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阅读
  • 1回复

[保健养生]今日五月廿三,民间传统:“3要吃2不做”,平安顺遂 [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厨爹

UID: 546371

精华: 76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72381
金币
10106
道行
5638
原创
799
奖券
6506
斑龄
3
道券
18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839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5-07-12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5-06-18) —

你有没有发现,白天突然变的超长了.....

你看,不觉间已到芒种后的尾声,夏至又将登场。三伏天还未正式报到,夜里的风已带了几分湿意。此时的人间,大地丰盈而敏感,老黄历上的“危日”和“月忌日”就悄悄爬进了家家户户的心里

“危日”这样听上去有点让人犯嘀咕的名字,其实是从《老黄历》的“十二建除”中来的。十二建除,把一年分作十二轮回,每一轮赋予特定吉凶,比如“开日”适宜开张、“闭日”要谨慎收尾,“危日”呢?则代表小心谨慎——像古人叮嘱你,别在这天太张扬,凡事留个心眼。可这“危”,不是吓唬你,而是让人居安思危,提醒咱们多留一分余地。

再看看“月忌”这个说法,源头更是久远。老话说得透:“初五、十四、二十三,太上老君不炼丹。”每到这几天,老人都会皱着眉头劝一句:“今天可别大张旗鼓,不宜操办喜事。”别小看这种“挑日子”的规矩,无非是见惯了风风雨雨的人们,用“无事为福”的思路,去对冲一岁三百六十日里的不安。

最有意思的是,月忌和危日往往撞到一起,那可真得收一收火气,省一点力气。其实,世事如棋,万事都需有度。就像《四库全书》里讲的那样:开、除、定、执、危、成为黄道吉日,建、满、平、破、收、闭为黑道。轮流登场,循环往复,背后是古人对天地节序的体察——警醒、敬畏、顺时而为。

三样时令餐桌菜,“吃在节上” 是中国人的聪明

一到五月尾声,盯着夏至快来的脚步,家里老人生怕孩子们“招凉气”,每顿饭都要敲打着叮嘱几句。其实老祖宗的聪明,全写在锅碗瓢盆里了。每逢五月廿三,老一辈常提醒:“此日宜吃清、温、淡,三样不得落下。”这不光事关消暑,更关乎人与自然的贴合。夏天的滋味,在饭桌上才能懂到真切。

第一样:苋菜——初夏最嫩老家人常说,苋菜是“五月菜王”。五月过后,田埂边的苋菜最鲜嫩,绿得发亮。择一把苋菜,洗净切段,拍两瓣蒜子,快锅热油一炒,撒点粗盐,就是一碟最家的味道。苋菜柔滑,入口爽利,没有多余负担,是老少都喜欢的下饭菜。每年这时,老人还会笑说:“苋菜能顺气,去烦热,一家齐心安乐多。”

第二样:丝瓜——消暑清火初夏的丝瓜带着一股田野的清香。买回家后削去皮,切滚刀段,锅里淋点油,先下姜丝,再倒丝瓜炒软,最后撒些虾皮提鲜。丝瓜汤汁淋饭,凉意满口,虽简单却能吃出细水长流的安稳。这菜老话里叫“消暑转运菜”,说是吃了心气顺,家中少争端。

第三样:绿豆粥——夜里一碗镇心神晚饭过后,盛夏纳凉最是贪凉,但老人总喜欢熬一锅绿豆粥。绿豆淘洗干净,慢火熬制,最后撒点冰糖。粥汤细腻,清凉却不寒。小时候我贪嘴喝多,奶奶总要摸摸我的头说:“可别过量,稍占一口,清热消暑才妥当。”这一碗绿豆粥,是中国人夏日里的安慰剂。

三样家常菜,三分人情味。清淡顺口,安安稳稳,饭桌上藏的,都是家人的温柔守护。

3要吃,2不做——记住生活的安全线

“3要吃”,是一份人情,也是一次和时节的温柔握手。守着本季应有的食材,用最舒服的方式好好对待自己。一碗苋菜,一盘丝瓜,一锅绿豆粥,是老家人烙在血脉里的菜单,也是老黄历里写给日子的慰藉。

至于“2不做”,是乡里乡亲最挂心的底线,哪怕有时未必全懂,其中的讲头,却能让日子更顺。

第一“不”:不宜远行登高,那么些年,村里总有人念叨:“危日慢行,月忌慎远。”其实想想,五月热气正浓,农活也并非急切,这一天就索性别跑得太远。古人选了这样的日子警示后辈,一是规避意外,二是让人适时歇口气。一次家族聚会有人提议去河边野游,奶奶摆摆手:“今天不算吉日,天太热,不去!”大伙也乐得留下看瓜蒌藤,顺便喝小酒,家和日安。

第二“不”:不宜大兴土木、操办大事。这不光为了图个吉利,更是顺应天时。夏日炎炎,操劳太过容易伤身;再说“月忌”本就象征收敛和低调,此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建房、结婚、搬家都避开这天,省心更安稳。即便现在城市生活节奏快,也不妨借机让家人休息一天,养养精气。

为什么这些讲究能流传下来?不是因循守旧,而是一种生活的自我保护。老祖宗用轻描淡写的小禁忌,为我们拉出安全线。哪怕如今很多习惯隐退,但“慢一点、慎一点”,始终是一剂护身符。

过了立夏、芒种,再到五月廿三,时光流转如织。我们其实都知道,世上没有哪天绝对吉凶。人与自然本就是你来我往、顺时而生。三菜两忌,不是什么魔法,只是一份“顺势而为”的诚意:好好吃饭,懂得取舍,就能在琐碎日常里稳稳地收获安然与顺心。

回头看,其实老话和讲究,不是用来教育谁,而是帮忙守住爱和安全的一道篱笆。只要我们肯放慢一点步伐,不盲目、不贪快,安稳与福气,都不会错过你家门前的那个清晨。

2条评分金币+26
姜谷粉丝 金币 +6 - 06-19
xian209 金币 +20 - 06-18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787
金币
273935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18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18
您提到的“白天突然变得超长”的现象,确实与季节变化有关。随着夏至的临近,北半球的白天时间会越来越长,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导致的。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通常发生在每年的6月20日或21日。

关于您提到的“危日”和“月忌日”,这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源自古代的黄历和民间信仰。它们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对吉凶祸福的预测。

1. 危日:来源于“十二建除”(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每一“建”对应特定的吉凶。危日意味着这一天需要小心谨慎,不宜进行重要活动。

2. 月忌日:指的是每个月中的某些特定日子,如初五、十四、二十三等,被认为是不宜进行重大活动的日子。

这些讲究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它们提醒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里要谨慎行事,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至于您提到的三样时令餐桌菜(苋菜、丝瓜、绿豆粥),这些都是夏季的应季食材,具有清热解暑、滋养身体的功效。通过合理饮食,顺应时节变化,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

总的来说,随着夏至的临近,白天时间变长是自然现象。而“危日”和“月忌日”等传统讲究,虽然不必过于迷信,但也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谨慎行事。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保持身心健康。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