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2阅读
  • 1回复

[猎奇]李世民52岁离世,死因史书都不好意思记录,说出来有些丢人[1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530
金币
629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28
斑龄
197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349(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2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06-18) —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帝王之一。
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黄金时代,被西北诸藩尊为“天可汗”,其文治武功堪称历代帝王典范。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千古一帝”,却在52岁的盛年突然离世。
另外,关于他的死因在正史中记载模糊,甚至一笔带过,成为历史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
那么,李世民到底是什么原因病逝的呢?

“一代雄主”的辉煌与阴影
李世民,出生于公元598年1月28日,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位被公认为“千古一帝”的统治者之一。
他在位期间(626-649年)开创的“贞观之治”成为后世帝王治国的典范。
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武功赫赫的局面,至今仍为人称道。
李世民16岁便率军解突厥之围,18岁协助父亲攻下长安,22岁在虎牢关一战擒两王,战功之卓著,以至于连现代伟人都评价“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在文化上,他写下“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等传世诗句,展现出不俗的文学造诣。
在政治上,他接手隋炀帝留下的烂摊子时,国内风雨飘摇,强敌环伺,百姓苦不堪言。
但到了贞观末年,已经将大唐带入四夷臣服、百姓安居乐业的治世。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全方位、无死角的强大帝王,其人生结局却充满了悲剧色彩。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年仅52岁的李世民崩于翠微宫含风殿,一代英主就此陨落。
令人费解的是,对于这样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的死因,史官们却遮遮掩掩,不敢明言,只在细节处留下蛛丝马迹。
《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仅简单记载“上崩于含风殿”,对具体原因讳莫如深,那种反常现象引发了后世无数猜测。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52岁尚属壮年,尤其对于一位生活条件优越的帝王而言更显的有些早逝。
古代中国帝王平均寿命约40岁,李世民虽超过平均值,但考虑到其身体素质和政治成就,本应有更长的寿命和统治期。
他的突然离世,除了自然衰老的结果,还有着多重因素,尤其是不被史学家详记的原因,更是导致其离世的根本所在。

早年伤病与晚年风疾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善战的皇帝之一,其军事生涯传奇,但也付出沉重健康代价。
他16岁初次领兵,晚年亲征高句丽,一生大多在马背上度过,身先士卒的战斗风格使他屡屡负伤,那些旧伤成为晚年健康恶化的隐患。
据记载,李世民“每战必身先士卒”,多次受伤。
另外,他还患有家族遗传的“风疾”,古代的“风疾”,其实就是现代的心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晚年李世民饱受头痛、眩晕之苦。
贞观十九年,年近五十的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欲完成未竟事业,以此来彰显他的文治武功。
但那次战役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是小胜,唐军也付出了不小的努力,加之后来因为天气和粮草的原因,唐军不得不撤军。
回到长安后,李世民心中不悦,感觉那次小胜有毁他的声誉,情急之下背上生“痈疽”,病情持续恶化,“风疾”也更加严重。
另外,贞观后期,老臣离世,朝廷重任压在他肩上,过度劳累还加剧着病情。
早年旧伤与新增的“痈疽”相互影响,使他的身体迅速垮塌,后来甚至卧床不起。

家庭内部的精神压力
如果说,身体健康恶化是李世民早逝的生理基础,那么家庭悲剧则是压垮他的精神稻草。
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去世,成为其人生重大转折点。
长孙氏13岁与李世民成婚,共同走过二十三年,育有三子四女。
她不仅是李世民的政治伴侣,更是情感依托,在李渊猜忌时期和玄武门之变前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孙皇后年仅36岁便早逝,给李世民造成巨大的情感创伤,一时使得李世民心无所系,忧心忡忡。
还有,李世民与三个嫡子之间的关系,也让他十分糟心。他担心重蹈父亲李渊覆辙,导致兄弟相残。
起初,太子李承乾聪颖好学,被立为太子,后因足疾问题,导致心理失衡。

