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技术赋权与新大众文艺发展[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2295
金币
4646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98
斑龄
198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736(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8-0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56


人工智能降低了创作门槛,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在第21届深圳文博会上,人工智能展区展示了“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成果。  

  20世纪以来,大众文艺的发展难题不只是文艺如何走向大众,更在于大众如何走入文艺,在于如何让大众真正成为文艺实践的主体、动力与旨归。学者唐小兵曾在《我们怎样想象历史》一文中,将延安文艺界定为充分实现了的大众文艺,关键原因便是延安文艺直接参与和塑造了生活本身,具备生活与艺术同一的先锋性。循此思路,我们或可将“新大众文艺”之新质,或者说先锋性,描述为大众借助数字技术的赋权,以多样化的文艺形式自发书写与构建自己的生活,而不必全然依赖文化精英阶层的代言。
  值得细究的是,此处所说的书写与创作,指向更广泛的表达实践,包括网络小说、短视频、播客、脱口秀、说唱音乐等,展示了当代创作者“构形”现实经验的强大能力。这早已不再是单一的职业、专业、市场或是草根行为,而是一场更为驳杂且广义的“社会书写”浪潮,持续而热烈地展示着原本高度区隔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样态。而决定称其为“创作”“作品”的关键,或许在于是否体现了创作者的鲜活经验、独到问题与独特风格,是否表达了自我与时代的真实面向。
  与此前历史阶段相比,“新大众文艺”的先锋性更为凸显数字技术的强势在场,科技、艺术与生活更为有机地渗透交融,集体智慧借助算法、云端与大模型获得全新的用武之地。以往科技与文化被分裂为“两种文化”,科技还被不少人文学者指责为侵蚀人类审美的异化力量。然而,在短视频、同人二创、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科文融合”所掀起的巨浪势不可当:创作者构成、作品形态、生产关系、传播逻辑与文化治理规则都正在被改写。因此,理解新大众文艺,不能“就文艺谈文艺”,而应进入“技术—制度—文化”交织、“科技—文艺—生活”交融的整体场域。尤其是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技术基础设施”被广泛运用,新大众文艺展示出诸多新的可能性,但一些新的瓶颈短板亟待去解决。
技术既有“拉平”与大众化的潜能,也可能在具体实践中造成新的分化
  AI之于新大众文艺的影响,首先是降低了创作门槛。创作者可以借助AI工具迅速生成文章、文案、戏剧脚本、图片、视频、音乐等。因此AI也被视为一种惠及普通人、“拉平”文化阶层的利器。所谓“拉平”,就是让在资本、信息、技能或话语上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能够缩短与优势群体之间的距离。这方面的尝试已有很多,比如华东师范大学王峰教授团队2024年5月发布百万字AI小说《天命使徒》,并借此宣告“人人皆能写长篇不是梦”。虽然围绕AI辅助创作的必要性、质量与相关伦理问题还有诸多争议,但可以明确的是原有的、天经地义的创作秩序正在遭受冲击,“作者”“风格”“原创性”“著作权”等基本观念正在被重新反思。大众有可能借助AI技术获得话语权,表达自身主体性与观点,进而引发叙事与审美范式的变革。在这一理想化的发展路径中,技术发展成为文化民主的有力保障,技术也成为重塑生活方式的重要“基座”。
  “拉平”不只发生在精英与大众之间,也有助于提升非母语者、少数民族等群体的自我表达能力。在面对高深艰涩的专业知识或是不得其门而入的异质文化时,AI也能够给出通俗易懂的解释,充当起普及者与翻译官的角色,大大降低沟通交流的成本。目前许多网站、社交软件都已植入AI插件,大众可以低门槛、低成本地享受AI辅助创作带来的便利。最好的结果,当然就是化大众为创作者,让他们从文艺作品的生产、分发到变现,都有资格参与其中,享受技术红利。
  但“人人可创”远不等于“人人受益”,AI工具既有“拉平”与大众化的潜能,也可能在具体实践中造成新的分化。付费模型、高质量提示词与优质算力资源仍集中在受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较好的用户手中。而有些人被时代甩下,甚至沦为“数字时代新文盲”。另外,当自下而上、自发主动创作的作品进入各大平台之后,很有可能立即进入流量与算法的铁律之中,多数可见的是“头部”创作者。往往受制于算法黑箱,创作者为追求点击量、完播率等,不得不努力猜测,或是过度迎合成功模板,由此带来大量“迎合性/平均化创作”,导致个性化特征被压抑,作品质量堪忧。一边是创作量爆炸,一边是“千人一面”甚至质量低劣化,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拉平”的愿景最终会落脚到算法的残酷方程式之中。就目前而言,精英群体、头部创作者、主流创作模式、热点话题等依旧是流量潮头,大众距离自身的真正“可见”尚有相当距离。
