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百米“飞人”诞生:技术突破与赛事里程碑
2025年8月17日,在北京国家速滑馆举行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具身天工Ultra机器人以21.50秒的成绩夺得百米短跑项目冠军,成为全球首个无需人工遥控的人形机器人“百米飞人”。这一突破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在自主导航、动态控制和环境感知等核心技术领域进入新阶段235。
赛事背景与竞争格局
赛事规模与规则设计
赛事定位: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是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主体的综合性竞技赛事,吸引了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280支队伍,涵盖26个赛项,全面展示机器人技术的最高水平23。
规则创新:百米比赛采用权重系数计算法,全自主运行机器人用时乘以0.8,遥控机器人乘以1.0,以此鼓励技术突破。具身天工Ultra因全程无人工干预,最终成绩以原始用时乘以系数后夺冠245。
决赛竞争情况
参赛阵容:4支决赛队伍中,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队(具身天工Ultra)与宇树科技旗下灵翌科技队、高羿科技队(宇树H1机器人)展开激烈角逐47。
成绩对比:具身天工Ultra以21.50秒夺冠,亚军灵翌科技队(宇树H1)和季军高羿科技队(宇树H1)成绩分别为22.08秒和24.53秒23。值得注意的是,宇树H1在复赛中曾接近20秒,但因采用遥控模式未获系数优势4。
技术亮点:全自主运行的核心突破
自主导航与环境感知
多传感器融合:具身天工Ultra集成视觉识别、SLAM算法(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及OCC环视感知模块,通过车道线保持技术实现赛道稳定识别,即使面对多机器人干扰和弯道场景仍能精准控轨54。
无人工干预:作为赛事中唯一全自主选手,其依靠自身传感器完成从起跑、加速到冲刺的全流程决策,无需遥控器或预设路径68。
动态控制与机械设计
爆发力优化:相较于半程马拉松赛事(2025年4月夺冠,成绩2小时40分42秒),短跑版本强化了动力系统,凸显瞬时加速能力,但赛事中同队另一机器人因平衡失控跌倒,反映动态稳定性仍需提升24。
轻量化结构:对手宇树H1采用纤细长腿设计以提升步幅,复赛成绩接近20秒,体现不同技术路线的竞争4。
赛事意义与产业影响
技术验证与标准制定
极限挑战平台:百米项目综合考验机器人速度、平衡、决策响应能力,赛事数据为算法迭代和硬件优化提供关键参考36。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姜广智表示,赛事旨在“挑战技术极限,找准创新突破口”64。
国际合作契机:16国队伍参与推动技术交流,为未来行业标准统一奠定基础23。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加速
应用场景拓展:自主移动技术可迁移至工业巡检、救灾救援等复杂环境,此次突破为实用化落地提供技术背书56。
中国技术领跑: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成果彰显国内在人工智能与精密制造领域的整合能力,推动“制造强国”与“创新型国家”建设64。
未来展望:从赛场到现实的跨越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不仅创造了历史成绩,更搭建了技术竞争与合作的平台。随着第二届赛事定于2026年8月举办,人形机器人有望在速度、自主决策和场景适应性上持续突破,逐步从竞技舞台走向工业、服务等多元化领域,成为下一代智能科技的核心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