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搞AI,谁赚到钱了?
目前国内大厂探索AI变现呈现出不同的态势,虽部分路径初步盈利,但巨额研发投入远超当前回报,尚无企业实现AI正现金流。相关从业者根据各厂AI变现能力和商业化路径的不同阶段将大厂分为三大梯队:
第一梯队:显著拉动营收增长
百度
业务表现:2022年OpenAI发布ChatGPT后,百度加快将AI技术(如文心大模型)与云服务深度结合,推出文心一言。2024年,百度AI应用逐步落地,百度文库AI的MAU达9400万,同比增长216%。这些进展推动百度非在线营销收入从2022年的259亿涨到2024年的317亿,其中百度智能云营收同比增长42%,增速超越了谷歌GCP(30%)、微软智能云(21%)、亚马逊AWS(17%)。
变现路径:“模型 + 服务 + 算力”发力,商业化路径较为明确。文心大模型价格降低带动中标金额与数量提升,千帆平台提供国内外近百种主流模型,硬件上昆仑芯实现突破。
阿里
业务表现:AI的收入主要体现在云智能集团上。2025年Q1,阿里总营收2432亿,同比增长3.9%,其中云智能集团收入301亿,同比增长8%,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2022财年,云智能首次盈利,最近三年盈利能力稳步提高,2023财年到2025财年的利润率分别为4%、5.8%、8.9%。
变现路径:自2023年4月发布通义千问大模型并采取开源模式迭代更新。截至2025年4月底,千问已开源200余个模型,全球下载量超3亿次,衍生模型数超10万个,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家族。开源生态的发展使其模型影响力扩大,带动相关业务发展,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吴泳铭表示“AI + 云成为其长期发展的新增长引擎”。
腾讯
虽未详细阐述腾讯AI具体营收数据,但腾讯在研发上投入巨大,年研发投入超700亿,也在财报中强调AI的重要性,今年Q1透露“AI相关业务带动营收快速增长”的信号,AI也成为拉动其总营收的重要变量之一
华为
同样,搜索结果未详细提及华为AI具体营收情况,但华为与百度、阿里、腾讯同属第一梯队,表明AI已经成为拉动其总营收的重要变量,在AI领域有着较强的变现能力和较为成熟的商业化路径。
第二梯队:提效主业或打造爆款应用初见成效
快手、字节、美图属于第二梯队,AI提效主业或打造爆款应用初见成效,但搜索结果未详细展开阐述这三家公司的具体情况。
第三梯队:尚处投入期
科大讯飞、昆仑万维尚处投入期,虽部分路径初步盈利,但巨额研发投入远超当前回报,尚未实现AI正现金流。
国内大厂探索AI变现的方式
模型产品(订阅)
大厂围绕自研大模型推出具体应用产品,涵盖ToC的通用AI助手、AI写作、AI绘图、AI视频生成工具,以及少量ToB的定制化工具。华为专注于B端应用,没有C端通用AI助手。通用AI助手是目前市面上月活最高的应用类型,但这类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能力高度依赖大模型。市面上热度较高的深度求索公司的开源推理大模型DeepSeek - R1,已被元宝、文小言等大厂AI应用接入,导致各家应用差异不大、用户黏性不强,月活表现与广告投放量呈强相关。
模型服务(MaaS)
主要面向B端客户,将训练好的AI模型通过云平台以API或标准化接口的形式提供给企业客户,也可为不同行业的企业客户(如金融、医疗、营销)定制专属模型训练。根据IDC报告,百度智能云、阿里云在性能和市占率上排名前二,落地成熟度在一众大厂中最高。不过,API价格战压缩了MaaS的利润空间。
AI功能嵌入主业
大厂将AI作为一种通用能力,嵌入自身产品或业务流程中,起到提升效率、赋能业务的作用,但变现程度仍难量化。
算力基础设施
即“卖铲人”模式,服务对象包括云服务商、大模型公司等。全球代表性玩家是英伟达,国内大厂多数处在用短期亏损换长期壁垒的阶段,这类业务门槛较高,产品周期长、研发投入重,对生态的依赖也非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