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纯粹依靠商业谋生的人们并不是过得轻松愉快。那个时代的社会对身份和地位的重视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每个阶层都有其固定的地位,士、农、工、商的顺序格外明显。因此,那些富裕的商贾在家族富有到一定程度后,往往会考虑资助官职,或者在家中培养后代,努力使他们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为家族赢得面子和荣耀。
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沈万三故事中,人们相信他拥有一个聚宝盆。然而,在我看来,沈万三的“聚宝盆”其实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勤劳。凭借一份勇气加上九分的努力,沈万三最终在动乱的时代中,成为了一位富可敌国的巨商。可是,对于富商而言,改朝换代的时期往往最容易成为新朝政权的针对目标。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很快就将目光投向了这位大富豪。相传当时修筑南京城墙时,因为资金短缺,朱元璋希望沈万三能够慷慨解囊,捐赠一部分。

沈万三一面慷慨,从个人财富中拿出三分之一的家产,还进一步慰劳了朱元璋的军队。一次,朱元璋去沈万三家做客,他的意图到底是来谈判,还是有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得看当时的心情了。在座到中午时分,大家都该吃饭了,寿星沈万三千方百计着给朱元璋送上了一盘整猪蹄的菜肴。朱元璋暗自偷乐,心里想着,想要找借口杀你可一直没人递刀子,而你竟然自己送上门来,那我还会与您客气吗?尽管表面上他还装出一副阴沉的脸孔,故作生气,实际上心里早已乐开了花。因为整个猪蹄未曾切开,暗示着如果沈万三上刀切猪蹄,那便意指杀猪。

沈万三在场上暗自打着冷颤,还未松口气,朱元璋便继续发问这道菜的名字。若是皇帝的姓氏未能顾及,那他可能就会因此触犯大不敬之罪。由于“朱”和“猪”同音,万三一时想不出合适的名字,便急中生智地拍了拍自己的腿,称这道菜为“万三蹄”。由于这道菜的口味不错,沈万三最终化解了危机,朱元璋也就暂时放过了他。

很明显,朱元璋对这个回答非常满意,沈万三因此也躲过了这一劫。不得不赞叹沈万三的应对能力和情商。这道名为“万三蹄”的菜肴,自然富有其背后的故事,在餐桌前,朱元璋可能在此菜中品尝到了找茬的乐趣,而沈万三却可能是在冷汗中暗自神伤。时至今日,若你在沈万三的故乡周庄品尝这道菜,是否会感受到明朝野史所带来的独特韵味呢?

明太祖朱元璋凭借着一介布衣的身份,经历了无数磨难,最终建立了大明王朝。在成为皇帝后,他竭尽全力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由于自身的农村出身,朱元璋对普通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因而对他们异常关心;而对于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他则毫不留情,严厉打击,以杀一儆百的方式维持社会的公平正义。尽管晚年时期,他对开国功臣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这一举动遭到了后人的广泛批评,但从他的角度看,这实则是为了大明王朝的长久安定所做的无奈之举。

成为皇帝之后,朱元璋总是会想起自己曾经贫苦的生活,那些商人为了自己的私利,频频哄抬物价,囤积货物,导致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他深知在商界常态中商人往往为奸,如此一来,他每每想起这些情况,便愤怒得咬紧牙关,决心要整治那些奸商,给百姓们带来一个清朗的生活环境。

沈万三,作为大明王朝中的首富,依靠海外贸易迅速积累了巨额财富,甚至可以和国家的财富相匹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为了迎合朱元璋,沈万三竟然自愿替皇帝犒赏三军,甚至参与城墙的建设,这种行为在朱元璋的眼中显得极为傲慢。作为一个平民百姓,竟然试图与皇帝平起平坐,这无疑让朱元璋感到极度不满。他认为沈万三越界之举必须得到严厉惩处,以示警戒。

于是,朱元璋安排了一个宴请,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准备了一个鸿门宴,早已设置好了陷阱,等待机会对沈万三施以正法。当二人落座后,朱元璋点了菜,随后一道“红烧猪蹄”就端了上来。朱元璋故作不知,眼中满是疑惑,转向沈万三问道:“万三兄弟,你可知道这道菜是什么?”

沈万三看着眼前的菜品,本是再普通不过的红烧猪蹄,但此时他的脑海中却闪过一个念头。“朱”与“猪”的同音,倘若直言是“红烧猪蹄”,岂不是间接了结了朱元璋的统治,想想之下,不由得冷汗直冒,心中暗道:“今日怕是难以全身而退。”
稍稍定下神来,沈万三慢慢回答:“回皇上,这道菜可以称作万三蹄。”朱元璋一时间愣住了,未曾料到沈万三别出心裁,把“蹄朱”变成了“万三蹄”。朱元璋听后即刻笑出声来,也无奈再不能治沈万三的罪,终究宴席结束后便将其放回。
值得一提的是,这道“万三蹄”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至今在周庄,每当节庆来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万三蹄”来款待客人,不仅成为了宴席的经典佳肴,亦成就了一道千古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