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7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携手AI,人文学科迎来发展新机遇[4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530
金币
629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28
斑龄
197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349(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2


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华山实验小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机器人游戏。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大成学校体育馆内,参加张掖市第一届青少年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竞赛的选手们在比赛。


小选手在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附属相山学校进行“AI未来交通”项目比赛。


山东省滕州市育才中学生物教研组老师使用课堂数据分析系统开展教研活动。  


  高考前后,高招、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调整等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不久前,北京师范大学推出“汉语言文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并将于今年启动招生。北师大副校长康震表示,学校将继续支持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深度交叉与融合,促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新的科学研究范式。
  同期,华中科技大学成立设计学院,聚焦“AI+文化创新”,主动布局“AI+中国传统文化”“AI+创意文娱”等领域方向。
  2020年11月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如今,人文学科+人工智能正成为新趋势。
  与人工智能结合,将为文科带来一个怎样的未来?
推动文科教育从知识灌输向问题导向转型
  “文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并非应对现实挑战的‘不得不为’,更是面向未来的‘必须为之’,其本质是技术革命与人文价值的深度互嵌。”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王博岳观点鲜明。
  2024年北京大学发表的一项成果显示,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跨学科团队开发的古文献溯源分析平台原型系统,应用深度学习技术对大规模古典文献集进行定量文化分析,追溯中华思想文化观念的源流及其在后世的演化轨迹,在词汇、句子和文档三个层面提供数据驱动的人文研究组合工具。该平台为人文学者应用定量分析方法从事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提供了便利。
  在人工智能浪潮下,文科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王博岳认为,人工智能正在推进新型文科知识产生方式,人工智能的定量分析为文学风格、思想传播史研究提供了新维度。例如,历史学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可高效分析海量古籍文献,语言学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拓展语言演化研究范式。同时,这一结合也促进了学科边界的消融,促成了交叉学科的爆发式增长。例如,人工智能催生了数字人文、计算社会科学、人工智能伦理、数据法学等全新领域,这些新领域要求从业者既懂技术原理,如大模型训练逻辑,又能把握文化价值观。他认为,跨学科项目,如“人工智能+法学”的智能司法研究,能直接回应社会治理需求,增强文科成果的实践转化能力,从而吸引更多资源投入,通过提升学科实用性、创新性和社会可见度,有效缓解某些文科专业招生吸引力下降、研究经费不足等问题。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张端鸿指出,“文科+AI”为文科毕业生打开了新的职业通道,如AI伦理顾问、数字人文工程师、智能内容策划等岗位日益增长,可以缓解文科就业难的现实困境。同时,AI技术的介入会迫使文科重塑自身问题意识和知识体系,推动其从知识灌输向问题导向转型。
  多所高校积极响应这一趋势。清华大学将于今年秋季学期推出人工智能辅修学位,为文科生提供跨学科的系统学习路径,通过问题导向的实践课程,学生将在自身学科背景下探索AI的实际应用。北京大学则整合多学科资源,打造跨学科研究团队,推进“AI+人文”的深度合作。复旦大学正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融合。
关键不是拒绝技术,而是守住人文立场
  在文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进程中,也面临着被“工具化”的隐忧。有观点认为,AI的大量介入会让文科教育走向“工具化”,弱化其批判性与人文关怀。