后来,次子李泰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开始备受宠爱,使得李世民不自觉偏爱李泰,与当年李渊偏爱自己如出一辙。
贞观十六年,太子争斗进入白热化,李世民体会到父亲当年的痛苦。
贞观十七年,李承乾谋反,给李世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打击。最终李世民不得不立懦弱的第九子李治为太子,试图终结唐代父子、兄弟相残的局面。
除此之外,还有女儿高阳公主的丑闻也给晚年李世民带来巨大精神压力。
高阳公主不仅与辩机和尚私通,甚至还反唇相讥直指李世民纳弟媳的污点,令他无言以对。
正是那些重重不休的家庭压力,使得李世民晚年精神状态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失眠、噩梦、焦虑、抑郁。
那种持续的精神折磨加速了其身体健康恶化,形成身心交瘁的恶性循环。

追求长生与丹药中毒
晚年时期,李世民在健康与精神状况恶化的双重折磨下,也走上了追求长生不老之路。
贞观初年,对于秦始皇的追求长生不老的做法,李世民十分批判,没想到到了晚年,自己也走上了那条迷信方术之路。
起初或为缓解病痛,他诏令天下访求医术之士,但古代医学对心脑血管疾病认识有限,效果不佳。
失望之下,他的诉求从“治病”开始转向“延年益寿”,最终陷入“长生不老”幻想。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出使印度的使臣王玄策归来复命,同时带来一位神秘的印度方士,名为“那罗迩娑婆寐”。
此人自称已活了二百余岁,掌握了长生不老之术。
按常理,以李世民的学识和早年对方士的蔑视,应当轻易识破这种荒诞不经的谎言。

然而,那时的李世民已非贞观初年那个意气风发的理性君主,病痛和衰老消磨了他的判断力。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对那罗迩娑婆“甚礼之”,命其炼制“延年之药”。
那位天竺方士在唐朝享受上宾待遇,过着奢华生活,拖延一年多才交出所谓的“长生药”。
如今,李世民服用的“长生药”具体成分已不可考。
但根据唐代丹药的普遍配方和现代分析,那类丹药通常含有汞、铅、硫磺、砒霜等重金属和有毒矿物质。
据《旧唐书·宪宗本纪》引述大臣李藩的话:“文皇帝(即唐太宗)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明确指出丹药中毒是导致李世民猝死的主因。
当代史学家研究认为,如果李世民不接受丹药治疗,以当时的医疗条件虽无法根治其“风疾”,但仍可能存活更长时间。
丹药中的有毒成分加速了其身体机能的崩溃,最终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话说,当时李世民吃下丹药后不久便开始上吐下泻,那时他就知道自己做了一件蠢事,被印度的所谓的方士骗了。
于是他下令斩杀了那罗迩娑婆,开始给长孙无忌等人交代后事。
公元649年,7月10日,唐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享年52岁。
一代千古明君以这样可笑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得不说是件非常讽刺的事情。
尤其是李世民身上有着太多的光环,甚至还有着四海宾服的巨大影响力,由此史书上对于他的真正死因不好意思详细记录。
李世民,作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极负盛名的明君之一。他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而深远的基础。其统治时期,不仅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更为后世所称道。
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李世民亲自率军多次出征,平定了隋末割据的群雄势力,彻底消灭了东 突厥的威胁,极大地扩展了唐朝的疆域。正是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唐朝的国力与国威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他的一生传奇而辉煌,因此被后人尊称为“文武大圣皇帝”。
然而,这位英明神武的皇帝,却在51岁这一年骤然离世,这让世人深感惋惜与疑惑。李世民年轻时体魄强健,精神矍铄,为何竟未能享受更长寿的生命?

