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4阅读
  • 3回复

[红楼梦]红楼梦前80回里的“乱入之文”,文笔拖沓重复,绝非曹公原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19
金币
264269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8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 本帖被 527801728 执行加亮操作(2025-06-18) —
红楼梦除了80回后普遍认为不是雪芹原作以外,前80回中也有不少文字的创作者存在争议,例如第67回,就因为其用语习惯、叙事习惯有别于其他回目,而被许多学者认为并非曹雪芹的原笔。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以往是不太相信这些捕风捉影的推测的。直到最近一次细读文本,才恍然感觉到雪芹原汁原味的文字那“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功力,不得不承认,以往学者的这个推测,恐怕大概率确有其事。
第67回上承“冷二郎一冷入空门”的情节,进行了不少关于湘莲出家事件的补写。这个情节和书中第32回至35回对于金钏之死的描写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细节上的功力见真章,这段湘莲出家的情节处理比照金钏之死,可谓是差了好几条街。
不过,恰好通过这一对比,我们可以十分直观地感受一下曹公那出神入化的情节架构和文字掌控能力。
金钏之死是红楼梦前期一个重要的恶性事件,曹雪芹在第32回直接借婆子之口告诉袭人金钏的死讯以后,又在随后的几回书中通过多次补叙和间接描写,着力塑造了王夫人、宝钗、宝玉、贾政、贾环等人的形象,也深刻地剖析了金钏之死反映出的社会现实。


这期间,曹公妙笔所到之处,几乎处处未写金钏,却又处处在写金钏;处处似在补写金钏,却又丝毫不耽搁塑造其他角色和推动情节,可以说是一支笔作百支笔用,可谓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以贾环与贾政的这一段补写对话为例,我们可以简单地感受一下曹雪芹在贾环这两段加起来也不过140字左右的话中埋了多少信息:
贾环见他父亲盛怒,便乘机说道:“方才原不曾跑,只因从那井边一过,那井里淹死了一个丫头,我看见人头这样大,身子这样粗,泡的实在可怕,所以才赶着跑了过来。”……贾环便悄悄说道:“我母亲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 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第33回
贾环的这两句话都藏了作者的大量信息和暗示。首先,从这段话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金钏的尸首被打捞上来时,应该已经死去多时,已经是泡涨了的状态,死状极为惨烈。
如果能联系此前婆子口中的“她家人还乱着要救活”等语,我们还能得出更为深刻的结论。面对这具已经泡涨的尸首,金钏家人的抢救显得毫无道理,几乎有些荒谬。金钏家人的这种不合情理的行为,恰恰能够刻画出这一家人深厚的感情,而金钏惨死的悲剧感也正因为此而被衬托得更为凄惨。


此外,金钏的死因也可以从这段很短的叙述中窥见一二。金钏被撵出王夫人处回到家中后,这个导致她被撵出的“罪名”就在舆论当中逐渐发酵夸大,她本来只是和宝玉讲了一些过分的话,传着传着就变成宝玉对她强 奸未遂这类“黄谣”。这种耻辱对于那个时代一个心高气傲又风流灵巧的丫鬟来说不啻灭顶之灾。叠加上前途的幻灭、对家人的愧疚,金钏的投井可以说是必然的。
以上这些信息都是独属于这一段的信息量,甚至由于曹雪芹特意把这些内容留到这段补叙之中来写,增强了整个情节的悬念感和戏剧冲击感,使金钏投井这个本来并不复杂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
至于这段补叙的其他角色塑造上的效果和推动情节的作用,也更不必细说了。这段对话中,贾环的挑拨是非的形象、贾政的正直却无能的形象,都被很恰如其分地展现出来,而从情节上看,这段“小动唇舌”,则正是下文宝玉“大受笞楚”的直接导火索。
可以说,这段贾环告密的情节,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结构精巧,信息量丰富,非常具有曹公的典型的惜字如金、一支笔作百支笔用的风格。
而反观67回湘莲出家的情节补写,则显得乏力很多。
第66回结尾,尤三姐自尽,湘莲悲痛万分,恍惚之间到了一个庙前,被跛足道人几句话便打破迷关,他便跟着跛足道人飘然而去了。
到第67回,作者一方面需要交割湘莲的一些未尽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大抵也是想要效仿前文的写作习惯,所以在薛姨妈、薛蟠、吃饭的伙计、兴儿等处,都重新提到了湘莲出家这件稀奇事。这其中其实大多数时候情节、人物形象也算是对隼,但总觉得差点意思。