大众与分众并非机械对立,而是互为条件、循环共生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创作者数量与创作内容也迎来指数级增长。进入AI纪元,一键生成文本的速度更是前所未有。这无疑加剧了信息过载、作品过剩、注意力稀缺的境况,因此也极为适配于当前的“算法分发机制”。平台依靠深度学习模型对用户画像的高度细分,将每一次的滑屏、停顿与互动都视作可量化的反馈,不断优化改进,最终能够在秒级完成精准投放。海量内容与精细分发,共同塑造了圈层化、垂直化的受众。由此就形成一个有趣的悖论:一方面,内容的生产与传播覆盖了更广的受众,总体规模比任何时期都“大众”;另一方面,圈层化也相伴相生,大众化与圈层化共存于新大众文艺生态之中。这刺激我们思考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理解“新大众文艺”之“大众”,二是如何理解大众化与分众化的关系。
  首先是大众的含义,以往所说的“大众文化”之“大众”,往往讲的是内容消费层面的“最大公约数”。然而,当算法驱动的短视频平台、网络文学站点和播客社区成为新的文化基础设施后,传统意义上的“大众”被重新切割、动态拼接,往往围绕特定事件/作品/IP集合出“大众”声音,所谓“出圈”“爆了”皆为此类。为了更好地让作品抵达受众,受众又被精准划分进无数趣缘群体,每个群体都足以自洽,构成高度分众化的微型世界。至此,“大众”再次变身为“大众的局部”甚至“窄众”。
  常见的流量分配机制是“先分众、后大众、再细分”的循环链条。作品一旦触及广泛人群,新的传播分支也会出现:不同圈层对同一文本的再阐释与再生产层出不穷。同人写手、剪辑博主、“鬼畜”作者、“考据党”纷纷接力,围绕原作生成衍生内容,又把受众重新拉回到各自的小圈层。这正体现了新大众文艺的“现场感”与“参与性”,不同创作者可以从不同层面“共写”这些社会文本,展现当代生活与当代中国人的不同精神面向。当然,圈层化一旦板结固化,就会带来同温层、信息茧房、价值观撕裂等负面影响。
  其次是大众化与分众化的关系。大众与分众并非机械对立,而是一种互为条件、循环共生的关系:充分的大众化提供了巨大的“作品池”,让更多以往不会被觉察的细流有机会融入;而细化的圈层又如同无数毛细血管,确保了文艺生产扎根民心民情的活力与韧性。或许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大众”的若干种定义方式,而在于如何在算法驱动与多样性之间取得平衡,让每一种文化表达既能找到归属的小圈层,又有机会在适当时机与他者交融对话,汇入广阔的时代洪流。在此意义上,新大众文艺的核心价值,恰恰在于它能够包容同质与差异、普遍与特殊、主流与边缘,搭建起一个更为包容且多元的文化生态系统。
技术、文化与制度多方合力突破“人人可创”的表面浮华
  新大众文艺正是在上述“拉平”与“再分层”、“大众化”与“分众化”的动态循环中汲取活力与自我更新。在技术刺激、既有秩序搅动、数字传播环境变迁等多种因素的叠加下,当代创作者所捕捉的各种“经验切片”得以显现,打破了高度专业化、区隔化的创作壁垒,也让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在《文化社会》所设想的机会平等、团结协作的“共同文化”初露可能。新大众文艺的先锋性、动态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我们不能只从“局部”一厢情愿地投射自己的文化设想,而是必须全面思考AI技术赋能新大众文艺的可能路径。
  首先,需要把AI当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公共算力与开源模型不应被少数机构垄断,而尽可能向创作者开放,确保简单、清晰、可理解,避免数字鸿沟。其次,应完善数字素养与创作伦理教育,将提示词设计、版权合规、事实核查和写作伦理逐步纳入学校课程与社区培训,引导更多普通创作者去思考如何与机器协作、如何辨别信息真伪、如何保护原创权益等基础问题。再次,各大平台在逐利导向下精准匹配用户兴趣的同时,还应当引入多样性指标,加大对小众高质内容的扶持,提高算法透明度并优化创作者的收益分配。这方面已有许多经验教训,比如2024年网文平台番茄小说在合同协议中试图将签约作品用于大模型训练,便引发作者集体抵制。作者们认为如果大模型可以随意吸纳原创内容,势必会削弱原创作者的创新动力,其身份近乎“数字佃农”,而且未来还可能遭遇不必要的版权纠纷。这提示我们,平台的逐利属性与社会职能到底如何平衡,还需得到制度上的规范与约束。最后,创作者也应当在技术冲击下葆有不断创作的热情与真诚,积极刻画自身真实存在,深耕个人独特风格,灵活运用多种媒介讲述属于自己与时代的故事。唯有技术、文化与制度多方合力,才能突破“人人可创”的表面浮华,最终构建起真正多样自主、共生共荣的文化生态。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4069
金币
323054
道行
2004
原创
2409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935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0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9:41
以下是对《新大众文艺:技术、文化与制度的交汇场域》一文的系统性解读与结构化分析,围绕文章核心议题展开,力求全面呈现其思想脉络、逻辑结构与现实指向。

