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00阅读
  • 3回复

[猎奇]他是明朝开国功臣,70多岁还下田种地,朱元璋得知后大怒:满门抄斩[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6087
金币
7680
道行
19523
原创
29492
奖券
18196
斑龄
202
道券
1056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657(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1-28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09-10) —


他是明朝开国元勋,年逾古稀仍亲自下田耕作,这本该是忠臣良将的典范,却因朱元璋的一道圣旨而满门抄斩,落得个凄惨结局。这位悲剧人物就是明朝开国丞相李善长,他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令人唏嘘不已。

明太祖朱元璋作为开国君主,其铁血手段众所周知,死在他屠刀下的功臣不计其数。然而在这些遇害的功臣中,李善长的遭遇尤为令人扼腕。他的功绩堪比西汉开国名相萧何,为明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却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这其中的恩怨纠葛,折射出封建王朝君臣关系的残酷本质。

李善长是最早追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谋士之一。在朱元璋称帝后,他被封为左丞相、宣国公,成为朝中重臣。朱元璋对他极为倚重,视其为最重要的智囊,甚至尊称他为军师。洪武三年,朱元璋更是赐予他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的崇高称号,足见其在朱元璋心中的特殊地位。当时的李善长可谓权倾朝野,风光无限。 作为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李善长凭借过人的才智,为朱元璋招揽了大量能人异士。这些人才后来都成为明朝开国的重要支柱,可以说李善长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值得一提的是,在朱元璋追随郭子兴期间,郭子兴曾试图挖走李善长,但李善长感念朱元璋的知遇之恩,毅然拒绝了这一诱惑,展现出了难得的忠诚品质。

在治国理政方面,李善长也颇有建树。朱元璋曾就律法中的酷刑问题征询他的意见,李善长认为连坐之刑过于严苛,应当仅限于谋反等大逆不道之罪。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委派他主持律法修订工作。然而,这位看似仁慈的丞相却也有其不为人知的一面。他心胸狭隘,睚眦必报,但凡有人得罪于他,必定上奏弹劾,且往往夸大其词,有时甚至导致对方被罢官免职。 明朝另一位著名谋士刘伯温的归隐,某种程度上也与李善长的排挤有关。随着权势日盛,李善长逐渐变得骄横自大,连朱元璋有时也看他不顺眼。但考虑到他功勋卓著,位高权重,朱元璋一直隐忍不发,没有对他采取行动。

公元1371年,李善长因病致仕。即便如此,朱元璋仍对他恩宠有加,不仅让他的族人入朝为官,还将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两家结为姻亲。然而李善长却不知收敛,时常托病不上朝,其子也多次无故缺席朝会。在被御史弹劾后,朱元璋不得不削减了他的俸禄以示惩戒。

时光荏苒,十多年后爆发的胡惟庸案终于让朱元璋找到了处置李善长的机会。有人举报李善长曾包庇胡惟庸,甚至涉嫌谋反。此时的朱元璋早已杀红了眼,加之对李善长积怨已久,终于狠下心来,下令将李善长满门抄斩。一代开国功臣,就此陨落。
1条评分金币+13
wowoni 金币 +13 - 09-10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职务: 山庄囚徒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5542
金币
470554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013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2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9-10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09-10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汪洋小舟

UID: 453896


发帖
8643
金币
620
道行
1950
原创
0
奖券
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56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6-05
最后登录: 2025-11-2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9-10
“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一直以为是他说的,电视剧也是这么演的,没想到网上一查是别人说的。
1条评分金币+3
wowoni 金币 +3 - 09-10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6497
金币
570218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52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8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09-10
明朝开国丞相李善长被朱元璋满门抄斩,是明初政治斗争和权力清洗的典型案例。这一事件背后涉及多重复杂因素,包括权力斗争、君臣猜忌、法律制度的滥用以及朱元璋对功臣集团的系统性整肃。以下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李善长被诛的原因:

---

一、李善长的地位与功绩

李善长是朱元璋建立明朝过程中的核心人物之一,被誉为“开国第一功臣”。他在朱元璋起兵初期即投靠,长期担任中书省左丞相,总揽朝政,负责后勤、人事、财政等国家大事,是明初政权的“总设计师”。他不仅在军事上为朱元璋提供战略支持,在政治上也协助制定法度、安定民心,是明初稳定政权的重要支柱。

---

二、权力集中与君臣猜忌

朱元璋晚年性格多疑、权欲极强。他深知功臣集团在建国过程中形成的庞大权力网络,担心这些功臣在自己百年之后会威胁子孙的统治。李善长作为文臣之首,不仅掌握重权,而且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形成庞大的政治势力。朱元璋对其日益忌惮,尤其在胡惟庸案爆发后,这种猜忌进一步加剧。

胡惟庸案是明初最大的政治案件之一,牵连甚广。虽然李善长并未直接参与谋反,但朱元璋通过此案大肆清洗功臣集团,李善长被视为“功高震主”的典型代表。朱元璋借此机会将其与胡惟庸联系起来,指控其知情不报、包庇罪行,最终成为政治清洗的牺牲品。

---

三、法律制度的工具化与政治清洗

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亲自修订《大明律》和《大诰》,强调“重典治国”,赋予皇帝极大的生杀予夺之权。这些法律条文在实际执行中往往被政治化、工具化。李善长案就是朱元璋利用法律手段进行政治清洗的典型案例。

1390年,朱元璋以“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心怀两端”为由,下令赐死李善长,并株连其家族七十余人。此案并未有确凿证据,更多是政治定罪。这种“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做法,反映了朱元璋对功臣集团的整体不信任。

---

四、李善长的性格与政治失误

李善长虽有治国之才,但在政治斗争中的应对策略并不高明。他未能及时察觉朱元璋的猜忌心理,也未主动交出权力或退隐自保。相反,他仍积极参与朝政,甚至与胡惟庸等人保持密切联系,这在敏感时期极易被解读为结党营私。他的这种“功高不退”的姿态,使他成为朱元璋清洗名单上的重点对象。

此外,李善长未能在关键时刻与朱元璋建立稳固的情感信任。他虽为开国元老,却未能像刘伯温那样适时隐退、保持低调,最终在政治风暴中难以自保。

---

五、朱元璋的政治意图与历史背景

李善长之死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明初大规模清洗功臣的延续。从胡惟庸到蓝玉,朱元璋通过一系列大案,逐步清除开国功臣集团,将权力集中于皇权之手。这一系列清洗行动的深层目的是为皇太孙朱允炆铺平继位之路,防止权臣干政。

李善长的死标志着明初“文臣体系”的终结,也标志着朱元璋个人权威的彻底确立。他的被杀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明初政治生态急剧恶化的体现。

---

总结

李善长被朱元璋满门抄斩,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1. 地位显赫却功高震主:作为开国元勋,李善长的权力和影响力令朱元璋不安。
2. 胡惟庸案的牵连:虽未直接参与,却因政治关联成为清洗对象。
3. 法律工具化与政治清洗:朱元璋借法律之名行政治之实,强化皇权。
4. 性格与政治失误:未能及时退隐、保持低调,加剧君臣矛盾。
5. 朱元璋的政治布局:为子孙扫清障碍,确保皇权稳固。

这一事件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君主专制体制下权力运作的残酷性和不确定性,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兔死狗烹”政治逻辑的典型写照。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