李世民的身体状况是影响其寿命的重要因素。自幼他就表现出非凡的体力和勇敢。十六岁时,他随军参加了救援隋炀帝的战役,斩敌无数,成功救出被围困的父亲李渊。十九岁时,随父亲在晋阳起兵,平定了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叛乱,为唐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十八岁那年,他发动了震惊朝野的玄武门之变,斩杀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最终夺得皇位。登基后,他多次亲自率军征战,平定高句丽、突厥、吐谷浑等敌国,拓展了边疆版图,使唐朝的国力与声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李世民的这些战绩无不显示出他出众的体力和坚韧。他不仅能够长时间骑马驰骋,更能在激烈的战斗中身先士卒,亲自冲锋陷阵。然而,在多次征战中,他也身负数处重伤。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伤痛未能完全痊愈。四十岁之后,他的身体逐渐出现严重问题。
他时常感到头痛、胸闷、气喘及心悸,面色也变得苍白憔悴,精神状态时而焦躁、时而抑郁。作为皇帝,李世民渴望长寿如秦始皇、汉武帝一般,遂开始寻求各种养生之道,尤以服用丹药为甚。
丹药被视为能够延年益寿甚至飞升成仙的神奇灵药,吸引了无数人趋之若鹜,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尝试服用。实际上,丹药多含重金属成分,长期服用会对人体器官造成严重且不可逆的损害。李世民在“病急乱投医”的心态驱使下,日复一日地服用丹药。

虽然这些丹药短暂刺激神经和血液循环,使人感到舒适与愉悦,但长久下来却极大地削弱了他的身体机能,内脏器官逐渐被侵蚀,身体状况日益恶化。

玄武门之变,作为李世民心中永远难以释怀的创伤,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里。外人眼中,他是威风凛凛的大唐皇帝,但每逢夜深人静,玄武门刀光剑影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令人心痛难忍。
李渊在建唐之前曾承诺将皇位传给立下汗马功劳的李世民,但出于长幼尊卑的传统,最终仍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建成与李元吉忌惮李世民的威望与功绩,联合朝中权贵和后宫势力组成太子党,处处排挤陷害李世民。

李世民则凭借忠诚的将领如李靖、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组建了秦王党,与太子党针锋相对。李渊对此局势忧心忡忡,却无力调停,只能任由事态恶化。
李建成和李元吉企图在李渊病重或驾崩之时,趁机除掉李世民,掌控军权,稳固太子地位。先是暗中派刺客刺杀未果,继而设计在李渊生日宴上设伏图谋除掉李世民。幸得谋士魏征及时发现阴谋,告知李世民,使其得以提前防范。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亲信在长安太极宫北门——玄武门,发动突袭。见到李建成,李世民立即下马敬礼,忽然拔弓射箭,正中其眉心,李建成当场倒地,惨死沙场。李元吉试图反击,却被尉迟敬德一箭射中咽喉,血洒当场。

随后李世民冲入宫内,向父亲李渊请罪,称此举为自卫所迫。李渊虽震惊悲痛,却无力责罚,只得赦免并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兄弟间的血腥争斗,成为李世民永远无法释怀的心灵创伤。
据《旧唐书》记载,贞观十三年,李世民忽然出现头痛、言语不利的症状,类似中风发作。事实上,李世民家族中有遗传性中风病史,这种先天疾病伴随了他的一生。

或许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对他而言算不了什么,但每次中风发作时的剧烈疼痛,却暴露了这位坚强皇帝难以言说的脆弱一面。
1条评分金币+15
wowoni 金币 +15 - 06-18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933
金币
274382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0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18
  李世民的死因:多因素交织的悲剧

  李世民,作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其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这位千古一帝却在52岁的盛年突然离世,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惋惜与疑惑。关于他的死因,正史记载模糊,成为历史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综合各种史料和现代医学分析,李世民的死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早年伤病与晚年风疾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善战的皇帝之一,其军事生涯传奇,但也付出了沉重的健康代价。他16岁初次领兵,晚年亲征高句丽,一生大多在马背上度过,身先士卒的战斗风格使他屡屡负伤。据记载,李世民“每战必身先士卒”,多次受伤。那些旧伤成为晚年健康恶化的隐患。