  张端鸿表示,人工智能能否成为文科真正的增长点,关键在于高校是否能推动深层次的课程整合、研究方法革新和师资结构调整,使“文科+AI”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协同生长。“问题不在于是否融合,而在于如何融合。如果文科只是被动‘适配’技术,用以填补产业空缺,那确实容易丧失深层人文追问的本质。但如果文科能主动参与AI发展的社会建构、伦理规范、语言表达与文化意义生产,那么它不仅不会被工具化,反而能在新技术背景下重塑其存在方式。因此,关键不是拒绝技术,而是守住人文立场,以人文精神引导技术方向。文科不仅应该用AI拓展边界,也应为AI注入判断力与温度,使技术更懂人、更向善。”张端鸿说。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嵩天认为,无论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不缺少批判性及人文关怀。历史上,无论计算机还是互联网的发展,都未能削弱文科的这些特点。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发展形态,依然无法撼动文科的主体特征。
  “关键在于‘谁为主体’。人工智能应是人文精神的延展工具而非替代者。”王博岳同样认为,文科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人文素养,这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他指出:“我们应理性看待两者的结合,趋利避害,更好地推动文科教育在新时代实现创新发展。”
文科转型要实现全链条同步升级
  “‘人文+AI’有望成为文科转型的重要路径,但不应是唯一方向。”张端鸿指出,真正有意义的融合,需打破学科壁垒、聚焦现实问题、建立复合型课程体系,避免形式化包装与空心化教学。要实现真正的融合,不只是增设几门AI课程或开设双学位项目,而是需要对师资结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实践平台进行全链条升级。
  2024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在原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基础上成立教育学院,首任院长由计算机学科教授担任,而非传统教育学科教授。嵩天介绍,该学院除招收具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教师之外,还招收本硕博期间全部就读于计算机及人工智能专业的教师,并由他们来建设本硕博体系化的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类课程,体系化变革培养模式。“这种变革带来的效果十分显著,能增强文科学生的数据驱动、智能研究思维,强化实证研究,推动文科思维全面化系统化转型。”
  “文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这一过程不仅需要重构师资能力、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更要打通从招生选拔到就业服务的全链条,形成‘技术赋能—人文引领—生态协同’的新教育生态。实现全链条同步升级还需多维度协同推进。”王博岳说,“师资方面,可以建立引育结合的机制,引进兼具文科与人工智能技术背景的复合型教师;可以为现有文科教师提供人工智能基础培训,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邀请人工智能领域教师与文科教师联合教研,优化教学内容。”
  记者注意到,南京大学通过开展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鼓励文科教师与人工智能领域教师联合开展教研活动,共同开发课程和指导学生项目,为跨学科教学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在课程设置上,张端鸿认为,课程体系需由“堆叠式”转向“交织式”。不应是简单将文科课程与AI技术模块拼接,而应围绕“AI引发的新社会问题”或“人文如何塑造AI”这类核心议题,设计具有融合深度的课程群,如“算法与伦理”“数据文本解读”“技术哲学”等。人才培养方案应引入“双路径”机制,既要培养“懂技术的人文人才”,也要培养“有人文素养的技术人才”,打通文理学生之间的流动通道,推动学科间的深度互动。此外,要实现从“文科+AI”到“AI时代的新人文学科”的跃迁,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系统重构,让融合真正落地、成势、见效。
  近年来,众多高校积极投入资源,竞相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课程,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文科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山东财经大学发布的“AI才”专业大模型,是全国高校首个新文科AI教育大模型,致力于打造具有专业性、个性化、系统性、一站式特点,集“知、教、学、研、训、智”为一体的教学科研服务平台。
  “在推动文科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高度警惕‘重技轻文’的价值偏移。应明确‘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文科教育’的定位,确保学生在熟练运用人工智能工具开展学术研究与实践创新的同时,深刻把握文科教育的思想内核与价值精髓。”王博岳表示。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19
金币
264269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8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10
携手AI,人文学科迎来发展新机遇
人文学科与人工智能融合趋势凸显
2020 年 11 月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如今,人文学科 + 人工智能正成为新趋势。多所高校积极响应这一趋势,北京师范大学推出汉语言文学 + 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并于今年启动招生;华中科技大学成立设计学院,聚焦 AI + 文化创新,布局 AI + 中国传统文化、AI + 创意文娱等领域方向;清华大学将于今年秋季学期推出人工智能辅修学位,为文科生提供跨学科的系统学习路径;北京大学整合多学科资源,打造跨学科研究团队,推进 AI + 人文的深度合作;复旦大学也在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融合。

