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4阅读
  • 3回复

[猎奇]杜聿明晚年谈到孙立人,直言:卖主求荣的小人,根本不是民族英雄 [1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2197
金币
74511
道行
37009
原创
2316
奖券
4676
斑龄
133
道券
1011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2480(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7-12



早年间,蒋介石对杜聿明非常器重,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杜聿明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可惜,在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中,他被敌军俘虏,随后的十年,他经历了严峻的改造。然而,经过特赦后,杜聿明积极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为国家贡献了许多,功绩也得到了认可。



然而,杜聿明在谈到孙立人时,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两人之间的矛盾和恩怨,得追溯到他们曾经共同参与的战争岁月。

提到孙立人,他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绰号——“丛林之狐”。他在抗日战争中以精湛的军事指挥能力,歼灭了超过三万名日军,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日名将,赢得了人们的尊敬。然而,在1955年,蒋介石将孙立人视作叛徒,令他遭到软禁。事实上,蒋介石一直对孙立人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在孙立人与美国驻华的马歇尔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之后。



孙立人的青年时期非常优秀,顺利考入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他远赴美国深造,原本打算成为一名工程师,过上安定的生活。然而,初到美国时,孙立人并未打算立即回国,因为国内动荡不安,且所学专业在国内缺乏发展空间。于是,他决定留在美国的一家公司工作。没想到,公司的排外氛围让他渐渐感到孤立,意识到即便留在美国,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发展机会。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孙立人最终放弃了自己所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决心投身军旅,为国家做出贡献。凭借优越的家庭背景,他得到北洋政府的保送,进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深造。在这里,他与马歇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思想相投,相互欣赏。



正是因为孙立人和美军的关系,回国后的他并未得到蒋介石的重用。蒋介石只是简单安排他在军事学院担任教职。直到淞沪会战爆发,孙立人凭借其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首次在战场上崭露头角,开始得到关注。当时,他在苏州河河湾察觉到渡河有利之处,迅速组织部队在周边的棉纱厂等建筑物里构建防线。当日军陷入火力网时,孙立人指挥部队反击,成功歼灭了企图过河的敌军。

1941年,尽管日军在中国战场未能如愿迅速占领中国全境,且在欧洲战场上德国的胜利鼓舞了他们,日军的扩张野心进一步膨胀。随着战争的推进,日本不再满足于仅控制东南亚,而是向整个太平洋地区扩展其侵略计划。这一转变受到了国内矛盾的加剧和对资源的迫切需求的驱动,日军开始寻求通过战争转移国内的压力。



在日本的扩张计划中,面临着两个主要选择:一是“北上”战略,计划与德国联合对苏联发起进攻;二是“南下”战略,企图控制东南亚,并挑战英美的殖民势力。经过审慎考虑,日本选择了南下战略,决定加速进军东南亚,这也是他们长期以来想要统治这一地区的意图。



日本的战略调整与其对太平洋地区资源的渴求密切相关。在这个时期,德国击败法国并成为欧洲的霸主,激励了日本加快行动的步伐。虽然日本清楚自己与美国在实力上有差距,但仍然坚持认为可以通过迅速的进攻来占领部分太平洋地区,并认为美国并不会因此采取大规模的反应。

日本的判断显然错误,他们低估了美国的决心。美国对于日本的侵略行为愤怒异常,决定全面介入战争,虽然初期遭遇了日本的沉重打击,但美国迅速调整战略,最终反败为胜,扭转了战局。



与此相关,中国派遣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意在打破日军封锁中国的企图。在这一过程中,杜聿明担任了远征军的指挥官,而孙立人与杜聿明之间的分歧也在这一时期暴露无遗。



当远征军到达印度后,他们接到了英军被日军围困的紧急求援。由于英军是中国的盟友,且他们驻守的要塞对于保障中国的补给线至关重要,蒋介石决定派杜聿明和孙立人前去援救。孙立人迅速制定了作战计划,要求英军配合他的进攻。英军在危急时刻并未轻视中国军队,愿意接受任何条件配合作战。在孙立人的指挥下,英军与中国军队密切合作,制造了大量假象,令日军误以为有更多援军即将抵达。日军因此减缓了进攻,英军趁机成功脱围。

