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刀凿间的文化守望
木雕传承人的坚守
木雕艺术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技艺,而木雕传承人则是这一文化的守护者。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以专注的工匠精神传承传统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异彩。
兰州木雕第五代传承人陈世三
在兰州西固区一座青砖小院里,七旬老人陈世三是兰州木雕界的翘楚。他自幼在爷爷的教导下,接触木活、研习书法和国画,后来接过刻刀,传承家族技艺。在这个机械化雕刻横行的时代,他仍守着三慢规矩:选料慢,构思慢,下刀更慢。他将木雕视为一场穷极一生的修行,是身为传承人的本能与使命,全身心探索木雕技艺,每日与刻刀相伴,坚持创作。他的作品形成了简洁、唯美、细腻的独特风格,为传统木雕注入了全新活力。
山东阳谷木雕传承人
阳谷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县,齐鲁文化、黄河文化在这里相映成辉,独特的地域文化造就了独具特色的阳谷木雕。阳谷木雕传承人们数十年如一日,以专注的工匠精神传承传统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璀璨。
菏泽木雕艺人侯卫国
侯卫国从事木雕工艺已经20年,由于热爱画画,他在19岁那年学习雕刻,历经20年的磨练,技艺已炉火纯青。他手中的木雕作品精美、逼真、传神,但木雕这活很累,收入也不高,但为了不让木雕手艺失传,他一直没有放弃。他认为自己守住的是祖辈流传下来的手艺,是凝聚着生活寄托的精神家园。
井陉木雕代表性传承人许红阳
生于1991年的许红阳出身木雕世家,13岁跟随父亲学习木雕技艺,20岁掌握了木雕技法。他将薄浮雕升华至2毫米到4毫米,作品《美人鱼》荣获刘开渠奖。他的代表作《一带一路》把深深的家国情怀融入其中,赢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他还在多所公立院校设立木雕创新工作室,将木雕课程融入高校公共选修课、中小学生的劳动美育课程及课后活动,并将木雕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积极推广木雕文化4。
西安木雕传承人程懂
程懂15岁外出打工,机缘巧合下跟着师傅学艺。他2001年来到西安,深耕木雕24年,成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传承人。他制作的木雕作品精美,如《喜上眉梢》《云松鹤影》等。他用时最久的是为西安世园会雕刻的大型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用时4年多。在机器雕刻冲击手工木雕市场、学习木雕技艺的人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他仍在努力传承非遗技艺。
潜江木雕省级传承人关治香
78岁的关治香老人是潜江木雕的省级传承人,他雕刻的新作品《章华古韵》灵感来自于潜江的章华台遗址。他雕刻时需要不断更换不同的刀凿,一小丛菊花得细致地雕上3天,仕女也花了整整3天,完成这幅作品前前后后大概得15天。
木雕面临的挑战与传承方式
面临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木雕艺术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纯手工雕刻耗时间、人工成本高,而机器制作速度快、价格低,使得手工木雕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市场,走向衰落;另一方面,学习木雕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传承面临困境。如程懂苦笑道,他众多徒弟里,只有妻子坚持了下来。
传承方式
为了传承木雕文化,木雕传承人采取了多种方式。陈世三成立了非遗研学基地,邀请学生参与,通过交流、互动、体验等形式,培养孩子们对木雕的兴趣,磨炼他们的耐心和能力;许红阳在多所公立院校设立木雕创新工作室,将木雕课程融入高校公共选修课、中小学生的劳动美育课程及课后活动,并将木雕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木雕艺术。
木雕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木雕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精神的寄托。陈世三认为雕刻如做人,需持之以恒,更要潜心钻研,他常言“刻刀落下又抬起的瞬间,我仿佛是在雕琢自己的人生轨迹”,在他眼中,木雕是一场穷极一生的修行。侯卫国在刀凿之间坚守,认为自己守住的是祖辈流传下来的手艺,是凝聚着生活寄托的精神家园。木雕作品中蕴含着雕刻者的情感与哲思,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