人工智能为文科发展带来的机遇
推进新型文科知识产生方式
人工智能的定量分析为文学风格、思想传播史研究提供了新维度。例如,2024 年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跨学科团队开发的古文献溯源分析平台原型系统,应用深度学习技术对大规模古典文献集进行定量文化分析,追溯中华思想文化观念的源流及其在后世的演化轨迹,在词汇、句子和文档三个层面提供数据驱动的人文研究组合工具。历史学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可高效分析海量古籍文献,语言学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拓展语言演化研究范式。

促进学科边界消融与交叉学科增长
人工智能催生了数字人文、计算社会科学、人工智能伦理、数据法学等全新领域,这些新领域要求从业者既懂技术原理,如大模型训练逻辑,又能把握文化价值观。跨学科项目,如人工智能 + 法学的智能司法研究,能直接回应社会治理需求,增强文科成果的实践转化能力,从而吸引更多资源投入,通过提升学科实用性、创新性和社会可见度,有效缓解某些文科专业招生吸引力下降、研究经费不足等问题。

打开文科毕业生新职业通道
文科 + AI 为文科毕业生打开了新的职业通道,如 AI 伦理顾问、数字人文工程师、智能内容策划等岗位日益增长,可以缓解文科就业难的现实困境。同时,AI 技术的介入会迫使文科重塑自身问题意识和知识体系,推动其从知识灌输向问题导向转型。

文科与人工智能融合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被工具化的隐忧
在文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进程中,面临着被工具化的隐忧。有观点认为,AI 的大量介入会让文科教育走向工具化,弱化其批判性与人文关怀。但如果文科能主动参与 AI 发展的社会建构、伦理规范、语言表达与文化意义生产,那么它不仅不会被工具化,反而能在新技术背景下重塑其存在方式。文科不仅应该用 AI 拓展边界,也应为 AI 注入判断力与温度,使技术更懂人、更向善。

融合的关键在于方式
问题不在于是否融合,而在于如何融合。不应是简单将文科课程与 AI 技术模块拼接,而应围绕 AI 引发的新社会问题或人文如何塑造 AI 这类核心议题,设计具有融合深度的课程群,如算法与伦理、数据文本解读、技术哲学等。人才培养方案应引入双路径机制,既要培养懂技术的人文人才,也要培养有人文素养的技术人才,打通文理学生之间的流动通道,推动学科间的深度互动。要实现从文科 + AI 到 AI 时代的新人文学科的跃迁,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系统重构,让融合真正落地、成势、见效。

文科在融合中的核心价值不可替代
文科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人文素养,这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历史上,无论计算机还是互联网的发展,都未能削弱文科的这些特点。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发展形态,依然无法撼动文科的主体特征。关键在于“谁为主体”,我们应理性看待两者的结合,趋利避害,更好地推动文科教育在新时代实现创新发展。“人文 + AI”有望成为文科转型的重要路径,但不应是唯一方向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895
金币
274284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19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6-10
  从您提供的搜索结果来看,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华山实验小学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机器人游戏,这表明该校正在积极融入人工智能教育,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培养必要的技能和思维方式,与您之前提到的教育转型相呼应。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大成学校的青少年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竞赛,以及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附属相山学校举行的“AI未来交通”项目比赛,都显示了人工智能教育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教育阶段的推广和实践。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山东省滕州市育才中学生物教研组老师使用课堂数据分析系统开展教研活动,这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管理和教研活动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高考前后关于高招、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讨论,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推出的“汉语言文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华中科技大学成立设计学院聚焦“AI+文化创新”,都是高校在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调整的例证。这些举措旨在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对人工智能技术人才的需求。

  《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这表明人文学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正成为新趋势。这种跨学科融合不仅能够推动文科教育从知识灌输向问题导向转型,还能为文科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综上所述,这些搜索结果都反映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转型的趋势和实践。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做好准备。同时,高校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种教育转型对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