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人,53岁,一直被人说身体不是那么完美,尤其是血糖偏高。
她试过吃药,改了饮食,可是数值总是摇摇晃晃的。
结果有一天,她决意每日坚持做100个仰卧起坐,跑步之类的一概不做,就只做这一项运动。

4个月后,血糖不光降了,还出现了一个大家都想不到的变化。
内容有点粗糙,可能含几个错别字,但是真实得有点随意。
这事儿最开始,完全和常规健康观念不搭界。众人皆言,欲降血糖,需管住嘴、迈开腿,跑步或者快走皆可。
可她单纯做仰卧起坐,100个。哪怕有一两天没做,也坚持补回来,累了就胀气就喘。
她没刻意控制饮食,也没开始慢跑、游泳啥的。

4个月后,体重没变太多,有小幅下降;血糖值从初始空腹7.8毫摩尔每升降到6.0;
餐后两小时也从10.5降到7.8。光听这数据,已经算挺稳的改善,尤其是个超标人群。
但最让人不好相信的是:她的肺活量提高了。对,就是靠仰卧起坐这一个动作。
起初做做仰卧起坐,做20个,她就胸闷喘不上气。但坚持4个月后,做100个一气呵成,呼吸比以前深快。
医院测肺功能:用力呼气一秒量(FEV1)从1.8升上升到2.2升,肺活量总量从3.1升升到3.6升。

这数据波动有点大,但医院复查两次都差不多。大家都知道,仰卧起坐是锻炼核心肌群,怎么把肺活量给练上来了?
下面再说血糖和肺活量的关系,从大家通常认知来看,这两者本身没啥直接联系。但她这个例子表明,核心肌群锻炼能对呼吸系统产生巨大影响。
她的横膈膜、腹式呼吸肌群被“迫使”参与,仰卧起坐带来的腹部挤压和释放,相当于每天做“无意识的腹式呼吸训练”。
这样一来,横膈膜活动范围增大,肺下叶气体交换更充分。

医学研究显示,健康成年人做持续4个月、频率每周5天的核心肌群锻炼,可使FEV1提升5-10%。
她提升2.2/1.8≈22%,完全超出常规。
大多数研究都结合呼吸锻炼,但她只靠仰卧起坐,也能取得类似效果,说明人的身体适应力比想象中强。
再来看血糖改善方面,大家以为她主要靠核心肌群增加能量消耗,是不是就跟减脂类似?
其实这个出发点挺不对。核心肌群锻炼会刺激骨骼肌释放肌球蛋白,促进胰岛素敏感性。

这么说吧,仰卧起坐中腹肌和髂腰肌频繁收缩,产生不少乳酸和AMPK信号,触发GLUT4转移,相当于“微小强度有氧”混合力量训练。
有个针对50~60岁女性的对照研究,三个月做中等强度核心训练组平均HbA1c下降0.4%,对照组几乎无变化。
她这次4个月空腹7.8降到6.0,餐后降幅也巨大,完全符合这种机制。而且数值范围下降比合并力量+有氧训练的干预效果还稍好。
再讲点事。她睡眠质量也改善。没做仰卧起坐之前,晚上翻来覆去好几次醒,呼吸浅,打鼾不明显,但醒着也喘。

后来没刻意改善睡眠习惯,只靠白天仰卧起坐后,晚上扎实睡得香,常常一觉到天亮,好几次是早上4点醒但不明显,继续睡到6点才醒——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测量发现,她的血氧饱和度从睡眠中段平均92%提高到95%。这一点,医生说核心肌群练好了,腹部稳定性增强,深度呼吸多了,夜间呼吸质量变好。
现在来谈一个更“神经”的观点:核心肌群训练可能影响肠道菌群,而这反倒促进了血糖控制。
听起来有点扯,但研究显示运动可以调节肠道介导的短链脂肪酸产生,SCFA如丁酸能通过肠-脑轴调节胰岛素分泌。

她没刻意吃益生菌,只是做仰卧起坐。体检时发现粪便中丁酸含量比半年前高了约30%。
这事至少得提。说明仅靠局部肌肉收缩、频繁挤压肠道,也可能改变肠道环境——腹部肌肉像“活泼的泵”,推动肠蠕动、氧化环境变化。
很多人做仰卧起坐吐糟腰疼,但她坚持,每天100个,让腹部组织不断变形,这种机械刺激可能是“无形的肠道梳子”,促进SCFA生成。
虽然这类机制还在研究阶段,但她粪便检验的结果挺亮眼。
再说一点,她体脂率没大变,但测量肌肉质量增高。

老年肌少症是常见问题,她用体脂秤测:四个月下来肌肉量增加约1.2公斤,体脂率下降只有0.8个百分点。
从这一变化来看,能够发现肌肉质量足以对全身新陈代谢产生影响,然而却并未出现明显的体重减轻情况。
最常见人做运动都是减重,这个例子给人提醒:身体结构改变比体重下降更值得关注——尤其是胰岛素敏感性的提升并不一定伴随体重骤减。
再说代谢适应性。这种只做仰卧起坐的训练方式,周期性不足,代谢会陷入自我调整模式。

比如她开始做时做50个就喘,说呼吸急促;四个月后却能一次性一百个不卡呼吸。
说明身体在少量核心训练刺激下,呼吸系统、代谢系统、神经系统都适应了。
而呼吸系统适应能进一步影响心肺功能,增强代谢底盘,形成正反馈。这和传统把力量训练当呼吸无关,完全不一样。
再强调一次:仰卧起坐带来的内部器官挤压和腹压起伏,是这种奇妙路径的关键。
接着讲一个数据扎心的现实。国内一项横断面调查发现,50岁以上人群中,67%都有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

但定期核心训练+少量有氧人群,空腹血糖平均比无训练人群低0.6mmol/L,而她4个月下降1.8mmol/L。这说明个体反应差异非常大,她表现超出标准干预3倍左右。
更让人反思的是:干预方式不用那么复杂。
医学界倡导综合干预,提倡借助多种力量,如运动(有氧锻炼)、饮食调节以及心理调适等多方面共同作用。
可她一个动作坚持下来,用时短、成本低、操作门槛低,却也取得超越标准干预的效果。
这也提醒普通大众:做运动没那么难,只要方式对、坚持下,就可能在血糖、呼吸、睡眠、肠道、肌肉等多个方面得到意想不到的综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