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阅读
  • 1回复

[猎奇]二战时,英国硬从我国割走一个县, 面积相当10个香港,至今未归还 [1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3680
金币
29688
道行
38009
原创
2416
奖券
4894
斑龄
135
道券
1117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5061(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9-1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37



翻开缅甸地图,在北部紧贴中国西藏的角落,有个名字格外扎眼的地方,葡萄县。这名字带着扑面而来的中国气息,可它如今却属于缅甸克钦邦。



这片土地南北绵延300公里,东西横跨150公里,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香港叠加在一起。当地山高谷深,迈立开江奔腾而过,山顶常年积雪,河谷却葡萄藤蔓连绵,被誉为缅甸的“香格里拉”。

可鲜为人知的是,它还有个曾用名:江心坡。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武帝时期,这里已是中国版图上的“不韦县”,出土的汉代青铜酒器上,至今还刻着葡萄纹饰的印记。



明朝鼎盛时,明成祖朱棣在西南设立“三宣六慰”管理机构,江心坡归属于孟养军民宣慰使司。史书里清晰记载着,当地土司需向明朝进贡象牙、宝石,朝廷则回赐丝绸、盐茶。

这种羁縻统治虽松散,却延续了中原王朝对边疆的主权象征。直到嘉靖年间,缅甸东吁王朝的铁骑多次越过恩梅开江,试图吞并这片沃土。



云南巡抚陈用宾紧急修筑八道关隘,明缅两军在分水岭血战数十年。一块万历年间留下的《平缅碑》,至今仍诉说着收复12座村寨的惨烈战役。

英国人的“软刀子”与清政府的无力

19世纪的东南亚,殖民者的阴影笼罩大地。1885年,英国三发英缅战争彻底吞并缅甸,将这片佛国并入英属印度。但殖民者的野心永不满足,他们的目光盯上了更北的江心坡。



1891年,英国探险家斯考特带着武装考察队潜入葡萄县,以“通商”为名建立贸易站,暗地里测绘地形、散布谣言:“清朝抛弃你们了!”当地部落在长期孤立无援下,最终被英印政府的“软化政策”蚕食。而当清政府驻英公使薛福成愤怒抗议时,英方只轻飘飘回应:“暂管而已。”

讽刺的是,民国政府并非毫无作为。1926年,内政部出版的《中国新地图》仍将葡萄县标注为云南省腾越道辖地。调查组深入当地时,发现傣族头人竟保留着向中国交贡赋的习惯,只是贡品需先经英国官员“转交”。



这种荒诞的“双头管辖”持续了十多年,暴露了当时中国边疆治理的溃烂:军阀混战让中央无力西顾,英国人则趁机修路、办学、扶植亲英势力,将实际控制权牢牢攥在手中。

滇缅公路上的要挟

当抗日的烽火燃遍大半个中国,云南边境的崇山峻岭间,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土石公路成了维系国家命运的生命线,滇缅公路。

1938年通车后,这里昼夜奔驰着运送枪支、药品、汽油的卡车,占当时国际援华物资的90%以上。然而这条“抗战血管”的咽喉,却被英国人死死掐住。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剑指东南亚。英国在缅甸的殖民统治岌岌可危,却在这时向浴血奋战的中国盟友亮出了刀子。英方代表手持地图直抵重庆谈判桌,指着江心坡的位置抛出条件:“要么承认这里归缅甸,要么明天就切断滇缅公路。”

此时东南沿海全境沦陷,国内兵工厂的子弹库存仅够维持三个月作战。面对赤裸裸的勒索,国民政府咬牙在《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附件上签了字,那条强行划走江心坡的虚线,从此被刻进历史,称为“1941年线”。



更具讽刺的是,签字墨迹未干,英国驻缅军队便在日军攻势下一溃千里。次年3月,仰光沦陷,正是中国远征军以数万将士的鲜血,为英军殿后杀开血路撤退。

当远征兵在野人山白骨铺路时,英国殖民官员却躲在印度宣称:“江心坡已是缅甸领土,无需再议。”

战后余波

1945年日本投降的礼花照亮全球,却照不进葡萄县的深谷。英国在撤离亚洲前夕,将殖民地图作为“遗产”移交缅甸。两年后缅甸独立,葡萄县顺理成章成为克钦邦辖地。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缅边界悬而未决。1956年,周恩来总理曾握紧缅甸总理吴努的手说:“历史遗留问题,我们平等协商解决。”但现实是残酷的棋局,西南边境盘踞着国民党残军,美国军舰在南海游弋,印度趁机在藏南挑起争端。

权衡之下,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以收回片马、班洪等故地为阶段性成果,而面积更大的葡萄县暂未触及。



今日的葡萄县,山谷间依旧飘着葡萄甜香,克钦族的目瑙纵歌舞步仍与云南景颇寨子同频共振。但当地学校教材里,再找不到“江心坡”三个字;年轻人只知自己是缅甸国民,唯有些许老人记得祖辈传下的故事:“我们给汉官交过象牙,换过盐巴……”