我们来看第一段补写:薛姨妈便对宝钗说道:“我的儿,你听见了没有?你珍大嫂子的妹妹三姑娘,他不是已经许定给你哥哥的义弟柳湘莲了么,不知为什么自刎了,那湘莲也不知往那里去了,真正奇怪的事,叫人意想不到。”宝钗听了并不在意,便说道:“俗语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
这一段薛姨妈的叙述和宝钗的反应,其实并不突兀,也算是塑造了薛姨妈的“慈”和宝钗的“无情”的形象。然而如果你已经被曹公前文字字珠玑的风格养刁了,就会感觉到这段话总归“差口气儿”。
首先,薛姨妈这段话中,絮絮叨叨讲了一大堆,却全是读者已经知道的信息,便已显得啰嗦。其次,她的反应,即认为这是“真正奇怪的事”,也同样是我们不会惊讶的,是一般人都会有的反应。这二者堆叠起来,薛姨妈这段话可以说信息量几乎为零。
反倒是后文宝钗的话,算是有些意思。宝钗听说尤三姐和柳湘莲的爱情悲剧后,并没有任何的感情流露,而是一直在自己的逻辑体系中,认为薛蟠请伙计吃饭是当下比较重要的事情。
作者的确成功地通过宝钗“并不在意”的这种反常的反应,塑造出她的如冰雕雪筑一般的理智冷静。而她的话后半段,也算是引出了薛蟠请伙计吃饭这个新的情节(太长了,本文未引用)。
但是,这段话的作用也就仅止于此了。既没有对湘莲出家的事提出新的视角,也没有提供更多的信息。


紧接着薛蟠这个湘莲的义兄弟,又对此事进行了新一轮的补充。
母女正说话间,见薛蟠自外而入,眼中尚有泪痕,一进门来便向他母亲拍手说道:“妈妈可知道柳二哥、尤三姐的事么?”薛姨妈说:“我才听见说,正在这里和你妹妹说这件公案呢。”薛蟠道:“妈妈可听见说柳湘莲跟着一个道士出了家了么?”薛姨妈道:“这越发奇了,怎么柳相公那样一个年轻的聪明人怎么就一时糊涂,跟着道士去了呢?我想你们好了一场,他又无父母兄弟,只身一人在此,你该各处找找他才是。靠那道士,能往那里远去?左不过是在这方近左右的庙里寺里罢了。”薛蟠说:“何尝不是呢,我一听见这个信儿,就连忙带了小厮们在各处寻找,连个影儿也没有。又去问人,都说没看见。”
我特意将这一段完整地粘贴在此处,读者可以将此处的信息密度与上文贾环与贾政的对话比照一下(一笑)。
正如大家能够感受到的,这段叙写又是一段极为冗长、信息量极低的补写。薛蟠听说湘莲出家后的情状是“眼中尚有泪痕”、听说他出家后带着小厮各处寻找,这些的确能够丰满薛蟠的形象,突出他虽然顽劣无能,却重情重义的性格特征。
但同时,又一次与上文类似,这一段的全部结构、内容作用也仅止于渲染了薛蟠的形象。湘莲出家、道人本是神仙不可能被薛蟠的小厮找到,这些都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信息,甚至第一回甄士隐出家时,类似的情节已经有叙述。如果换了曹雪芹本尊,估计用几十字就能将整个一段的信息讲完,而这一段却足足有近300字。


