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四与天贶节:盛夏门槛上的民俗与智慧
六月初四,虽然不是大节,却像是盛夏的一道门槛。老话说:“年中六六,是太阳火辣辣地走到了堂前檐下,正是把晦气、旧气和湿气一股脑儿送出门的大好时辰。”雨水刚歇,衣裳、被褥和书箱都恨不得见见太阳。天贶节的脚步将至,许多讲究都在这几天里悄悄铺展开来。
天贶节的由来与风俗
天贶,意为“上天赏赐”。宋真宗年间,传说皇帝于六月六日“得天书”,这才有了“天贶节”的说法。此后在泰山建了天贶殿。节日里晒书、晒衣、晒粮成了老百姓的风俗。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里写过“六月六,内府曝书为例”。无论是皇帝家、达官贵人还是寻常百姓,都爱在这一天把家当翻出来晒晾,防虫防霉,求个安稳。
六月初四到天贶节的民俗活动
三晒:
1. 晒衣:江南有句老话:“六月六,晒红绿,家家晒龙袍。”阳光最烈,用于晾晒衣物,既是防霉防虫,又说是“晒了衣,百病避”,把满屋潮湿和浊气都晒掉。
2. 晒书:晒书节不止是为了防虫防霉,更有种“读旧书,开新眼”的仪式感。书柜前的阳光灿烂,母亲总要我把旧课本翻一翻,说“书不晒会闷坏脑子”。晒书其实也是给记忆透口气。
3. 晒食材:这几天还是晾晒咸鱼、腌菜的好时机。酱瓜、豆豉、鱼干统统上了阳台,家里顿时多了份安稳踏实的咸香气。
二扫:
1. 扫院落:初四初五是家家打扫院子的日子。扫去落叶和尘土,让家门清清爽爽迎亲友,也是迎新的起点。
2. 扫内屋:再细细扫一遍屋里角落,尤其是床底和老旧箱柜。夏日容易招潮、蚊虫,扫除一遍,顺便翻出要晒的棉被和衣服。
三道时令美食
1. 茯苓糕:松软甜淡的家门口小吃。麦粉炒香,和上糖油,蒸成松软的小方块。
2. 伏羊汤:热汤滚烫,拼的是一家人的团圆。羊肉炖得酥软,端上来肥而不腻。
3. 荷叶饭:新米新意,消暑纳吉。荷叶包蒸米饭或夹杂豆子、咸肉,香气扑鼻。
六月初四—天贶节前夕的民俗宜忌
- 不宜暴怒口角:老话说“天贶前,忌大争大吵”。初四初五,都说要安安稳稳。
- 不宜乱动财物:此时期为“财运转舵”之时,老人家常叮嘱别轻易大张旗鼓地投资、调换贵重物品。
- 宜午时前完成家务:“六月四,午前完工。”正午前收拾利落,也顺应着“午前阳气正盛,午后避暑闭门养神”的智慧。
结语
年年六月初六,总要和家人手拉手,给生活“除旧布新”。三晒二扫,是中国人家里最有诗意的“去旧迎新”:它不是大张旗鼓的春节,也没有元宵花灯的热闹,可就在烈日当头的寻常日子,让人有了安身立命的底气。世事如夏日过后的衣被,总会受潮。有人说人这一生,就是和烦忧周旋、和霉气较劲。可只要我们肯勤勤恳恳地清扫、晒一晒,把心里的阴霾腾出来,生活就总是有转圜的地方。哪怕大雨刚过,地面还是潮的,看着满屋被阳光染透的被子,也会觉得“日子再难,光总会照进来”。
“有太阳好晒衣,有烦恼好清心。”长辈们留下的传统,不仅是给家园,更是给心灵做了一次焕新。其实有时候,生活的转机就藏在一场大扫除或一只被子晒得暖烘烘的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