---

一、新大众文艺的核心命题:大众如何走入文艺

1. 传统大众文艺的困境
- 文艺如何走向大众:20世纪以来,文艺传播的难题之一是文艺作品如何被大众接受。
- 更深层的挑战:真正的问题在于“大众如何走入文艺”,即大众是否能够成为文艺实践的主体、动力与旨归。

2. 延安文艺的范式意义
- 学者唐小兵的观点:在《我们怎样想象历史》中,他指出延安文艺之所以被视为“充分实现了的大众文艺”,在于其直接参与和塑造生活本身。
- 先锋性体现:延安文艺实现了生活与艺术的同一性,是文艺与现实深度融合的典范。

3. 新大众文艺的“新质”与先锋性
- 技术赋权:大众借助数字技术获得表达与创作的权力。
- 形式多样化:网络小说、短视频、播客、脱口秀、说唱音乐等成为新大众文艺的载体。
- 主体性觉醒:大众不再依赖文化精英代言,而是自发书写与构建生活。

---

二、新大众文艺的表达实践:从“社会书写”到“自我表达”

1. 创作的广义化
- 创作不再单一:不再是职业、专业或市场行为,而是广义的“社会书写”。
- 生活样态的展示:展示原本被区隔的生活方式,体现多元社会的真实图景。

2. 创作的本质标准
- 是否体现创作者的鲜活经验?
- 是否提出独到问题与独特风格?
- 是否表达自我与时代的真实面向?

3.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趋势
- 科技、艺术与生活的交融:数字技术(AI、算法、大模型)推动文艺创作方式的革新。
- 科文融合的浪潮:短视频、同人二创、AIGC等应用场景中,科技不再是“异化力量”,而是文艺创新的催化剂。

---

三、AI技术对新大众文艺的双重影响:拉平与分化并存

1. AI的“拉平”潜能
- 降低创作门槛:AI工具可快速生成文本、图像、视频、音乐等。
- 普惠性提升:非母语者、少数民族等群体借助AI提升表达能力。
- 文化民主的基座:技术成为重塑生活方式和话语权的重要工具。

2. 案例支持
- 王峰团队《天命使徒》:百万字AI小说宣告“人人皆能写长篇”。
- AI插件普及:社交平台、内容网站广泛植入AI辅助工具,降低创作成本。

3. 隐忧与分化风险
- 资源集中化:高质量提示词、算力资源仍集中在精英用户手中。
- 数字文盲现象:部分群体被时代甩下,形成“数字新文盲”。
- 算法控制与迎合创作:平台流量机制导致“头部效应”和“千人一面”,个性化被压抑。

---

四、大众与分众的关系重构:从对立走向共生

1. 数字技术催生内容爆炸与注意力稀缺
- 内容过剩:AI加速创作,作品数量指数增长。
- 算法分发机制:平台基于用户画像精准推送,内容高度垂直化、圈层化。

2. “大众”概念的演变
- 传统“最大公约数”:强调内容消费的普遍性。
- 算法重构“大众”:围绕特定作品/IP动态集合“大众声音”,形成“大众的局部”或“窄众”。

3. 大众与分众的共生关系
- 互为条件、循环共生:
  - 大众化提供“作品池”,让多元表达有机会被看见。
  - 分众化构建“毛细血管”,让文艺扎根于具体人群。
- 关键挑战:在算法驱动与多样性之间取得平衡,防止信息茧房与价值观撕裂。

---

五、构建新大众文艺生态的路径:技术、文化与制度的协同

1. 技术层面:将AI作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 开放公共算力与开源模型,避免垄断。
- 降低技术门槛,提升普通创作者的参与能力。

2. 教育层面:提升数字素养与创作伦理
- 纳入学校课程与社区培训:
  - 提示词设计
  - 版权合规
  - 事实核查
  - 写作伦理
- 引导创作者与AI协作,提升信息辨别与权益保护意识。

3. 平台治理:平衡商业逐利与社会责任
- 引入多样性指标:扶持小众高质内容。
- 提高算法透明度:优化收益分配机制。
- 案例警示:2024年番茄小说拟将签约作品用于训练大模型,引发作者集体抵制,反映出平台需在逐利性与社会职能之间找到平衡点。

4. 创作者责任:保持真诚与热情
- 深耕独特风格,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
- 灵活运用媒介,构建个体与时代的对话。

