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7阅读
  • 1回复

[猎奇]让历史告诉未来丨95岁新四军报务员万众一讲述抗战故事 80年前,他亲手抄收日本投降电报 [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3157
金币
17470
道行
38009
原创
2379
奖券
4885
斑龄
135
道券
1114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4242(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8-2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0:03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08-23) —



2021年深秋,红安县李先念故居。一位佩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老者,在李先念画像前深深鞠躬,痛哭失声:“我是万众一,来看看老首长!”

他,是新四军老战士、报务员万众一。生于贫苦,幼年失怙。1939年,李先念率部游击,曾借住其家。革命星火,点燃少年赤心。

今年6月,山城重庆。记者踏进万众一的家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中国共产 党万岁”——门楣上墨迹如新的春联,字字千钧,赤心昭然。



万众一在红安。(红安融媒供图)



万众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曹雯 摄)

客厅内,这位95岁的老人昂首高唱抗日儿童团战歌:“冲冲冲,大家来向前冲,怕什么飞机炸、大炮轰……”歌声激越,瞬间穿越烽火。

1939年,年仅9岁的万众一加入抗日儿童团,后又加入新四军;15岁时,他已是一名报务员。抗日的电波、解放的号令,曾在他指尖穿梭于硝烟之中。

目睹日军暴行,9岁加入抗日儿童团

1930年,万众一出生在湖北应城一个贫苦农家。由于是家中最小的儿子,按当地习惯,乡邻都叫他“小毛”。

父亲早逝,全家生计的重担便压在母亲和大哥肩上。小小年纪的万小毛,便开始为别人家放牛。

1938年,武汉沦陷。日寇的铁蹄踏进村庄,万小毛目睹了日本鬼子“扫荡”的暴行:抢走牲畜粮食、掳掠妇女,连他家赖以生存的耕牛也未能幸免。

“小鬼子杀光、烧光、抢光,坏透了!”国仇家恨深深烙印在少年心中。

第二年,年仅9岁的万小毛加入了抗日儿童团。“那时我个头小,才一米二出头。”老人回忆道,“常在村口大树下站岗,或在山坡放牛作掩护,为游击队打探、传递重要情报。一封‘鸡毛信’,就是一份胜利的希望。”

在那烽火岁月里,无数像他一样的孩子集结在儿童团的旗帜下。他们不仅学习、劳动,更肩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拿汉奸、站岗送信等重任。

虽年纪尚幼,但组织的教导早已刻入骨髓。万小毛和伙伴们始终铭记着铁一般的“五不”规约:不上日军当、不念日军书、不对日军说实话、不替日军干事、不当亡国奴!

“要想从我们口中套出小学位置、干部姓名或武器藏处?难如登天!”他目光坚定地说。

烽火硝烟中,嘹亮的抗日歌谣是孩子们的精神支柱。时至今日,那熟悉的旋律仍常在老人耳畔回响。忆及往昔,他不禁低声吟唱起来:“东洋鬼子的大炮,打进了我们的家。打死了爸爸,又枪杀了我亲爱的妈妈。哭啼有什么用处,参加抗日军,打走了鬼子才是我们儿童的光荣!”歌声里,饱含着血泪国仇,更激荡着不屈的斗志与必胜的信念。



万众一翻看以前的照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少哲 摄)



李先念和万众一在宣化店合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少哲 摄)



万众一手捧与李先念合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少哲 摄)

李先念给他取名,寓意“万众一心为人民”

客厅中央,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将当年的烽火岁月定格在相框里。

照片上,高大威武的李先念身旁,少年万众一身着宽大军装,英气勃发。

80年风云际会,风霜染白了曾经少年的双鬓。眼前的老人,听力已不如前,但眼神清亮,声音洪亮,回忆往事依然精神矍铄。

“这是我十五岁时,在宣化店和李先念同志的合影。”布满岁月刻痕的手轻抚相框,老人声音微颤,“这照片背后啊,还藏着个故事呢。”

按其家乡旧俗,男子成婚方取大名。因此,投身革命前,他只有小名。

1939年,李先念率部在鄂游击,借住在万小毛家里。看到眼前的孩子机灵伶俐,尚无大名,李先念欣然提笔:“就叫‘万众一’!”——取“万众一心”干革命之意。

见李先念十分随和,万母随即央求:“听说你们共产 党为穷人办事,穷人家的孩子上学不要钱,能管饱肚子,你把我娃带出去?”。从此,李先念将他带在身边,边识字,边做些勤务工作。

1944年,万众一被选送到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学习收发电报,自此与电波结下毕生之缘。

“报务最磨性子。”几张毛边纸、一支小铅笔、一块小木板,便是全部工具。一有空,他便坐下练习抄报,听辨、拍发、抄收……手指磨出血泡与硬茧,也练就了扎实功底。



因长期从事电报工作,万众一手上仍有厚厚的茧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少哲 摄)

时至今日,那急促的“嘀嗒”声,以及其中蕴含的数字、字母的密码,他仍清晰记得。指尖发电报磨出的老茧,依然清晰可见。

“日子虽苦,却没人叫苦。”老人回忆道,“报务员虽不上前线,却在无形战场架起情报桥梁,支撑着每一次战斗。肩头重担,不言而喻!”

