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6阅读
  • 2回复

[猎奇]明朝一大臣穿破衣上朝,朱元璋直夸他是清官,刘伯温:此人留不得[1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530
金币
629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28
斑龄
197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349(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2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06-22) —

元朝即将走向终结的时候,盘踞在南京的朱元璋正渐露锋芒,元顺帝为了做最后的挣扎,将希望寄托在一个叫做张昶的官员身上,让他到南京去招安朱元璋。
张昶却“叛变“元朝,成以朱元璋马首是瞻的官员,朱元璋对张昶的才干极其欣赏之时,只有刘伯温看出了张昶的心机。

朱元璋夸张昶是个“清官“,刘伯温却看到他伪装之下真实的嘴脸,最终成为现实......
奉命招安
元朝末年,朝廷内部出现很多问题,因为皇权势微对国家治理无能,各大阵营开始内斗,想要让江山易主。
此时南方早已不在元朝管辖范围之内,早已被新势力瓜分。当时国内的格局是:元朝依然控制着北方大部分地区,南方地区则是被韩林儿、朱元璋、徐顺辉、方国珍四方势力瓜分。
朝廷内部打的火热,南方也没有闲着。四方势力都想打败其他三方得到南方的绝对控制权,最终再集中火力一举推翻元朝的控制。

可是真打起仗来,四方阵营势均力敌,难分胜负。元顺帝看到南方的胶着局势,顾不上自己家门口的这些烂事,打算先将南方收复,过后再来整顿朝廷。
元顺帝考虑到自己现在如果想将这打得火热的四方势力依次收复显然是不行的,因为如果他们发现情势危险而形成联盟,自己根本不是对手,于是他想了一个妙计。
就是招安其中实力最强的一方,也就是朱元璋,再用自己的兵力补充到他的队伍中,帮助他打败其他三方。而得到这次招安任务的人就是张昶。
张昶是元朝的一名外交官员,这次招安任务给他也是理所应当。张昶带着任务前往朱元璋建立的吴国。

朱元璋知道张昶前来是商量招安的事情,他肯定不能答应,但是本着国家之间的外交礼仪,他还是见了张昶一面。
在一番交谈之后朱朱元璋发现了张昶的机敏,于是想着将他留下来为自己做事。
在朱元璋的游说之下,张昶也觉得自己这次来招安失败,回去元朝也没面子,更何况元朝内部已经瓦解,衰败已成定局自己回去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想了想朱元璋的能力,又想了想留在这里的待遇,最终决定留下来给朱元璋工作。一开始,张昶只是接到一些很简单的工作任务,并没有觉得工作简单就糊弄,而是认真的做好每件一件事。

露出真面目
他在元朝为官多年,深知与同僚搞好关系的重要性,于是经常与杨宪等人交流走动,没过多久就在吴国混的如鱼得水。
因为工作成果显著,为人又谦和有礼,得到了朱元璋的喜爱,他的升迁之路也极为顺畅,坐到了副宰相的位置。
尽管已经做了大官,张昶依旧每天都是穿着同一件朴素的衣裳,有的地方已经破损他也并不在意。
因为这一身行头,朱元璋曾在众大臣面前称赞张昶是一位“清官“,他希望吴国的所有官员都向张昶学习,做一个朴素的清官。

在众人的夸赞声中,只有刘伯温没有附和,他反而提醒朱元璋小心提防张昶,他这么穿着并不是因为清廉,而是因为他的心还在元朝。
给朱元璋工作只是缓兵之计,早晚他还是要回到元朝去的,老朱听了刘伯温的话,只觉得是他思虑过重没有往心里去。
为了更加取得朱元璋的信任,张昶在工作中越发上进,当时吴国刚刚成立,许多制度还没有完善,张昶积极参与各项制度的制定工作中,几乎没有一项制度是他没有参与到的。
朱元璋看到他工作这么积极努力,对他更是喜爱和信任了。在朱元璋平定了其他南方势力之后,张昶更是投其所好的对他歌功颂德,将朱元璋夸赞的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一帝。

张昶还大言不惭的劝导朱元璋,认为他的天下已成,整个南方都是他的,完全可以高枕无忧享受自己的胜利果实了。
朱元璋被张昶的甜言蜜语夸赞的喜不自胜,就在这时还是刘伯温将他从堕落的边缘拉了回来。
刘伯温将张昶形容为秦朝的赵高,这一句话点醒飘在云端的朱元璋,刘伯温继续解释到:
赵高当年对胡亥说,秦始皇已经打好了天下,你只要尽情享乐即可,导致胡亥不理朝政,秦朝在赵高一人手中掌控,最终走向了衰败灭亡。

如今的张昶不就跟赵高一样吗?他真正的目的就是让你放弃对国家的掌控,最终丢掉辛苦打来的天下啊。
朱元璋听完刘伯温的话大发雷霆,烧了张昶夸赞他的折子,还将他叫到跟前来斥责了一通,最终却没有痛下杀手。
因为朱元璋还是很认可张昶的才华,有张昶帮助他治理国家,他省了很多心力,这次小惩大诫,希望以后张昶能老老实实的做一个好官。
处死张昶
后来,朱元璋在制定国家刑法的时候,就刑罚的设置原则让张昶给些建议,张昶主张应该将犯罪的人从重处罚,这样可以彰显法律的严肃性。