---

六、总结:新大众文艺的价值与未来方向

1. 核心价值
- 包容多元:同质与差异、普遍与特殊、主流与边缘并存。
- 构建文化生态系统:通过技术、文化与制度的协同,实现多样自主、共生共荣的文化生态。

2. 未来展望
- 技术是手段,文化是目的,制度是保障。
- 新大众文艺不是乌托邦,而是充满张力的动态实践。
- 唯有系统性改革与多元共治,才能突破“人人可创”的表面浮华,真正实现文艺的民主化与活力化。

---

附录:新大众文艺的关键词体系

| 类别 | 关键词 |
|------|--------|
| 主体 | 大众、创作者、数字文盲、文化精英 |
| 技术 | AI、算法、大模型、云端、AIGC |
| 文化 | 网络小说、短视频、脱口秀、说唱、圈层文化 |
| 制度 | 版权、平台治理、收益分配、教育、公共算力 |
| 价值 | 主体性、民主化、多样性、包容性、共生共荣 |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8254
金币
303931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9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41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03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6小时前
技术赋权驱动下的新大众文艺:内涵、特征与发展图景
新大众文艺是数字技术时代催生的文艺新形态,其核心在于技术赋权推动大众从文艺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创作者。这一变革不仅重构了文艺创作的生产关系,更重塑了文化传播的逻辑与审美范式,形成科技、艺术与生活深度交融的新型文化生态123。

新大众文艺的核心特征与实践形态
技术赋权:创作门槛的消解与主体的大众化
创作工具的普惠化:AI、短视频剪辑工具、直播平台等技术降低了创作的专业壁垒,普通人可借助AI生成文本、图像、音乐,或通过手机完成视频拍摄与剪辑,实现“零门槛”创作23。
话语权的转移:传统文艺创作被精英阶层垄断的格局被打破,大众可通过网络小说、脱口秀、说唱等形式自发书写生活经验,少数民族、非母语者等群体也能借助AI翻译、辅助表达工具提升自我表达能力23。
案例实践:浙江丽水乡村春晚由村民自编自演,通过直播吸引百万观众;码头工人用视频记录轮船靠泊过程,科普专业知识,展现基层生活图景3。
形态创新:跨媒介融合与互动性升级
多模态叙事的兴起:融合文字、影像、声音的“新文本”成为主流,如《庆余年》《诡秘之主》等网络文学IP通过读者反馈动态调整剧情,推动跨媒介改编;中央戏剧学院“新文本项目”探索文字与VR/AR结合的沉浸式叙事

社交属性与参与式创作:短视频平台的弹幕互动、同人二创、AIGC协作等模式,使读者与创作者界限模糊。例如,虚拟偶像洛天依演唱会通过粉丝参与歌词创作、服装设计,形成“虚拟-现实共生”的文艺形态3。
文化民主的双刃剑:技术拉平与新分化并存
理想化图景:技术赋能被视为实现文化民主的路径,大众可参与文艺生产、分发与变现全链条,享受付费模型、流量分成等技术红利2。
现实挑战:优质算力、高质量提示词等资源仍集中于高教育水平、经济条件优越的群体,部分人群因数字素养不足沦为“数字新文盲”;算法推荐加剧内容同质化,头部创作者垄断流量,小众作品易被边缘化2。
技术赋权下的文艺生态变革与深层影响
对传统文艺的突破与重塑
艺术形式的革新: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创造全新艺术体验,如虚拟展览让观众“身临其境”互动;AI辅助创作冲击传统“原创性”“著作权”观念,倒逼行业反思创作伦理与规则23。
传播逻辑的重构:算法通过用户画像实现精准分发,移动终端使文艺作品突破时空限制,晋江文学城、起点中文网等平台成为千万作者的“孵化器”,推动大众文化内容的指数级增长3。
技术-文化交织的场域:机遇与瓶颈并存
科文融合的不可逆趋势:AI、大数据等技术不再被视为“侵蚀审美的异化力量”,而是成为文艺创新的核心引擎。短视频、AIGC应用场景中,创作者构成、作品形态、文化治理规则均被改写2。
待解的关键问题:如何平衡技术效率与人文价值?如何避免算法导致的审美单一化?如何保障弱势群体的数字创作权利?这些问题需要在技术发展与文化治理中持续探索23。
未来展望:走向更包容的文化共创生态
新大众文艺的发展本质是一场“社会书写浪潮”,其先锋性不仅体现在形式创新,更在于对“文艺为谁而作”这一根本问题的回应。未来需通过优化技术普惠机制、完善数字素养教育、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技术赋权真正服务于文化民主,推动文艺从“精英叙事”走向“大众共写”,最终实现“化大众为创作者”的愿景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