人的错吗?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养娃成奢侈

2022年,“人口警报”再次拉响,中国的人口总量从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了净减少,在随后的2023年与2024年,死亡率持续跑赢出生率,人口负增长的态势已然确立,其实从2016年放开二孩,到2021年推出三孩政策,预想中的生育潮却并未到来,反而一路下滑。



而社会上许多讨论将矛头指向了年轻人,指责他们变得自私,不愿承担家庭责任,但是我们忽略了问题的核心。



今天的养育模式早已天翻地覆,它不再是添一双筷子的事情,现在要养一个孩子的费用,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家庭的经济承载力,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人生的财务报表在考虑生育之前,早已被几笔巨大的开销预支。



住房、教育、医疗,这三座大山的重量人尽皆知,一套房子往往需要掏空夫妻双方乃至上一辈父母的毕生积蓄,然后再背上长达数十年的沉重月供,车贷紧随其后,房贷一同构成了家庭财务的巨大压力源,让年轻人的现金流时刻处于紧绷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生孩子就是在雪上加霜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花销就已经开始了,专用的尿片、进口的辅食、安全的婴儿床,每一样都是精心挑选,也价格不菲,但这还仅仅是开始。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的投入更是个无底洞,一个孩子从出生抚养到大学毕业,预估成本高达几十万元,这笔账算下来足以让任何一个普通家庭感到窒息,他们觉得生孩子是有钱人的特权。



对于那些有男孩的家庭,这份压力要更大,父母们不仅要为眼前的育儿开销发愁,还得从长计议,为儿子未来成家立业的婚房进行储蓄,养育不再是简单的陪伴成长,而是一项长达20年、耗尽心力与财力的巨大工程。



牺牲个人价值

如果说经济是横亘在生育面前的“硬约束”,那么个人价值的实现就是一直存在的“软边界”,在一个高度强调个人奋斗与自我实现的时代,生育对个体,尤其是女性的时间、精力乃至整个职业生涯,都构成了直接而剧烈的冲击。



对于许多职场女性而言,怀孕和生育几乎等同于按下了职业生涯的“暂停键”,眼看就要到手的晋升机会可能因此旁落,原本重要的岗位可能被他人替代,重返职场时发现自己早已被边缘化,收入下降、职业发展受阻,这些都是她们需要独自面对的现实风险。



与此同时,以“996”为代表的高强度工作文化,正在无情地挤压着年轻人的个人时间和精力,他们每天疲于奔命,仅仅是维持自己的生活就已经筋疲力尽,哪里还有余力去承担抚养一个新生命所需的巨大投入?



下班回到家只想“葛优躺”,连谈恋爱都觉得累,更何况是需要24小时待命的育儿。



更深层次的是社会观念的巨变,幸福不再是“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的固定模板,而是拥有更多的个人自由,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节奏,不婚、丁克这些曾经被视为“异类”的生活方式,现在正被越来越多人接纳,成为一种平常的选择。



这背后其实是年轻人对生活品质和精神自由的更高追求,当他们感觉社会阶层日益固化,一种防御性的心态便会产生,他们更倾向于“守住”自己已有的生活,不愿因为生育这个巨大的变量,而冒险拉低自己和下一代的生活质量。



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重复自己这一代人所经历的艰辛,他们觉得仓促地把一个孩子带到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在他们看来是对自己,更是对孩子极大的不负责。



专家火上浇油

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建议,但这些建议非但没能缓解焦虑,反而因其脱离现实,加剧了社会的对立情绪,让年轻人感到被冒犯和不被理解,这种解决方案上的“认知错位”简直是火上浇油。



厦门大学的一位教授赵燕菁提议,应该对不生育的人群施以惩罚,比如直接下调他们的养老金,这就是将生育与养老保障直接挂钩,把个体选择变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经济学家黄有光则更为“大胆”,他提出用“一妻多夫制”来应对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



而另一位经济学教授丁长发则建议,通过“国际婚姻”大量引进外国女性,以解决国内的“剩男”困境,这些建议一经提出,便被公众贴上了“奇葩”和“离谱”的标签,它们都试图用强制、惩罚甚至猎奇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却完全无视个体的尊严和现实的约束。



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传递出一种对年轻人生存状态的极度漠视,自然会引发人们强烈的反感,公众的反应也清晰地表明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指责或强迫年轻人,而在于踏踏实实地去改善整个社会环境。



真正的出路就是在构建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2023年9月起全面放开的育儿补贴申领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减轻经济负担是正确的第一步,但这还远远不够。



我们要让生育不再是一种惩罚,不再是个人发展的绊脚石,而是一种能够被全社会尊重、支持,并且能带来真正幸福感的选择,年轻人不生不是因为他们自私,而是因为有许多原因牢牢地困住了他们,他们的选择是基于现实困境的理性判断。



所以社会需要思考的不应再是“如何让年轻人生孩子”,而应该转向“如何创造一个让人们敢生、愿生,并且能幸福地生养的社会环境”,只有当年轻人相信生下一个孩子不会导致自己生活品质的必然下降,不会牺牲掉全部的自我,生育的意愿才可能真正回归。

