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民间饮食讲究:吃 1 肉,忌 2 味,食 3 瓜
吃 1 肉
这里所指的肉是鸭肉。鸭肉性凉,富含优质蛋白、B 族维生素,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功效,能补充营养且不上火,非常适合夏天食用。民间自古就有夏季吃鸭肉的习俗,俗话说“夏季喝鸭汤,四季都健康”。制作时,可准备老鸭半只、薏米、山药、虫草花等食材。先将煮锅放清水,加 2 勺料酒,放入葱段、姜片,水开后把浸泡过的鸭肉进行焯水约 2 分钟捞出备用;然后砂锅中倒入开水,放鸭块、姜片大火煮开,倒入薏米盖上锅盖转小火慢炖 40 分钟,加入山药、枸杞、虫草花继续煮 10 分钟。
忌 2 味
忌过咸
夏季出汗增多,钠离子流失加快,如果此时摄入盐分过多,会加重肾脏负担,导致水肿,还容易使血压升高。所以忌过咸是夏至饮食的重要原则。
忌辛辣
进入夏至后,高温天气会影响人们的身体机能和心理情绪,使人更容易心烦意乱、情绪烦躁不安。过多食用辛辣刺激食物,会刺激肠胃道,加重体内燥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上火症状。因此,要避免过多食用辛辣口味的食物。
食 3 瓜
冬瓜
冬瓜堪称夏季消暑第一瓜,具有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广东人最爱夏天用冬瓜煲汤,又鲜又甜,能清热生津又解暑。
苦瓜
苦味食品是“火”的天敌,最佳的苦味食物首推苦瓜。不管是凉拌、炒还是煲汤,只要能把苦瓜做得熟且不失“青色”,都能达到“去火”的目的。夏至吃苦瓜不仅能补充营养,还能清热去燥,帮助人们调整身体状态,顺利度过盛夏季节。
丝瓜
丝瓜在夏天也很重要,它能清热化痰、凉血解毒,比起其他瓜类相对温和,尤其是煮熟的丝瓜,容易消化,家里老人孩子可以放心吃
夏至饮食习俗的科学依据
从养生理论角度
清热解暑
夏至后天气炎热,人体容易因暑热而出现不适。根据中医理论,夏季归于五脏属心,适宜清补。一些地区在夏至有吃生冷食物的习俗,如老北京夏至吃生菜、凉面,这些生冷食物能帮助降火开胃,促进食欲,且不至于因过于寒凉损害身体健康。但也有观点指出,夏季吃热面有助于让身体适度出汗,带走体内的暑湿之邪,尤其在人们使用空调导致出汗减少的情况下,热面更有益健康。
健脾利湿
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饮水多,湿气易侵入人体,导致脾胃运化功能障碍。因此,夏天要常吃利水渗湿的食物,以健脾和胃。比如,一些利水渗湿的食物能使脾的升降运化功能得以恢复,有利于行水利湿。而苦味食物虽有一定功效,但不宜多食,因为味苦的食物具有能泻能燥能坚的功能。
补气益阴
进入夏季,人体消耗增大,一方面急需补充营养物质和津液,另一方面因暑、湿气候影响易导致脾胃正气不足,胃肠功能紊乱。所以要健脾养胃,补气益阴,少吃或不吃油腻厚味、油煎食物,每餐进食量不宜过大,应以少量多餐为原则。
从食物本身特性角度
凉面等食物
凉面在夏至时节受很多地区欢迎,它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暑热,增加食欲。但夏季气温高,细菌繁殖快,吃了不卫生的凉面容易诱发胃肠疾病,且老年人、孕产妇、脾胃虚寒者不适合多吃。相比之下,热面能让人适度出汗,排出暑湿
狗肉和荔枝
岭南地区有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习惯,认为两者合吃不热,且吃狗肉能使身体强壮,抵抗西风恶雨入侵。然而,狗肉性温,属性燥热,夏天吃狗肉理论上易上火,但民间有特殊说法。不过,大量食用荔枝容易引起低血糖症,即荔枝病,所以食用时需适量。
绿豆汤等解暑饮品
很多人在夏天喜欢喝绿豆汤、凉茶饮料等解暑。但绿豆汤属于寒凉食物,寒凉体质的人(如四肢冰凉、腹胀、腹泻便稀等症状者)不能多喝,否则会加重症状甚至引发其他疾病。
从节气与农业生产角度
夏至到了是收麦子的季节,自古以来人们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风俗,把夏至作为节日纳入古代祭神礼典。这反映了节气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希望祈求平安和丰收。一些地方的饮食习俗也与新麦有关,如山东烟台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一带煮新麦粒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