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公历8月19日,农历闰六月廿六,是“出伏”日。出伏这一天有很多老传统和老习惯,顺应天时,养好身体,别走冤枉路。下面详细聊聊出伏这一天的讲究和注意事项。
1. 不说泄气话,养住精气神
老话说,“秋天收不住,冬天添病痛”。三伏天过完,大家都觉得松了口气,可这时候嘴上还得有个把门的。“不说泄气话”,这是老祖宗的头一条教诲。
- 泄气话:满口牢骚、消极抱怨的话。比如“唉,这天还没凉透呢,干啥都没力气”,或者“秋天来了,叶子掉了,心也跟着空了”。这些话,说多了,气就散了,精气神都跑了。
- 管住嘴:古人讲究“天人合一”,秋天是“收”的季节,人的气血也要往里收敛,给冬天留点底子。你要是天天说些丧气话,身上的精气神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越说越没劲。
- 多说鼓劲儿的话:给自己、给家人打打气,把秋天的收获和喜悦装进心里,别让嘴上的抱怨偷走了身上的能量。
2. 不吃秋瓜和生姜
到节气转换头上,吃的讲究多着呢。老祖宗留下话,“出伏不食秋瓜,秋不食姜”。这两个禁忌,咱们得记住。
- 不吃秋瓜:夏天热,西瓜、甜瓜啥的,家家少不了。可一到出伏,老话就说了,“秋瓜坏肚”。为啥?夏天吃瓜解暑没错,可瓜属寒凉,出伏后气温慢慢往下走,肠胃还在恢复期,再吃太多凉瓜,容易拉肚子、伤脾胃。尤其家里的老人、孩子,更得注意。
- 不吃生姜:夏天吃姜去湿气,没毛病,可一到秋天,风干物燥,老祖宗就说“秋不食姜”。为啥?姜辣性升散,适合发汗祛湿。可秋天讲究“润”,要养肺润燥,姜吃多了反倒更干燥、上火。尤其嘴唇干裂、喉咙不适的朋友,更要少碰姜。
3. 要喝米汤、豆汤和花茶
出伏一过,空气就干了,身体最怕缺水。老祖宗的经验在这时候特别实用,三样喝的,咱们别忘了。
- 要喝米汤:别小瞧煮粥上那层米汤,夏天一通折腾,脾胃早就累了。热热的米汤入口,既养胃又润燥,还不增加肠胃负担。家里老人孩子,正适合喝点温米汤。
- 要喝豆汤:绿豆汤解暑,出伏后可以换成赤小豆、黑豆这些。豆汤通体清爽,能帮身体把夏天残留的湿气慢慢带走。坊间常说,“秋喝豆汤,体健气爽”。
- 要喝花茶:秋天是喝花茶的好时候。菊花茶、桂花茶,都是老祖宗认可的“应季饮”。菊花能清肝明目,驱秋燥,桂花香气养肺。
4. 要做扫、晒、收、动
光说不练没用,出伏这天,老祖宗还交代了四件事,动动手,动动心,秋天过得才踏实。
- 要做扫:三伏天湿气重,家里角落容易生霉气、秽气。出伏后,挑个晴天,把家里好好打扫一通。老话说,“扫去伏天秽,迎接秋日新”。
- 要做晒:“出伏晒一晒,身子骨不受害”。夏天的被褥、衣服都捂着潮气,这会儿赶紧拿出去晒晒。被子晒透了,晚上盖着更舒服。
- 要做收:秋天一到,该收的都得收。凉席、蒲扇、短衣短裤洗净收好,秋天的长袖、薄外套提前备上。
- 要做动:出伏后早晚凉快,最适合去散散步、打打太极。运动别太猛,出点小汗就行。秋天讲究“养收”,活动筋骨,呼吸秋风。
出伏这天是夏秋交替的分界线。天时变了,人也要变。顺着节气过日子,身体少生病,家里多欢喜。明天出伏,别忘了提醒身边的人一起顺天时、养精神、健健康康迎接这个收获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