然而,这位补写67回的作者似乎还嫌这两段补写不够长,后文薛蟠宴请几位伙计的时候,他又加了一段更加没有信息量的补写:
薛蟠闻言,把眉一皱,叹口气道:“琏二爷又往平安州去了,头两天起了身的。那柳二爷竟别提起,真是天下头一件奇事。什么是柳二爷,如今不知那里做柳道爷去了。”……(后文省略400字)
因为这一段实在太长,考虑到篇幅,我就不再引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阅读原文。
不仅是薛蟠此处和伙计们的对话毫无信息量,这一整段薛蟠宴请伙计的文字,似乎就是为了这段柳湘莲出家的补写,除此而外再无其他有效描写与对话。
这一段中唯一能够带出的信息或许只有一条,即“琏二爷又往平安州去了”。贾琏去平安州的情节,恰为下文尤二姐入大观园作引,在此稍带一笔,还是比较有曹雪芹的草蛇灰线的风格。除此之外,对于柳湘莲的去向描述,几乎完全是冗余信息,毫无营养,有些甚至是67回本回曾经提到的信息。
总的来说,67回的这几处描写,也许放在一般小说里还算是不错,但放在红楼梦这样的作品中,确实显得拉胯了不少。
由以上分析,67回的确很可能是后人补作,其最主要的目的极可能是链接前后回目的情节。


这位补作者上承66回末的柳湘莲出家情节,下接68回开头的尤二姐赚入大观园情节,想要将这中间的一回文字补全。
然而,由于缺乏新情节的创作能力,67回一整回其实没有写出多少有效的信息量,而仅用承上启下的情节又很难凑足一整回的篇幅。
因此这位补作者就不得不用大量冗余的描写、大量长篇大论唠唠叨叨的对话,来充实这一回的长度。而这也就造成了这一回中最典型的信息量低的问题。
不过,恰恰从这一回与其他回目的“真假雪芹”对比之中,其他文字中“真雪芹”的魅力展露无遗。尽管67回的情节安排和形象描写应该还算符合雪芹的本意,可缺少了雪芹本尊的文笔,这些情节和角色形象便都显得呆板无趣起来。
可见,80回以后的情节,即便真的由学者们殚精竭虑考证出雪芹的原意,照着这些“原意”续出来的书也必然缺乏原著的那种独特的意蕴。思及此,不由得又叹息,张爱玲的“三恨红楼未完”,诚不我欺也!
1条评分金币+15
zhdf 金币 +1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06-08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19
金币
264269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8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08
《红楼梦》前80回“乱入之文”探讨
唐国明对前80回的修订
唐国明对《红楼梦》前80回进行了细致研究与修订。2016年,他出版相关著作,大胆纠正了前八十回文本中的1000多个错误。在研究过程中,他通读了很多名家汇校的版本,并将这些版本进行一句一句的比对,发现了约1000多处奇怪现象。


例如第一回中,为了让《红楼梦》前后头尾意思不矛盾,达到前呼后应、首尾相连的圆圈结构艺术高度,他对“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进行了增添修改;第四回里,他认为薛蟠应是字表文龙,才符合其家对他的期望,并统一了相关回目中薛蟠的表字;第十回将“因为冯紫英我们好”改为“因冯紫英为我们好”,使其表意恰切;第二十三回对于惜春住处的不同记载也进行了研究。

关于“乱入之文”的推测
流传过程中的失误
《红楼梦》在流传过程中经历了众多抄录、整理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抄录者的笔误、理解偏差或者随意增删等情况。例如抄录者可能因个人习惯或者疏忽,添加了一些不必要的语句,导致文笔拖沓重复,从而出现所谓的“乱入之文”。这种情况在古代文献的流传中较为常见,许多古籍都存在因传抄而产生错误或多余内容的现象。

后人的修改与补充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对《红楼梦》进行研究和解读时,可能会出于自己的理解和创作欲望,对原文进行修改或补充。这些修改可能并没有遵循曹雪芹的原意,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和风格,使得部分内容与原著的文笔和风格不符,显得拖沓重复。而后人在传抄时又没有严格区分原文和修改内容,导致这些“乱入之文”混入了前80回中。
1条评分金币+1
zhdf 金币 +1 - 06-0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没脸见人

UID: 40104

发帖
3592
金币
25
道行
1639
原创
0
奖券
101
斑龄
0
道券
2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688(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2-1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6-08
能让作品延续下来是好事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zhdf

UID: 547953

精华: 3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7991
金币
2131
道行
5000
原创
0
奖券
6625
斑龄
145
道券
33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68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6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06-08
回 没脸见人 的帖子
没脸见人:能让作品延续下来是好事 (2025-06-08 10:32) 

我们已经不知道现在看的是什么了!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武当休闲山庄 是一个稳定,和谐,人性化的社区,适宜长期居住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