“这名字,跟随我一生。我当时年纪小,不懂这名字的分量。”老人顿了顿,声调深沉,“后来才明白,‘万众一’就是万众一心为人民!它早已刻进骨血里。”

收到日军投降电报,整个司令部都沸腾了

“日军投降了!”1945年,年轻的报务员万众一收到从延安发来的电报,亲口念出这句石破天惊的电文。

“当时是我亲手收到电报,整个司令部的人都沸腾了!这一刻,我们等得太久了!”时隔多年,回忆那个振奋人心的时刻,老人眼中依然泛起晶莹,声音微微颤抖。

万众一一刻也不敢耽搁,和电报科同事一起翻译好电报内容,立即从大悟起身前往宣化店,送给当时在宣化店的李先念。“我要在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报告给首长!”

接过电报后,李先念反复凝视每一个字后,眉头舒展,眼中交织着胜利的欣慰与不易的感慨。

“立刻通知下去,召开紧急会议!”胜利的喜悦迅速转化为行动的力量,他迫不及待地开始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捷报所至,群情鼎沸。宣化店的同志们闻讯,将这位带来胜利消息的年轻报务员团团围住,奔走相告。那场景,深深烙印在万众一的记忆里,至今鲜活如昨。

“战争极其残酷,胜利浸满血泪。生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定要懂得珍惜!”他语气沉重。

中原突围、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西藏……一个个硝烟战场,万众一都担任电报收发工作,并在淮海战役中荣立三等功。

转业投身地方建设后,万众一先后任职于重庆市电信局、市针织公司等部门。

2021年深秋,91岁高龄的新四军老战士万众一,踏上了魂牵梦绕的荆楚故土。怀着最深切的缅怀,万众一专程前往红安,拜谒李先念故居。凝视着旧居院落,抚摸着李先念亲手制作的桌椅、木梯……老人情难自已,泪水无声滑落。“今日幸福,是先辈用血汗和生命换来的,永世不忘。”老人低语。



万众一在红安。(红安融媒供图)



万众一接受湖北日报记者采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少哲 摄)

采访结束时,窗外的阳光正暖。万众一目光炯炯,话语铿锵:“现在,共产 党更加兴旺发达了,祖国更加强盛了,社会更加稳定了,人民生活也更加美好了,你们年轻人要把接力棒接好、接稳……”
1条评分金币+12
huozm32831 金币 +12 - 前天 20:39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9688
金币
365423
道行
2004
原创
2416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6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030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2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23:29
万众一的故事:从抗日儿童团到新四军报务员

童年经历与抗日战争的洗礼

万众一,原名万小毛,1930年出生于湖北应城一个贫苦农家。父亲早逝,家境贫寒,小小年纪便开始为别人家放牛。1938年,日军侵入村庄,万众一亲眼目睹了日本鬼子的暴行,这激发了他强烈的抗日决心。次年,年仅9岁的万众一加入了抗日儿童团,开始为游击队打探、传递情报。

加入新四军与李先念的指引

在抗日儿童团的经历中,万众一表现出了机智和勇敢。1939年,李先念率部在鄂游击时,借住在万众一家中。李先念见万众一小有名气,便为他取名“万众一”,寓意“万众一心”干革命。随后,李先念将万众一带在身边,开始教他识字,并安排他做一些勤务工作。

电报工作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4年,万众一被选送到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学习收发电报,从此与电波结下了毕生之缘。他在艰苦的条件下练习抄报,听辨、拍发、抄收电报,逐渐练就了扎实的电报工作功底。1945年,万众一收到日军投降的电报,这一消息让整个司令部沸腾起来,也标志着抗日战争的胜利。

转业与对党的忠诚

抗日战争胜利后,万众一继续投身于解放战争,参与了中原突围、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西藏等战役,并在淮海战役中荣立三等功。转业后,他先后任职于重庆市电信局、市针织公司等部门,为地方建设做出了贡献。

对李先念的深切缅怀

2021年深秋,91岁高龄的万众一专程前往红安,拜谒李先念故居,表达了对李先念等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他深情地说:“今日幸福,是先辈用血汗和生命换来的,永世不忘。”万众一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无数革命者的缩影,他们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共和国的辉煌。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