信息来源:















1条评分金币+20
huozm32831 金币 +20 - 10-21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6470
金币
570152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51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0-20
关于年轻人生育意愿低下的多角度剖析
在当今社会,年轻人与父母辈在生育观念上呈现出巨大差异,老一辈秉持的多生观念,在当下却遭遇了年轻人连婚都不愿结、更别提生孩子的现实困境。自2016年放开二孩、2021年推出三孩政策后,不仅未出现预想中的生育潮,新生儿出生人口反而持续下降,2023年和2024年更是出现人口负增长,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元的原因。

经济压力:难以承受的养育重担
如今的养育模式与过去截然不同,不再是简单“添一双筷子”的轻松事。养育一个孩子的费用,远远超出了普通家庭的经济承载力。住房、教育、医疗这三座大山,沉重地压在年轻人身上。一套房子往往需要掏空夫妻双方乃至上一辈父母的毕生积蓄,还要背上长达数十年的沉重月供,车贷紧随其后,与房贷一同构成家庭财务的巨大压力源,让年轻人的现金流时刻处于紧绷状态。

孩子出生后,各种开销便接踵而至。专用的尿片、进口的辅食、安全的婴儿床,每一样都精心挑选且价格不菲。而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的投入更是个无底洞。据预估,一个孩子从出生抚养到大学毕业,成本高达几十万元,这笔账足以让普通家庭感到窒息,不少人甚至觉得生孩子是有钱人的特权。对于有男孩的家庭,压力更大,不仅要为眼前育儿开销发愁,还得为儿子未来成家立业的婚房进行储蓄。养育孩子成为一项长达20年、耗尽心力与财力的巨大工程。

个人价值实现:生育与职业发展的冲突
在一个高度强调个人奋斗与自我实现的时代,生育对个体,尤其是女性的时间、精力乃至整个职业生涯,都构成了直接而剧烈的冲击。对于许多职场女性而言,怀孕和生育几乎等同于按下职业生涯的“暂停键”。原本近在咫尺的晋升机会可能因此旁落,重要岗位可能被他人替代,重返职场时又发现自己早已被边缘化,收入下降、职业发展受阻,这些都是她们需要独自面对的现实风险。

与此同时,以“996”为代表的高强度工作文化,无情地挤压着年轻人的个人时间和精力。他们每天疲于奔命,仅仅维持自己的生活就已经筋疲力尽,哪里还有余力去承担抚养一个新生命所需的巨大投入?下班回到家只想“葛优躺”,连谈恋爱都觉得累,更别说需要24小时待命的育儿了。

社会观念转变:对自由与品质的追求
更深层次的是社会观念发生了巨变。幸福不再局限于“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的固定模板,而是拥有了更多个人自由,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节奏。不婚、丁克这些曾经被视为“异类”的生活方式,如今正被越来越多人接纳,成为一种平常的选择。这背后其实是年轻人对生活品质和精神自由的更高追求。

当他们感觉社会阶层日益固化,一种防御性的心态便会产生。他们更倾向于“守住”自己已有的生活,不愿因为生育这个巨大的变量,而冒险拉低自己和下一代的生活质量。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重复自己这一代人所经历的艰辛,觉得仓促地把一个孩子带到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是对自己,更是对孩子极大的不负责。

专家建议:脱离现实的“认知错位”
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建议,但这些建议非但没能缓解焦虑,反而因其脱离现实,加剧了社会的对立情绪,让年轻人感到被冒犯和不被理解。厦门大学的赵燕菁教授提议,对不生育的人群施以惩罚,比如直接下调他们的养老金,将生育与养老保障直接挂钩,把个体选择变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经济学家黄有光提出用“一妻多夫制”来应对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另一位经济学教授丁长发则建议,通过“国际婚姻”大量引进外国女性,以解决国内的“剩男”困境。

这些建议一经提出,便被公众贴上了“奇葩”和“离谱”的标签。它们试图用强制、惩罚甚至猎奇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却完全无视个体的尊严和现实的约束。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传递出一种对年轻人生存状态的极度漠视,自然会引发人们强烈的反感。公众的反应也清晰地表明,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指责或强迫年轻人,而在于踏踏实实地去改善整个社会环境。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真正的出路
要解决生育问题,真正的出路在于构建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2023年9月起全面放开的育儿补贴申领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减轻经济负担是正确的第一步,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让生育不再是一种惩罚,不再是个人发展的绊脚石,而是一种能够被全社会尊重、支持,并且能带来真正幸福感的选择。

年轻人不生不是因为他们自私,而是因为有许多现实原因牢牢地困住了他们,他们的选择是基于现实困境的理性判断。所以社会需要思考的不应再是“如何让年轻人生孩子”,而应该转向“如何创造一个让人们敢生、愿生,并且能幸福地生养的社会环境”。只有当年轻人相信生下一个孩子不会导致自己生活品质的必然下降,不会牺牲掉全部的自我,生育的意愿才可能真正回归。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10-21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职务: 山庄囚徒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5542
金币
470554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013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2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10-21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10-21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