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6阅读
  • 2回复

[猎奇]宋朝前没有棉被,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1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530
金币
629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28
斑龄
197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349(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2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06-17) —

随着寒风凛冽,冬季悄悄地降临。低温的侵袭让我们格外珍惜一些冬季必备的保暖法宝,如棉被和羽绒服。无论外面有多冷,只要钻进温暖的棉被中,整个人就会迅速变得暖洋洋,舒适无比。难以想象,没有棉被的冬天将会是怎样的冷酷与无助。
然而,棉被的出现要追溯到宋朝。在宋朝之前的古人,面对严寒的冬天,是如何度过那几十度以下的寒冷时光呢?他们又是依赖什么来御寒的呢?
对于原始部落的人们而言,火种几乎是唯一的御寒手段。他们会寻找大小适中的干木柴,堆成三角形,利用钻木取火或打火石等方法,引燃火花,点燃木柴,熊熊烈火便会燃烧起来。祖先们围坐在火堆旁,依靠这团温暖的火焰度过漫长的寒夜。
有时,部落的族人会精心挑选形状适合的石块,围绕火堆外圈放置,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保护火堆免受风吹熄灭,还能有效集中火力,让火焰更持久地燃烧。

进入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生火方法有了革新。他们会在定居地附近挖掘土坑,并在坑周围整齐地垒起一圈砖石。这样一来,火种在土坑内生火,不仅能够防风,还能将锅具放在石块上炖煮食物,既能取暖,又能煮饭,极大地便利了先人的生活。

随着技术的发展,火塘逐渐升级。人们会在火塘四周再挖一个小坑,埋入陶罐,将炭灰和其他火种放入其中,生火时只需将其取出便可直接使用。
至今,仍有部分地区保留着火塘的使用,不过如今的火塘与古时的火塘已经大有不同。无论外形还是功能,它都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并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火塘不仅仅是取暖的工具,更是时间的见证。

到了春秋时期,小巧的火盆开始出现。炭火被放置在铁制火盆中,既能提供暖意,又可以随意移动,极为便捷。然而,火盆的暖气效果并不显著,稍微离得远一些就感受不到任何温暖。即便屋内有火盆,仍然会让人感到寒冷,这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取暖需求。
于是,“烧地卧土”的取暖方式应运而生。人们会先将地面烧热,接着直接坐在热地上,热量便源源不断地从底部传递到身体上,带来无比舒适的感觉。只是,这种方式并不雅观,也不符合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这一取暖方式后来演化成了“地暖”与“火炕”,但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然而,由于人们对于取暖方式的不满,秦朝的工匠们开始创新出壁炉的雏形。最早的壁炉高约1米,深度与宽度都在1米左右,使用泥土砌成,炉腔呈不规则的球形,炉口下方还设有专门用来收集灰烬的土坑。火焰从炉口灌入,便能在炉内充分燃烧,带来显著的取暖效果。

壁炉的出现,标志着古人取暖设施的逐步完善,然而,他们对于温暖的追求并未止步于此。
在古装剧中,经常能听到“椒房殿”这个名字,它是皇后居住的寝宫,历史上,吕雉、窦漪房、陈阿娇等都曾在此居住。椒房殿的名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因其特殊的保温设计而得名。
西汉时期,人们发现花椒有温热的效果,于是将花椒捣碎后与泥土混合,涂抹在墙壁上,既能起到保温作用,又能让整个房间充满花椒的香气。这种工艺的代表性建筑就是西汉未央宫内的“温室殿”,它的奢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可惜的是,这种取暖方法成本极高,只有皇亲国戚和百年大族才有资格享用,普通百姓只能通过想象,感受那暖意和香气。
木炭的普及使古人的取暖方式更加多样化,甚至有了随身携带的暖工具。在唐代,卧褥香炉应运而生。它小巧圆润,镂空设计,外形精美,内部有一个存放木炭的小容器。这个香炉的神奇之处在于,无论如何旋转,它内部的木炭容器始终保持水平,确保木炭不被倾斜,始终安全稳定。这种设计灵感至今仍被应用于一些现代产品,比如“怎么甩也不撒”的宝宝饭碗。
香炉一度成为贵族女性的心头至宝,尤其在寒冷的冬季,它们几乎成为了外出时必备的取暖神器。

