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健康问题中,肾脏疾病往往没有直接的警示信号。

很多时候,肾功能受损的表现非常隐蔽,以至于大部分人在肾脏已出现问题时,根本没有意识到。
尤其是慢性肾病,它发展的过程常常是悄无声息的,一些轻微的症状往往被忽视或误认为是其他常见的健康问题。
然而,某些身体表现可以提醒我们去警惕肾脏的健康,及时发现问题、早期治疗,可以有效防止病情恶化。
即使你现在觉得一切正常,依然需要关注肾脏的潜在风险。
有研究显示,慢性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全球范围内约有10%的人口受其影响。

而其中大多数人未曾察觉自己的肾脏功能正在下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肾脏疾病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致死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通常,肾功能出现问题时,许多人常常感知不到,直到肾功能严重损害或衰竭时,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
事实上,医生提醒:当你出现以下几种表现时,肾脏可能已经在向你发出警告。
要引起注意,不要忽视这些可能的信号。

肾脏的作用非常重要,除了过滤血液中的废物,还负责调节体内的水和电解质平衡。
如果肾脏功能下降,体内的毒素和多余的水分会逐渐积累,导致身体出现不同的症状。
一些常见的警示信号可能并不明显,反而容易被忽视。
很多人在夜间频繁上厕所,尤其是老年人。
这本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会认为这是衰老的表现,或是前列腺问题。
然而,夜间频繁排尿可能是肾脏健康的一个重要信号,特别是如果这种情况突然变得更加明显时,应该提高警惕。

夜间排尿增加通常是因为肾脏功能受损,导致体内液体无法有效排出,肾脏过滤的效率下降。
这时候,身体会试图通过夜间排尿来代偿。
如果夜间起夜次数增多,且伴随乏力、腰背痛等症状,这可能是肾功能下降的早期表现。
另一个常见的信号是水肿。
水肿不仅仅是因为天气炎热或过量摄入盐分,特别是面部和下肢的肿胀,很可能与肾脏的健康状况有关。
当肾脏无法正常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时,身体就会出现浮肿。

尤其是眼睑、脚踝或手腕等部位容易出现明显的肿胀。
若水肿持续且没有明显外部因素的干扰,这可能是肾脏功能减退的一个警示信号。
尽管水肿的原因很多,但肾脏问题应当是首要排查的方向。
除此之外,疲劳感也是肾脏健康的“信号灯”。
肾脏的健康不仅关系到体内废物的排泄,还关系到红血球的生成。
肾脏分泌一种叫做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激素,它可以刺激骨髓生产红血球。

当肾脏受损时,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减少,进而导致贫血。
贫血的症状往往表现为疲倦、乏力、气喘等,尤其是在体力活动后更为明显。
很多人可能认为自己只是工作过度或睡眠不足,但如果这种疲劳感没有得到改善,就应该怀疑是不是肾脏问题引发了贫血。
值得注意的是,肾脏问题不仅仅体现在外部的症状上,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内在变化。
例如,血压的升高可能是肾脏问题的另一种警告。
肾脏与血压的调节关系密切,健康的肾脏能通过调节水和盐的平衡来维持血压。

如果肾脏功能受损,它的调节能力会下降,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许多高血压患者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高血压的根源可能与肾脏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
研究显示,约有20%至30%的高血压患者是由肾脏问题引起的,这一比例在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常见。
除去这些常见症状外,一些更为隐蔽的信号往往更容易被忽略。
比如,口腔内的异味。有些人可能会发现自己口气异常,甚至有金属味。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体内废物无法及时排出,尤其是尿毒素的堆积,导致口腔出现异味。

这个现象叫做“尿味口臭”,是肾脏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
虽然这种症状看似简单,但它是肾功能严重受损的表现,绝对不容小觑。
总的来说,肾脏功能的变化往往不容易被察觉,但一旦出现上述的症状,就应该尽早去医院进行检查。
尽管现代医疗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诊断肾脏问题,但早期的预警和自我监测同样至关重要。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注意自己身体的细微变化,了解如何判断自己的肾脏是否处于健康状态。
肾脏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它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有效减少肾脏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发生。

如果能够在肾脏问题的早期得到干预,许多疾病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因此,学会识别身体的信号,并定期检查肾脏功能,绝对是一项值得坚持的健康习惯。
那么,肾脏疾病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易察觉,那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小问题,是否也可能是肾脏出现问题的信号?
很多人习惯性地忽略身体的微小不适,如轻微的头痛、食欲减退或睡眠质量差,这些问题看似无关紧要,但它们可能是肾脏健康问题的早期征兆。
研究发现,轻微的头痛和食欲不振在肾功能减退的初期较为常见,这些症状往往因过度疲劳或压力而被误解。

如果长期忽视,可能会导致肾脏问题进一步恶化,甚至发展成慢性肾衰竭。
因此,出现这些不明原因的不适时,应该警觉,及时就医进行肾脏功能检测。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夏建峰,黄泽和,陈松.增强CT评估肾积水患者肾功能受损[J].放射学实践,2021,36(10):1259-1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