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58阅读
  • 2回复

[猎奇]赵构明知秦桧是奸臣,为什么还要重用他?真实原因让人背后发凉[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6087
金币
7680
道行
19523
原创
29492
奖券
18196
斑龄
202
道券
1056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657(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1-28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09-01) —

公元1127年,北宋的汴京彻底失守,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和上千皇族、宫人被押往北方,这就是史书上的“靖康之耻”。
整个北宋几乎在一夜之间垮掉,但在这场劫难里,有一个人逃过了,他就是赵构。

赵构的幸存带来了一个新的局面,金国原本没打算一下子吞掉整个中原,他们也清楚自己并不擅长治理庞大的人口和复杂的土地。
于是他们选择在中原扶植伪楚政权,可不到十年就土崩瓦解。1138年,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建立了南宋。
金国自然不甘心,誓要把这个漏网的宋皇捉回去。但赵构手下出现了两员猛将,韩世忠和岳飞,两人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角色,屡屡打出漂亮的胜仗。
岳飞更是一路北伐,提出“直捣黄龙”,甚至在奏章里写下“迎二圣还京”的豪言。

问题在于,赵构的心思和岳飞完全不同,岳飞想的是恢复故土,把仇人彻底打垮。而赵构却觉得,半壁江山能保住就已经不容易了。
他最怕的问题不是“能不能赢”,而是“要是输了怎么办”,偏偏岳飞给不出这个答案,而秦桧却能给。
秦桧的出场,和他的身世有关。靖康之耻时,他一家人也被俘去北方,但几年后他却带着家人和不少财物“奇迹般”的回到南宋。
秦桧对外解释是自己智勇双全,杀了金兵,抢了船才逃出来。可仔细想想,常年征战的金兵真会败在一个书生手里吗?还让他一家老小带着金银细软一并回到江南?这显然说不通。

更合理的解释是,秦桧在北方时已经投靠了金国的主和派。据《宋史》记载,他和完颜昌走得很近,正是在对方的支持下,秦桧得以带着“和谈使命”返回南宋。
他一回来,就积极推动议和,主张“息兵养民”,这套说辞正好击中了赵构的内心。
对于赵构来说,还有一个隐忧,就是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岳飞有岳家军,韩世忠也不容小觑。如果继续北伐,功劳越大,将来的威胁也越大。
与其放任他们建立功勋,还不如用议和来收回兵权,这样皇权才稳固。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金国内部的主和派完颜昌被完颜宗弼(兀术)铲除,战争再起。赵构一边求和,一边要秦桧尽快完成任务。

公元1141年,双方签订《绍兴和议》,条款里除了割地赔款、称臣纳贡,还有一条很特别,宋高宗不得罢免秦桧,这就等于把秦桧钉死在了“卖国”的位置上,也让赵构彻底失去挽回的余地。
岳飞在这一背景下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最后惨死风波亭。此事在当时引发了极大震动,民间很快流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说法。
这句本是对岳飞军队战斗力的赞美,但传到赵构耳里,听上去更像是“撼皇权易,撼岳家军难”,难怪他寝食难安。
秦桧最终在1155年去世,等宋孝宗即位后,对秦桧一党进行了清算,这背后显然也得到了赵构的默许。

或许在赵构看来,只要他活着,就不能动秦桧;等他退位了,这个包袱也就可以丢下。
从靖康之耻到绍兴和议,南宋前期的走向几乎完全取决于赵构的取舍,他并不是糊涂,而是选择了“活下去”,哪怕代价是背负骂名、放弃北方。
从结果来看,他的做法保住了半壁江山,却也断送了收复失地的最后机会。
1条评分金币+13
wowoni 金币 +13 - 09-01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6534
金币
570340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52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9-01
南宋的建立与赵构的权衡

公元1127年,北宋的汴京彻底失守,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和上千皇族、宫人被押往北方,这就是史书上的“靖康之耻”。整个北宋几乎在一夜之间垮掉,但在这场劫难里,有一个人逃过了,他就是赵构。

赵构的幸存带来了一个新的局面。金国原本没打算一下子吞掉整个中原,他们也清楚自己并不擅长治理庞大的人口和复杂的土地。于是他们选择在中原扶植伪楚政权,但不到十年就土崩瓦解。1138年,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建立了南宋。

金国的威胁与南宋的抵抗

金国自然不甘心,誓要把这个漏网的宋皇捉回去。但赵构手下出现了两员猛将,韩世忠和岳飞,两人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角色,屡屡打出漂亮的胜仗。岳飞更是一路北伐,提出“直捣黄龙”,甚至在奏章里写下“迎二圣还京”的豪言。

赵构与岳飞的不同心思

问题在于,赵构的心思和岳飞完全不同。岳飞想的是恢复故土,把仇人彻底打垮。而赵构却觉得,半壁江山能保住就已经不容易了。他最怕的问题不是“能不能赢”,而是“要是输了怎么办”,偏偏岳飞给不出这个答案,而秦桧却能给。

秦桧的登场与议和

秦桧的出场,和他的身世有关。靖康之耻时,他一家人也被俘去北方,但几年后他却带着家人和不少财物“奇迹般”的回到南宋。秦桧对外解释是自己智勇双全,杀了金兵,抢了船才逃出来。但更合理的解释是,秦桧在北方时已经投靠了金国的主和派。据《宋史》记载,他和完颜昌走得很近,正是在对方的支持下,秦桧得以带着“和谈使命”返回南宋。

他一回来,就积极推动议和,主张“息兵养民”,这套说辞正好击中了赵构的内心。

赵构的隐忧与议和的决定

对于赵构来说,还有一个隐忧,就是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岳飞有岳家军,韩世忠也不容小觑。如果继续北伐,功劳越大,将来的威胁也越大。与其放任他们建立功勋,还不如用议和来收回兵权,这样皇权才稳固。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金国内部的主和派完颜昌被完颜宗弼(兀术)铲除,战争再起。赵构一边求和,一边要秦桧尽快完成任务。公元1141年,双方签订《绍兴和议》,条款里除了割地赔款、称臣纳贡,还有一条很特别,宋高宗不得罢免秦桧,这就等于把秦桧钉死在了“卖国”的位置上,也让赵构彻底失去挽回的余地。

岳飞之死与赵构的权衡

岳飞在这一背景下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最后惨死风波亭。此事在当时引发了极大震动,民间很快流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说法。这句本是对岳飞军队战斗力的赞美,但传到赵构耳里,听上去更像是“撼皇权易,撼岳家军难”,难怪他寝食难安。

秦桧之死与宋孝宗的清算

秦桧最终在1155年去世,等宋孝宗即位后,对秦桧一党进行了清算,这背后显然也得到了赵构的默许。或许在赵构看来,只要他活着,就不能动秦桧;等他退位了,这个包袱也就可以丢下。

从靖康之耻到绍兴和议,南宋前期的走向几乎完全取决于赵构的取舍。他并不是糊涂,而是选择了“活下去”,哪怕代价是背负骂名、放弃北方。从结果来看,他的做法保住了半壁江山,却也断送了收复失地的最后机会。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职务: 山庄囚徒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5542
金币
470590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013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2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9-01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09-01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