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局卫星研究组(ITU-R SG4)在上海召开会议,达成两项关键成果:一是确定3GPP非地面网络(NTN)技术为5G卫星唯一国际方案,让5G地面与卫星技术体系正式统一;二是明确6G卫星技术研究时间表,与地面6G进度同步推进。这标志着移动通信行业加速进入“天地融合”时代,中国在其中的技术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

01 5G卫星标准统一,扫清落地障碍
此次通过的5G卫星技术规范,把3GPP的NTN技术定为唯一国际方案,意味着5G地面与卫星网络终于“用一套标准说话”。过去因标准不统一造成的技术壁垒被打破,为天地一体化网络大规模落地扫清了障碍。
统一标准后,5G卫星和地面网络的配合更高效。比如在偏远地区、海洋等地面基站覆盖不到的地方,卫星能无缝补位,统一的信号协议让传输更稳定。这种“天地协同”模式不仅能让通信服务覆盖全球,还能催生出灾害应急通信、无人机物流等新应用。

标准统一还能降低成本、促进产业合作。全球企业可基于同一技术框架研发,避免重复投入,带动卫星制造、通信芯片等上下游产业融合,形成更具规模的商业生态。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信通院从2020年起就主导相关标准制定,这次成果体现了中国在5G卫星领域的技术话语权。
02 6G卫星时间表明确,瞄准全域覆盖
如果说5G卫星标准是“天地融合”的第一步,那6G卫星研究时间表的确定,就为未来通信全域覆盖画好了路线图。按照规划,6G卫星与地面6G技术同步发展,目标是建成覆盖空、天、地、海的一体化网络。

这一时间表的意义在于:
- 引导产学研提前攻关超大规模天线、AI网络等关键技术,加速突破进度;
- 推动卫星制造商、运营商等产业链环节提前规划,比如开发适配卫星的基站设备。
6G要实现“全域覆盖”,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全球标准统一。此次ITU同步规划卫星与地面标准,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避免重蹈过去因标准分裂导致的产业碎片化问题。
03 中国技术布局领先,6G商业化仍有挑战
在5G和6G发展中,中国的技术布局已展现出领先优势。从主导5G卫星标准,到在6G的AI、通感一体化等领域深耕,中国既巩固了技术实力,又提升了全球影响力。
以中国移动为例,已在低轨卫星通信、太赫兹传输等领域取得突破,并通过“星核验证星”等项目加速落地。中国推动的“天地一体化”架构,与欧盟、美国的方案形成差异化竞争,为全球6G提供了多元选择。
不过,6G商业化还面临挑战:低轨卫星部署成本高、星地协同能耗大、跨行业标准难统一等问题需要全球合作解决;同时,6G与AI、量子通信的融合,也对算力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

04 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6G开启新时代
6G不只是通信技术的简单升级,更是从“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的跨越。随着天地一体化网络成熟,6G将让通信网络拥有更强的感知能力、计算效率和自主决策水平。比如通过内置AI实时调配资源,依托通感一体技术同时实现数据传输与环境监测、目标识别等功能。
对企业而言,6G带来的不只是技术进步,更会重塑商业模式。从卫星制造到低空经济,从工业互联网到元宇宙,多个行业的数字化基础将被彻底革新。率先完成技术储备和生态布局的国家与企业,将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占据核心优势。
当前,全球通信行业正站在天地一体化与6G商用的关键转折点。ITU的两项决策为未来十年发展注入了加速度,谁能在标准制定、技术突破和生态构建上抢占先机,谁就能主导未来全球通信的发展格局,虽然竞争激烈,但相信中国在这方面会延续5G时代的优势,继续成为全球6G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