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国庆假期首日,呼和浩特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创新推出“5+7+N”文旅体验活动体系,以系统化、多层次、沉浸式的文化与旅游融合模式,全面激活城市节庆氛围,提升市民游客的参与感与获得感,充分展现“草原都市”的独特魅力。这一活动架构不仅体现了政策引导与市场活力的有机结合,更通过精准策划实现了文化传承、消费拉动与城市形象塑造的多维统一。
以下从整体架构出发,对“5+7+N”模式如何点亮城市氛围进行深度解读与系统阐述:
---
一、“5大核心板块”构建全域文旅主轴,实现主题引领
“5”代表五大主题板块,作为整个活动体系的骨架支撑,覆盖文化、生态、民俗、艺术与科技五大维度,形成逻辑清晰、内容丰富的节日主线:
1. 文化溯源·青城记忆
围绕昭君博物院、清·和硕恪靖公主府、塞上老街等历史文化地标,开展“古城夜游”“非遗手作工坊”“口述历史沙龙”等活动,唤醒市民对城市文脉的集体记忆,增强文化认同。
2. 生态畅享·绿满青城
联动大黑河生态廊道、哈素海湿地公园、敕勒川草原等地,组织家庭露营节、骑行挑战赛、自然教育课堂,倡导绿色出行与生态文明理念,让市民在自然中感受“美丽中国”缩影。
3. 民族风情·多彩北疆
依托蒙古族传统节庆元素,在内蒙古博物院广场、莫尼山非遗小镇举办长调展演、马头琴音乐会、那达慕竞技体验(摔跤、射箭),打造沉浸式民族文化空间。
4. 艺术焕新·城市美学
在新华广场、艺术中心等地引入街头艺术快闪、青年艺术家联展、光影装置秀,融合现代视觉语言与本土符号,吸引年轻群体打卡传播,推动城市审美升级。
5. 数字赋能·智慧文旅
推出“云游青城”小程序,集成VR导览、AR寻宝游戏、线上积分兑奖等功能,并在重点景区部署智能语音讲解与人流预警系统,提升服务效率与互动体验。
这五大板块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呼应,构成覆盖全年龄段、满足多元需求的城市节日图景。
---
二、“7个重点区域”形成空间联动,打造全域旅游热点集群
“7”指七个重点文旅功能区协同发力,打破传统景点孤岛状态,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空间布局网络:
- 塞上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主打“国潮庙会”,融合剪纸、皮雕、奶食制作等非遗展示与汉服巡游;
- 内蒙古博物院及周边文化带:推出“博物馆奇妙夜”特别开放场次,配合儿童考古体验项目;
- 大黑河军事文化乐园:设置亲子国防教育营地,结合无人机表演与模拟作战游戏;
- 如意河滨水休闲带:组织灯光水舞秀、河畔诗会与咖啡市集,营造慢生活氛围;
- 莫尼山非遗小镇:举办“百匠大会”,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艺;
- 恼包村文旅综合体:打造“北方乌镇”意象,夜间上演大型实景剧《青城往事》;
- 丝绸之路大道沿线商圈:联动万达、维多利等商业体,发放文旅消费券,刺激假日经济。
通过区域分工与资源整合,实现人流合理分布与消费动线优化,避免拥堵与资源闲置。
---
三、“N项延伸活动”激发社会共创,释放全民参与活力
“N”代表无限可能的衍生性活动,体现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共建机制:
- 社区层面发动街道办组织“邻里美食节”“我家阳台最美丽”评选,将节日氛围渗透至基层单元;
- 鼓励本地民宿推出“住一晚送一日游”套餐,旅行社开发“亲子研学一日营”“银发康养专线”等定制产品;
- 联合高校艺术系学生创作“我眼中的呼和浩特”主题壁画,在背街小巷实施微更新;
- 引入社会化运营团队,在地铁站、公交枢纽设置“文旅盲盒派发机”,增强趣味性与传播性;
- 发起“最美文旅志愿者”评选,动员退休教师、文艺爱好者担任义务讲解员。
此类柔性设计极大拓展了活动边界,使文旅不再局限于专业机构主导,而是成为全社会共同书写的城市叙事。
---
四、科技+人文双轮驱动,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
本次活动注重技术手段与人文关怀的平衡运用。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客流高峰,提前调度交通接驳车辆;另一方面,设立“暖心驿站”为老年人提供纸质导览图、免费茶水与休息座椅,体现城市温度。同时,联合抖音、小红书平台发起#我在呼和浩特过国庆#话题挑战赛,累计播放量超8000万次,有效扩大城市“出圈”效应。
---
五、长效机制探索:从“假日爆火”走向“持续升温”
值得关注的是,“5+7+N”并非一次性节庆安排,而是呼和浩特市构建常态化文旅生态的重要试点。相关部门已着手总结本次活动经验,拟将其转化为四季主题系列活动模板(如春季“踏青季”、夏季“音乐季”、秋季“丰收季”、冬季“冰雪季”),并建立商户联盟、志愿者数据库、数字资源库三大支撑平台,推动文旅产业由“流量驱动”向“价值深耕”转型。
---
综上所述,呼和浩特市通过“5+7+N”文旅体验活动,在国庆首日成功点燃城市热情,不仅营造了热烈祥和的节日氛围,更展现出一座边疆省会城市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与创新智慧。此举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品牌工程,更为其他中西部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城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