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2阅读
  • 1回复

[疾病预防]55岁男子突发脑梗离世,医生告诫:夏天再热,也不要做这4件事[1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530
金币
629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28
斑龄
197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349(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2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5-06-01) —

“我爸平时身体也没啥毛病,血压也正常,怎么就运动完喝了瓶冰饮料,晚上人就不行了?”一位来自江苏的基层单位职工在诊室外说着这句话,声音有些发虚。
他父亲年纪并不算大,才五十五岁,平时习惯每天晚饭后去散步,天气热了就改成早晨跑步,那天刚运动完回来,顺手喝了瓶冰饮料,没说什么不舒服,晚上突发脑梗走了,没抢救过来。
这个事情不稀奇,医院在夏季接诊这类案例不少。有些人年纪不大,看起来健康,日常生活中也没有明确的慢病史,却突然发生严重意外。

外人只看到一个表象:中年人倒下了。但实际上,背后的很多细节,都是可以预防的,问题是大多数人并不把这些小动作当回事。
热天本身就是一个让身体进入“高度应激状态”的环境。不管年纪大小,只要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心脑血管系统的压力就会明显上升。
人的体温调节依赖于血管扩张、汗液蒸发和神经调控三者配合。一旦其中有个环节崩了,整个系统都可能崩。在这种状态下,有几件事情特别容易加重原本的负担,让血液循环系统失控。

运动后喝冰饮,是很多人以为“爽”的事,其实是个致命的习惯。运动过程中,血液大量流向肌肉、皮肤,核心器官的供血已经在减少。
如果这个时候突然喝下一大口低温饮料,会引发胃肠血管的急剧收缩,血液分布再一次发生大幅调整。血管一收缩,血压波动就跟着出现。尤其是脑部的小血管,受不了这种骤变,就容易破裂或堵塞。
很多人觉得自己年轻,没基础病,喝点冰的无所谓。但真正出问题的恰恰是这种“看上去健康”的人。

他们不做常规体检,也没监测过血管状态,可能早就存在动脉粥样硬化,但自己根本不知道。等到一口冰饮下去,整个循环系统应激性收缩,就像扳机被扣动了。
另外一个常见却被忽视的,是突然大量喝水。特别是中午或者傍晚,有些人一觉醒来或出门回来觉得口渴难忍,一次喝两三杯水,甚至直接灌一整瓶。
看起来是补水,其实是给心脏加负担。大量水分进入胃肠道,导致血液瞬间被动调配到消化系统。身体一边要排热,一边要处理快速摄入的水,结果就是循环系统紊乱。

更严重的是,短时间大量喝水会导致血液稀释,电解质浓度下降,影响神经系统正常传导。
有些人会因此出现短暂头晕、意识模糊、心悸,而如果本身已经有血管狭窄,血流速度波动再大,就有可能形成血栓,或者诱发脑供血不足。
喝水这件事,不能靠“渴了就喝”,更不能一口气补。热天更要少量多次地喝,一次别超过150ml,间隔控制在20分钟以上。

第三件事,很多人夏天照样不肯改的,是高温天非得出门。部分人有晨练习惯,有些人不想待在屋里,觉得闷得慌,一出太阳就想着走一圈。
问题是,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时,人体排汗效果差,热量难以释放,血液黏稠度上升,心率加快,血压上浮。看上去不过是走几步,实际上心脏已经处在过载状态。
尤其是在中午到下午这段高温时间段,紫外线强烈、地表温度高,热辐射叠加在一起,对身体的伤害不是短时不适,而是逐层积累。

血液循环受阻,血压波动加剧,心脑供血跟不上,轻则中暑晕厥,重则心梗脑梗。这类意外常被误判成“中暑”,但真实原因在于,整个身体系统早已不堪重负,只是被一阵热浪打崩了。
最后一件事,是最容易被误以为是“锻炼”的——高温下运动。有些人怕胖、想减肥、担心三高,觉得出汗多就好,于是特意挑热的时候快走、跑步、做器械。
其实热天运动并不禁止,问题在于场景和节奏。高温下运动,身体要同时完成两件事:散热和供能。