朱元璋又叫来刘伯温问他的意见,刘伯温却认为大明刚刚建立不久,需要用仁政来笼络百姓的心。
如果从重处罚每个人都谨小慎微,整日活在惶恐中生怕做错一点事情遭到从重责罚,那么人们为什么要支持和拥护吴国的皇帝呢?
听过刘伯温的话,朱元璋再也骗不了自己,他明白张昶的心的确不在吴国,推行从重处罚无非是想让朱元璋与百姓离心,让这尚不稳定的国家土崩瓦解。
与此同时,他的另一件事情也被曝光,原来早已在背地里偷偷与来到吴国的元朝大使私下联络起来,还让大使回国帮他询问元顺帝,如果他回到元朝,是不是还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杨宪还曾撞破张昶写过信件给元朝大将扩廓帖木儿,询问他家人的情况。朱元璋听完这些汇报后,当即下令将张昶逮捕,当面询问他事情是否属实。
张昶不但没有否认这些事情,还在被羁押的时候,在一个案牍下边写上“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几个字。朱元璋最接受不了的就是别人的背叛,最终处死了张昶。

后来朱元璋建立大明朝,第一件事就是调查身边的大臣,处死许多被他怀疑背叛他的忠臣。明朝的官员们都害怕朱元璋的调查,每天都提心吊胆的工作。
1条评分金币+13
wowoni 金币 +13 - 06-22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928
金币
274371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19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21
  张昶的背叛与朱元璋的决断

  元朝末年,朱元璋在南方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元顺帝为了挽救即将崩溃的元朝,派遣张昶前往南京招安朱元璋。然而,张昶却在朱元璋的游说下背叛了元朝,成为朱元璋的得力助手。然而,张昶的真实意图却始终没有被朱元璋完全看透,直到刘伯温的提醒,才让朱元璋意识到张昶的潜在威胁。

  张昶的伪装与真实意图

  张昶在元朝为官多年,深知如何在官场中生存。他来到吴国后,表现得极为谦逊和勤奋,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和喜爱。他穿着朴素,甚至衣衫破旧也不在意,这让他在朱元璋面前树立了一个“清官”的形象。然而,刘伯温却看穿了张昶的伪装,认为他依然心系元朝,留在吴国只是为了等待时机。

  刘伯温的警示

  刘伯温多次提醒朱元璋要提防张昶,认为他的行为与秦朝的赵高相似。赵高曾劝导胡亥尽情享乐,导致秦朝走向灭亡。刘伯温担心张昶也会让朱元璋放松对国家的掌控,最终导致吴国的衰败。然而,朱元璋起初并没有完全相信刘伯温的话,依然对张昶保持信任。

  张昶的真实面目暴露

  随着吴国逐渐稳定,张昶的真实意图逐渐暴露。他在制定国家刑法时主张从重处罚,试图通过严苛的法律让百姓对吴国失去信心。这一行为引起了刘伯温的警觉,他再次提醒朱元璋要警惕张昶的真实目的。与此同时,张昶与元朝大使的秘密联络也被曝光,证实了刘伯温的担忧。

  朱元璋的决断

  面对张昶的背叛,朱元璋最终下定决心处死张昶。张昶在被羁押期间写下“身在江南,心思塞北”的字句,彻底暴露了他的真实意图。朱元璋无法容忍这种背叛行为,最终将张昶处死。

  结语

  张昶的背叛与朱元璋的决断是元朝末年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张昶虽然一度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但最终还是因为他的背叛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一事件也反映了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过程中对忠诚与背叛的严格态度。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06-22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19
金币
264269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8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6-21
根据历史记载,明朝初年大臣张昶因长期穿着破旧官服上朝,被朱元璋赞为清官典范,但谋士刘伯温却力谏“此人不可留”。结合搜索结果中的多方记载,事件脉络及深层原因如下:

一、核心人物背景
张昶的身份:原为元朝户部尚书,奉命招安朱元璋时被扣留任用。他精通典章制度,明朝初期的律法、官制多由其制定,深受朱元璋器重25。
行为表现:坚持穿带补丁的破旧官服上朝,家中一贫如洗,与其他官员的奢华形成鲜明对比。朱元璋多次公开表彰其“清廉节俭”,要求群臣效仿。
二、刘伯温反对的深层原因
刘伯温洞察到张昶行为背后的异常,力劝朱元璋铲除此人:

政治立场的伪装

张昶作为元朝旧臣,表面归顺却心怀故国。刘伯温指出其穿破衣实为“迷惑众人”,暗示对元朝的忠诚。例如制定制度时,张昶多次主张沿用元朝严刑峻法,与朱元璋“轻刑安民”的理念相悖46。
他私下感叹:“吾若得归元,仍不失富贵也”(若能回到元朝,仍可享富贵),暴露真实立场。
暗中破坏明朝统治

诱导君主懈怠:在朱元璋军事胜利后,张昶上书劝其“及时享乐”,被刘伯温比作“秦朝赵高”,意图使朱元璋荒废朝政。
勾结元朝残余势力:暗中与元廷通信传递情报,枕头下藏有向元顺帝表忠的信件,写有“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激化社会矛盾:主张加重赋税、严惩百姓,试图引发民怨。
三、朱元璋的态度转变与结局
初期信任:朱元璋欣赏张昶的才能,对其节俭深信不疑,甚至忽略刘伯温的警告。
疑心渐起:
张昶提议恢复元朝“肉刑”(如割鼻、断足),引发朱元璋警觉;
杨宪探病时发现其私通元朝的密信,坐实叛国证据。
最终处置:1367年,朱元璋以“通元”罪处死张昶,并感叹:“刘基(伯温)识人,果不虚也!”
四、历史启示
表面行为与真实动机的割裂:张昶的“清廉”实为政治伪装,印证刘伯温“见微知著”的洞察力。
降臣的忠诚困境:元朝优待张昶家眷,使其始终心存归念,凸显乱世中降臣的复杂立场。
朱元璋的用人矛盾:既依赖前朝能臣治国,又对其充满猜忌,为明代特务政治(如锦衣卫)埋下伏笔。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06-22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