如今中缅油气管道穿越群山,替代了昔日的骡马古道;中国基建团队正在缅甸援建公路,其中一条规划线距葡萄县仅百余公里。历史的伤痕或许无法轻易抹平,但强盛的综合国力终将重塑地区格局。正如葡萄河谷经冬复绿的葡萄藤,只要根脉未绝,生机永不凋零。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5552
金币
410053
道行
2004
原创
2428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7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151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1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3:03
葡萄县: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翻开缅甸地图,在北部紧贴中国西藏的角落,有个名字格外扎眼的地方,葡萄县。这名字带着扑面而来的中国气息,可它如今却属于缅甸克钦邦。

这片土地南北绵延300公里,东西横跨150公里,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香港叠加在一起。当地山高谷深,迈立开江奔腾而过,山顶常年积雪,河谷却葡萄藤蔓连绵,被誉为缅甸的“香格里拉”。

然而,这片土地的历史远比它的自然风光更为复杂和深刻。

江心坡:中国历史的印记

葡萄县还有一个曾用名:江心坡。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武帝时期,这里已是中国版图上的“不韦县”,出土的汉代青铜酒器上,至今还刻着葡萄纹饰的印记。

明朝鼎盛时,明成祖朱棣在西南设立“三宣六慰”管理机构,江心坡归属于孟养军民宣慰使司。史书里清晰记载着,当地土司需向明朝进贡象牙、宝石,朝廷则回赐丝绸、盐茶。这种羁縻统治虽松散,却延续了中原王朝对边疆的主权象征。

英国人的“软刀子”与清政府的无力

19世纪的东南亚,殖民者的阴影笼罩大地。1885年,英国三发英缅战争彻底吞并缅甸,将这片佛国并入英属印度。但殖民者的野心永不满足,他们的目光盯上了更北的江心坡。

1891年,英国探险家斯考特带着武装考察队潜入葡萄县,以“通商”为名建立贸易站,暗地里测绘地形、散布谣言:“清朝抛弃你们了!”当地部落在长期孤立无援下,最终被英印政府的“软化政策”蚕食。而当清政府驻英公使薛福成愤怒抗议时,英方只轻飘飘回应:“暂管而已。”

讽刺的是,民国政府并非毫无作为。1926年,内政部出版的《中国新地图》仍将葡萄县标注为云南省腾越道辖地。调查组深入当地时,发现傣族头人竟保留着向中国交贡赋的习惯,只是贡品需先经英国官员“转交”。这种荒诞的“双头管辖”持续了十多年,暴露了当时中国边疆治理的溃烂。

滇缅公路上的要挟

当抗日的烽火燃遍大半个中国,云南边境的崇山峻岭间,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土石公路成了维系国家命运的生命线——滇缅公路。1938年通车后,这里昼夜奔驰着运送枪支、药品、汽油的卡车,占当时国际援华物资的90%以上。

然而这条“抗战血管”的咽喉,却被英国人死死掐住。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剑指东南亚。英国在缅甸的殖民统治岌岌可危,却在这时向浴血奋战的中国盟友亮出了刀子。英方代表手持地图直抵重庆谈判桌,指着江心坡的位置抛出条件:“要么承认这里归缅甸,要么明天就切断滇缅公路。”

此时东南沿海全境沦陷,国内兵工厂的子弹库存仅够维持三个月作战。面对赤裸裸的勒索,国民政府咬牙在《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附件上签了字。那条强行划走江心坡的虚线,从此被刻进历史。

战后余波

1945年日本投降的礼花照亮全球,却照不进葡萄县的深谷。英国在撤离亚洲前夕,将殖民地图作为“遗产”移交缅甸。两年后缅甸独立,葡萄县顺理成章成为克钦邦辖地。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缅边界悬而未决。1956年,周恩来总理曾握紧缅甸总理吴努的手说:“历史遗留问题,我们平等协商解决。”但现实是残酷的棋局,西南边境盘踞着国民党残军,美国军舰在南海游弋,印度趁机在藏南挑起争端。权衡之下,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以收回片马、班洪等故地为阶段性成果,而面积更大的葡萄县暂未触及。

今日葡萄县

今日的葡萄县,山谷间依旧飘着葡萄甜香,克钦族的目瑙纵歌舞步仍与云南景颇寨子同频共振。但当地学校教材里,再找不到“江心坡”三个字;年轻人只知自己是缅甸国民,唯有些许老人记得祖辈传下的故事:“我们给汉官交过象牙,换过盐巴……”

如今中缅油气管道穿越群山,替代了昔日的骡马古道;中国基建团队正在缅甸援建公路,其中一条规划线距葡萄县仅百余公里。历史的伤痕或许无法轻易抹平,但强盛的综合国力终将重塑地区格局。正如葡萄河谷经冬复绿的葡萄藤,只要根脉未绝,生机永不凋零。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