  另外,他还患有家族遗传的“风疾”,古代的“风疾”,其实就是现代的心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晚年李世民饱受头痛、眩晕之苦。贞观十九年,年近五十的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唐军也付出了不小的努力,加之后来因为天气和粮草的原因,唐军不得不撤军。回到长安后,李世民心中不悦,感觉那次小胜有毁他的声誉,情急之下背上生“痈疽”,病情持续恶化,“风疾”也更加严重。

  2. 家庭内部的精神压力

  如果说,身体健康恶化是李世民早逝的生理基础,那么家庭悲剧则是压垮他的精神稻草。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去世,成为其人生重大转折点。长孙氏13岁与李世民成婚,共同走过二十三年,育有三子四女。她不仅是李世民的政治伴侣,更是情感依托,在李渊猜忌时期和玄武门之变前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长孙皇后年仅36岁便早逝,给李世民造成巨大的情感创伤。

  此外,李世民与三个嫡子之间的关系也让他十分糟心。起初,太子李承乾聪颖好学,被立为太子,后因足疾问题导致心理失衡。后来,次子李泰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开始备受宠爱,使得李世民不自觉偏爱李泰。贞观十六年,太子争斗进入白热化,李世民体会到父亲当年的痛苦。贞观十七年,李承乾谋反,给李世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打击。最终李世民不得不立懦弱的第九子李治为太子。

  还有女儿高阳公主的丑闻也给晚年李世民带来巨大精神压力。高阳公主不仅与辩机和尚私通,甚至还反唇相讥直指李世民纳弟媳的污点,令他无言以对。正是那些重重不休的家庭压力,使得李世民晚年精神状态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失眠、噩梦、焦虑、抑郁。那种持续的精神折磨加速了其身体健康恶化,形成身心交瘁的恶性循环。

  3. 追求长生与丹药中毒

  晚年时期,李世民在健康与精神状况恶化的双重折磨下,也走上了追求长生不老之路。贞观初年,对于秦始皇的追求长生不老的做法,李世民十分批判,没想到到了晚年,自己也走上了那条迷信方术之路。起初或为缓解病痛,他诏令天下访求医术之士,但古代医学对心脑血管疾病认识有限,效果不佳。失望之下,他的诉求从“治病”开始转向“延年益寿”,最终陷入“长生不老”幻想。

  贞观二十二年,出使印度的使臣王玄策归来复命,同时带来一位神秘的印度方士,名为“那罗迩娑婆寐”。此人自称已活了二百余岁,掌握了长生不老之术。按常理,以李世民的学识和早年对方士的蔑视,应当轻易识破这种荒诞不经的谎言。然而,那时的李世民已非贞观初年那个意气风发的理性君主,病痛和衰老消磨了他的判断力。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对那罗迩娑婆“甚礼之”,命其炼制“延年之药”。那位天竺方士在唐朝享受上宾待遇,过着奢华生活,拖延一年多才交出所谓的“长生药”。如今,李世民服用的“长生药”具体成分已不可考。但根据唐代丹药的普遍配方和现代分析,那类丹药通常含有汞、铅、硫磺、砒霜等重金属和有毒矿物质。

  据《旧唐书·宪宗本纪》引述大臣李藩的话:“文皇帝(即唐太宗)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明确指出丹药中毒是导致李世民猝死的主因。当代史学家研究认为,如果李世民不接受丹药治疗,以当时的医疗条件虽无法根治其“风疾”,但仍可能存活更长时间。丹药中的有毒成分加速了其身体机能的崩溃,最终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结语

  综上所述,李世民的早逝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早年的伤病、晚年的风疾、家庭内部的精神压力以及追求长生导致的丹药中毒共同作用于他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一代千古明君以这样可笑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得不说是件非常讽刺的事情。尤其是李世民身上有着太多的光环和四海宾服的巨大影响力,由此史书上对于他的真正死因不好意思详细记录。然而,正是那些模糊的记载和后人的猜测,使得李世民的死因更加扑朔迷离、引人深思。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