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这话说得真是透亮。
其实,现如今信息网络如此发达,反倒觉得熟人越多,心就越累。
天天随时随地可以瞬间联系,扎堆取暖,最终反倒忘了自己是谁。
有时候,离远点,才真能喘口气。
说白了,能远离熟人而活,其实也是一种很爽的生活方式。
不得不说,熟人堆里是非就是多。
一句无心话,传三圈就成了刀子。
毕竟,人闲也是是非多,恩怨多。
保持点距离,耳朵根子先清净一半。
东汉严光,跟光武帝刘秀是老同学。
刘秀当了皇帝后,使劲召他入朝做大官。
严光却躲到富春江边钓鱼,连名字都改了。
刘秀派人找到他,他披着破羊皮袄在江边烤火,眼皮都不抬:
各人认各人的路,何必硬凑?
说完接着钓他的鱼,朝廷的马车空着回去了。
人生就是由自我的选择来构成的,即便是天大的富贵,抵不过自己一时的乐意。
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的那样:
我们生活得太拥挤,相互干扰,彼此牵绊,我想,彼此之间已经缺乏敬意了。
空间上保持适度的距离,是彼此精神独立的护城河。
就像生活里熟人少了,杂音就弱了,自己内心里的声音才听得清。
熟人,未必是你的真朋友。
毕竟,有时候时间堆出来的交情,常常是习惯,而不是懂得。
真正的滋养,得挑,得好好想,好好选。
宋代林逋,在西湖孤山隐居。
二十年不入城市,不娶妻,只与梅花仙鹤做伴。
朋友?是有。
高僧、隐士撑小船来访,清茶一杯,谈诗论道。
官老爷的帖子?他拿梅枝在雪地划个“谢”字,就算回了信。
在他看来,情谊贵精不贵多,合拍的,一个顶百个。
古罗马哲人塞涅卡说:
我们应当精心选择自己的朋友,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值得拥有我们内心的空间。
的确,你靠近谁靠近自己,就是在让谁塑造你。
对熟人做减法,是对自己灵魂的郑重保养。
如此,保留自己的灵魂,守护自己的精神,稳住自己的选择。
最终,方能行稳致远。
熟人圈像口深井,看久了,天就剩井口那么大。
跳出来,世界才真正是你的。
清代沈复,在《浮生六记》里写尽与芸娘的烟火情深。
可当芸娘早逝、家道中落,亲戚的冷眼让他心寒。
过往种种,让他最终选择干脆远走他乡,做过幕僚,卖过画,甚至打算跟朋友出海经商。
日子虽然过得虽颠沛,笔下却流淌出“宇宙之大,同此清风明月”的开阔。
最后,亲手断了熟人的藤蔓,反而能摸到自己的筋骨。

哲学家尼采说:
成为你自己!你现在所做、所想、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
远离熟人期待所带来的重压,才有机会听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
离熟人远点,不是薄情,反而是清醒。
在人际关系上腾出空间,清风明月才能住进来,山清水秀才能透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