而这两个过程,本身就互相掣肘。想要出汗降温,就要将血液输送到皮肤表面;而肌肉活动又要大量血液供氧。一边是外循环需求,一边是内部能量调配,核心器官就开始“争夺血流”。
一旦运动过急,呼吸频率升高,心率快速飙升,再加上环境热阻大,汗液蒸发慢,散热无效。表面看只是“多出汗”,但体温却可能在短时间内升高1度以上。
这个温差足以干扰中枢神经的自稳系统,心脏的泵血功能受损,脑部微循环出现紊乱,最终引发栓塞、出血等事件。

很多中年人突然倒地,既不是心脏病突发,也不是先天疾病,而是系统协调彻底失效,已经没有任何补救窗口。
热天不等于不能动,但动的方式和时机必须重新设定。清晨五点到七点之间,或晚上八点之后,气温下降、湿度相对稳定,才是可控运动的时间段。
运动前必须补水但不灌水,运动过程中不要追求大量出汗。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史的人,更不能追求“运动量”,而是要守住身体的“稳定线”。

然而,很多人并不理解身体是一套系统。他们只关注某个指标,比如体重、血压、脂肪率,却忽略了系统之间的联动关系。
你以为的一个喝水动作、一个降温行为,其实在内部引发的是多环节的反应。脑梗不是只因为血管堵了,它往往是很多个临界状态突然失控的结果。能不能避免,不看有没有病,而看你有没有用错方法。
如果这些习惯早就养成了,现在改来得及吗?答案是肯定的。系统性崩溃是积累的,改掉诱因,就是把风险从系统中拆出去。

只要还没倒下,就有机会。但改的前提,是得看清楚问题的本质,不是“天气热了”,而是身体在高温状态下,容错率极低。真正能保命的,不是靠意志力去扛,而是靠理解和节制去避。这是中年人应该具备的底层生存意识,不是养生,而是判断力。
1条评分金币+21
xian209 金币 +21 - 06-01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878
金币
274247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19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5-27
这位江苏基层单位职工的父亲不幸遭遇的悲剧,虽然令人震惊和悲痛,但也提醒我们高温环境下潜在的健康风险。运动后立即饮用冰饮料,尤其是对于年纪稍大的人群来说,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1. 血管收缩:运动后身体温度升高,血管扩张以散热。此时饮用冰饮料会导致胃肠道血管急剧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负担,甚至可能引发心脑血管事件。

2. 血压波动:冰饮引起的血管收缩可能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对脑部小血管造成压力,增加脑梗风险。

3. 动脉粥样硬化:即使没有明显症状,动脉粥样硬化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冰饮可能成为触发心脑血管事件的扳机。

4. 大量饮水:一次性大量饮水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血液稀释,电解质浓度下降,影响神经系统传导。

5. 高温环境:高温环境下,人体排汗效果差,血液黏稠度上升,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

6. 高温下运动:高温下运动会导致身体既要散热又要供能,互相掣肘。运动过急可能导致体温迅速升高,干扰中枢神经自稳系统,引发心脑血管事件。

为了预防这类悲剧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避免运动后立即饮用冰饮:运动后应逐渐降低体温,避免剧烈温差对身体的影响。

2. 适量多次饮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应少量多次补充水分,保持电解质平衡。

3.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尽量选择气温较低的时段进行户外活动。

4. 适度运动:高温环境下应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出汗和心率过快。

5. 定期体检: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应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的健康问题。

6.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虽然改变习惯需要时间和毅力,但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和增强健康意识,可以有效降低高温环境下的健康风险。这不仅是养生,更是对生命负责的判断力和行动力。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更多人认识到高温环境下的潜在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