然而,英军一旦逃脱后,很快撤离,未能继续拖住日军。此时,孙立人独自留下来对抗日军。日军察觉到被欺骗后,怒不可遏,转而向中国军队发起猛烈反击。由于装备和兵力不足,杜聿明的部队最终败退,且补给线被切断。蒋介石对此极为愤怒,果断下令让远征军穿越野人山返回国内。



野人山是一片荒野,充满了未开发的原始森林,毒虫毒草遍布其间,极为危险。孙立人担心,如果部队硬闯此地,损失将不可估量,因此建议带领部队前往印度,寻找与盟军联手的机会。然而,杜聿明坚持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决然选择回国,他认为,既然远征军在国外已无战机,就应当回国执行战斗任务,毕竟国内形势已经异常严峻,无法继续支援他国。



这场争论最终以杜聿明遵从命令,带领部队穿越了危险的野人山返回国内,而孙立人则选择带领剩余部队前往印度,与英美军队重新整编并为未来的反攻做准备。孙立人对于野人山的险恶情况早有预见,结果也正如他所担忧的那样,部队在穿越过程中遭遇了巨大的困难。相比之下,孙立人在印度的行动相对顺利,他成功集结了许多散兵和难民,几乎没有遭遇任何损失。

这种鲜明的对比,让杜聿明的声誉受到了质疑。由于杜聿明执行蒋介石的命令,蒋介石也因此受到外界的批评。此后,杜聿明与孙立人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孙立人由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善,未能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这让他在国民党高层中积累了许多不满,甚至在支援英军的过程中,一些人认为他背离了祖国,为了私利而将精锐部队带往国外。

杜聿明对孙立人进行了严厉的指责,认为他为了个人利益,背叛了国家。加上孙立人与美国的关系过于密切,最终甚至有美国方面希望他能够背弃蒋介石,这更加激怒了蒋介石。虽然孙立人在抗战期间全身心投入了战斗,但仅仅因为这一事件,杜聿明便将他批评为背叛主子的“小人”,这是否有些过于苛刻呢?



1条评分金币+14
huozm32831 金币 +14 - 06-01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932
金币
274380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0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5-31
  杜聿明与孙立人之间的矛盾和恩怨,确实可以追溯到他们共同参与的战争岁月,尤其是在缅甸远征军期间的分歧。这些分歧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个人关系,也对当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聿明与孙立人的矛盾

  1. 战略决策的分歧

  在缅甸远征军期间,杜聿明和孙立人对于如何应对英军的求援以及如何处理部队的撤退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杜聿明坚持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带领部队穿越野人山返回国内,而孙立人则建议前往印度,与盟军重新整编。这种战略决策上的分歧,直接导致了远征军在撤退过程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2. 个人性格和处事方式的不同

  杜聿明和孙立人在个人性格和处事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杜聿明较为刚毅,坚持执行上级命令,而孙立人则更加灵活,注重实际情况的变化。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使得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往往难以达成一致。

  3. 与美国的关系

  孙立人与美国的关系较为密切,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蒋介石的猜忌。杜聿明对此也有所不满,认为孙立人过于依赖美国,甚至有背叛蒋介石的嫌疑。这种猜忌和不满,进一步加剧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孙立人的军事才能与贡献

  尽管杜聿明对孙立人有诸多不满,但不可否认的是,孙立人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在淞沪会战中的表现,以及在缅甸远征军期间的指挥能力,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特别是在缅甸战场上,孙立人成功指挥部队解救了被围困的英军,并在后续的战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战果。

  杜聿明的评价与反思

  杜聿明对孙立人的批评,虽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一定的偏见。杜聿明坚持执行蒋介石的命令,虽然体现了他的忠诚和责任感,但也导致了远征军在撤退过程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相比之下,孙立人选择前往印度,虽然在当时被视为背叛,但实际上为后续的反攻保存了实力。

