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曾为楚国最后国都的小县城——寿县
寿县概况
这座小县城指的是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它古称寿春,是楚国最后一座都城。楚国八百年,从蛮夷到文明,从霸主到衰亡,王朝余晖在寿县落幕。战国后期,楚国疏于改革,屡被秦国击败,公元前241年,为避秦兵,楚考烈王把国都迁往寿春,在此历经最后四代楚王。
楚文化印记
楚文化博物馆
全国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坐落于寿县。展馆内有700余件(套)涉楚文物,向今人述说着楚国最后的辉煌与衰落。沿着进馆的玻璃栈道,40米长的战国建筑瓦砾层尽收眼底,仿佛一步千年。
楚大鼎
“鼎”自古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楚大鼎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无疑是彰显楚人“问鼎中原”野心的最好印证。其体量巨大,魁伟霸气,鼎耳及沿口下部铸饰菱形云纹,三足硕大寓示着“鼎立天下”,腹底部、足膝部、沿口处刻有“安邦”“铸客”等铭文,故又称铸客大鼎,长期位居中国第二大古代铜鼎,仅次于商代后母戊鼎。尽管如今原件被保存在安徽博物院,但楚大鼎的发现还是将这座晚期楚都的轮廓描摹得更加清晰。
越王剑
1996年出土于寿县蔡国贵族3号墓葬的越王剑,剑柄上有两道凸箍,用绿松石镶嵌出精美的勾连云纹,在剑格的双面用绿松石镶嵌出极富美感的空心鸟篆八字铭文:“王(越)王(越)者旨于赐”。根据铭文,这把剑是越王勾践之子在位时所铸造。公元前506年蔡国随吴国伐楚,击败了向淮河流域扩张的楚军,越国灭吴后,曾“越兵横行于江、淮东”,成了蔡抗楚的“新靠山”,这把剑就是蔡越两国交好的信物,佐证了战国时期吴、越、楚、蔡四国在江淮地区博弈的历史。
楚金币
楚地盛产黄金,货币制度发达。楚金币是博物馆特色藏品之一,有龟版形、楔形和圆形,并印有“郢爰”“陈爰”等印记。寿春城遗址及周边出土的楚金币多达195块,数量为全国之最。“金币多用于贵族间的大宗商贸和跨国商贸活动,大量楚金币的发现充分说明了楚国治下江淮地区高度发达的经济贸易水平”。
鄂君启金节
沿着楚文化发展脉络行进,展厅一侧的投影上,楚人的船队正浩浩荡荡从“鄂”出发,分西线、东南线、西南线三路行进。出土于安徽寿县邱家花园的“鄂君启金节”是我国所见最早的“免税通行证”。它用青铜制成,分为车节和舟节,是楚怀王六年颁发给鄂君启的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通行证。
其他历史印记
寿县4次为都,10次为郡,从楚国建都、淮南立国、袁术称帝,到前秦东晋的淝水之战,后周南唐的寿州之战等都与这里有关。寿县拥有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宋代古城墙,始建于北宋,明清时修修补补,历经900多年。四四方方的城池,有城门四座,分别称为宾阳、通淝、定湖、靖淮,城外有护城河作为天然屏障。在东门内壁上有人心不足蛇吞相(象)、门里人的老石刻。城墙上还有淝水古战场的牌子,当年统一北方的苻坚南征东晋,八十万输给了谢安八万兵力。城墙有护城石堤,有可调节水量的月坝,以及无数巧思让这座城真正金汤巩固,寿县古城外水满为患时,古城内却滴水不漏,城池内外宛若两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