不仅仅是手炉,脚炉也逐渐兴起。宋代工匠们发明了能够放置在脚下取暖的脚炉,也有一些地方称之为“汤婆子”。这种脚炉由铜制成,导热性极强,晚上睡觉时,只需向其中注入热水,便能获得温暖的效果。
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曾在一首诗中提到脚炉:“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可以看出,脚炉不仅非常实用,而且价格昂贵,普通百姓并不能轻易负担得起。
对于那些无法购买豪华取暖设备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有了自己的应对之法——纸裘。纸裘由楮树皮制成,经过煮熟、加胡桃和乳香等处理,使其变得柔软并具有良好的防风效果。虽然比起贵族的取暖神器差了一些,但对于古代平民来说,这种衣物是冬日外出的必备良品。

尽管在宋代之前的人们没有现代的棉衣,但他们凭借着聪明才智,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取暖方法,一次次度过了寒冷的冬季。
到了明清时期,取暖工具再次迎来革新。建筑师们根据“烧地卧土”的取暖方式,创造出了火地取暖法,也就是今天常见的地暖和火炕的前身。紫禁城的地下火道便是这种取暖方式的典型代表,寒冬来临时,炭火从灶口点燃,煤气随着火道流入宫殿的地面,确保整个宫殿温暖如春。

除此之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具有独特设计的“暖椅”。这些椅子在普通座椅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个可以放炭火的抽屉,坐上去后,整个人都能感受到从底部传来的暖意,虽然有些人调侃,坐久了可能会“烫屁股”。
随着时间的推移,取暖工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无论材质如何改变,取暖的核心理念始终未变。如今,现代的供暖设备大多源自古人的智慧,可以说,取暖工具的演变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1条评分金币+14
wowoni 金币 +14 - 06-17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862
金币
274215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19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6-17
您提到的内容非常全面,涵盖了从古至今人们如何度过寒冷冬季的取暖方式。确实,在宋朝之前,由于棉花种植尚未普及,古人主要依靠火种、火塘、火盆、椒房殿等传统取暖方式来抵御严寒。以下是对这些取暖方式的简要总结:

1. 火种:原始部落通过钻木取火或打火石引燃木柴,围坐在火堆旁取暖。

2. 火塘:新石器时代先民在定居地附近挖掘土坑,垒起砖石,生火取暖并炖煮食物。

3. 火盆:春秋时期出现小巧的火盆,炭火放置其中,可提供暖意并随意移动。

4. 烧地卧土:人们先将地面烧热,然后坐在热地上取暖,后来演化成地暖和火炕。

5. 壁炉:秦朝工匠创新出壁炉雏形,泥土砌成,火焰在炉内充分燃烧,带来显著取暖效果。

6. 椒房殿:西汉时期用花椒和泥土混合涂抹墙壁,既保温又散发香气,但成本极高。

7. 木炭:唐代卧褥香炉和脚炉的出现,使得取暖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便携。

8. 纸裘:普通百姓用楮树皮制成纸裘,具有良好的防风效果。

9. 火地取暖法:明清时期建筑师根据烧地卧土原理,创造出火地取暖法,即地暖和火炕的前身。

10. 暖椅:明清时期出现暖椅,座椅下可放炭火,提供底部暖意。

这些取暖方式虽然与现代的棉被、羽绒服等有很大不同,但都体现了古人在面对严寒时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他们通过各种方法,一次次度过了寒冷的冬季。随着时代的发展,取暖工具不断革新和完善,为现代人提供了更加便捷和舒适的取暖方式。可以说,现代供暖设备的发展离不开古人智慧的传承和积累。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19
金币
264269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8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17
烧地卧土”的取暖方式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