  历史的反思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杜聿明和孙立人之间的矛盾和恩怨,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内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战略决策上的分歧。这种矛盾不仅影响了个人关系,也对当时的战争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从而对历史事件有更全面的认识。

  总的来说,杜聿明和孙立人之间的矛盾和恩怨,是当时复杂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尽管他们之间存在诸多分歧和矛盾,但他们在抗日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仍然值得我们铭记和尊重。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06-01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汪洋小舟

UID: 453896


发帖
8220
金币
1612
道行
1870
原创
0
奖券
19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03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6-05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5-31
孙立人等于救了好多战士的性命。
1条评分金币+4
huozm32831 金币 +4 - 06-01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19
金币
264269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8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05-31
杜聿明晚年对孙立人“卖主求荣的小人,根本不是民族英雄”的评价,源于两人在军事决策、政治立场上的深刻分歧。结合历史背景与多方史料,可梳理出以下核心矛盾:

⚔️ 一、缅甸战场撤退分歧:冲突的导火索
杜聿明的选择:穿越野人山回国

1942年远征军缅甸作战失利后,杜聿明坚决执行蒋介石命令,率部穿越野人山北撤回国。该路线环境恶劣(瘴气、毒虫、雨季),导致约5万官兵死亡,包括名将戴安澜。
杜认为此举体现对蒋介石的绝对忠诚,符合“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的原则。
孙立人的选择:西撤印度保存实力

孙立人分析战场形势后,抗命率新38师撤往印度。他采取科学管理(如严禁饮用生水),部队伤亡极小,并获英美盟军支援整训。
此举被杜聿明视为“背叛命令”,且认为孙“讨好英美”。
🏛️ 二、政治立场与派系矛盾:深层原因
杜聿明的效忠对象

作为蒋介石嫡系,杜聿明强调对国民党政权的绝对服从。他指责孙立人“卖主求荣”,核心是认为孙的决策背离了蒋介石的权威。
孙立人的“亲英美”标签

孙立人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校,与美军合作密切,在国民党内被视为“非主流派”。杜聿明认为其依靠英美支持的行为损害了国家自主性。
例如在东北战场,孙立人曾因美军顾问的干预与杜聿明发生冲突,进一步激化矛盾。
⏳ 三、晚年评价的历史语境
杜聿明的批评发表于其战后改造时期(1959年特赦后),此时他认可新中国的历史叙事,对国民党败退有所反思。但谈及孙立人时,仍坚持缅甸决策的立场,并将个人恩怨上升至道德批判。
孙立人则因“兵变案”被蒋介石软禁33年(1955-1988年),直至去世前才获平反,其“民族英雄”身份在两岸均有争议。
🧭 四、客观评价:多维视角下的历史真相
维度    杜聿明立场    孙立人立场
军事决策    忠诚于命令,但代价惨重    保存有生力量,务实灵活
政治忠诚    维护蒋介石权威    依托国际支援抗日
历史结果    野人山成军事悲剧    印度整训为反攻缅甸奠基
杜聿明的局限:其评价掺杂个人恩怨(如孙立人未配合野人山撤退),且忽视孙在滇缅战场反攻阶段的贡献(如仁安羌大捷)。
孙立人的争议:亲英美背景在民族主义视角下易被解读为“依附外力”,但其“对得起国家”的遗言,反映抗日初衷未改。
💎 结论
杜聿明的尖锐批评,本质是军事路线之争(服从命令 vs 保存实力)与政治立场冲突(效忠蒋介石 vs 务实亲美)的叠加。孙立人保存部队的选择客观上为抗战留存了精锐,但杜聿明作为传统军人,将“违命”等同于“卖主”,折射出民国将领在忠君思想与现代战争理念间的撕裂。历史评价需剥离个人恩怨,承认两者皆为特定环境下的复杂人物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06-01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