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0阅读
  • 1回复

[疾病预防]人不会无缘无故心肌缺血!医生调查发现:心肌缺血,离不开这3点[1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511
金币
429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28
斑龄
197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342(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2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5-06-01) —

提到心肌缺血这几个字,想必很多人会感到有点陌生,不知道这个病会给人造成什么危害。看着自己体检报告单上的心肌缺血几个大字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患上的,也不把它当回事。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心肌缺血就没有危害了,它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会对心肌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一旦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心脏就会出现心率失常甚至是衰竭的严重后果。
对此,一个心血管医学专家说道,有心肌缺血病史的病人一般都逃不过三个特征。

慢性炎症水平偏高
其实,心肌缺血这一症状它不是凭空出现的,当你看到体检报告单上有这几个字时,就已经说明你的身体出现某一诱发心肌缺血的病因很久了。
所以说,出现心肌缺血的人群平均年龄一般都比较偏大,我们从很多个患者的病例报告单中可以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慢性炎症水平偏高。

所谓的慢性炎症水平,其实指的就是人体内持续的存在轻微至中度炎症反应状态,这种状态不同于急性炎症,后者通常是对外伤、感染或其他刺激的快速且强烈的免疫响应。
而慢性炎症由于发展缓慢且没有明显症状,经常导致许多患者已经患有了慢性炎症而不自知,还以为是长时间的工作压力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才导致身体“不得劲”,一去医院检查才发现自己已经患上了慢性炎症。

与急性炎症相比,它还具有独特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慢性炎症可以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不像急性炎症那样迅速发生并消退。这种持久性是由于炎症刺激因素未能被完全清除或机体对这些刺激的反应异常所致的。
在慢性炎过程中,既有因炎症介质引起的组织损伤,也有试图修复这些损伤的努力,两者相互交织。

在目前的研究中,导致慢性炎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可能是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所导致的,也有可能是过于肥胖而所致的。
一旦患上慢性炎症,由于炎症反应促使了血管壁内的脂质沉积物形成,并且使这些斑块更加不稳定后,就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使这些斑块变得不稳定。
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这些不稳定的斑块将有可能触发免疫系统的凝血功能。而在凝血过程中将会形成大量血栓,最后将血液流通的“通道”堵住。

还有在慢性炎症条件下,体内的促凝因子水平也会上升,而抗凝物质减少,这也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等到血栓堵住血管的时候,患者的身体很有可能已经感到强烈的不适了,等到急匆匆的赶到医院去检查时,看着“心肌缺血”的检测报告,疑惑着自己怎么会突然缺血,缺殊不知自己长期以来的慢性炎症才是罪魁祸首。
高血脂或糖尿病
除了慢性炎症以外,那些高血脂或者糖尿病患者同样容易心肌缺血。高血脂指的时人体血液中的脂质水平过高,这些脂质在血管壁内形成斑块,逐渐使血管变窄,减少心脏供血,最终就有可能导致心肌缺血或梗死。

曾经就有一份病例报告单上显示一位50来岁的老人,由于他长期的饮食习惯不佳,偏好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
导致在一次日常的体检中显示他的总胆固醇水平为280mg/dL,远远高于正常水平200mg/dL,其中的LDL胆固醇高达190 mg/dL。
对此医生对该患者发出了警告,如果不改变生活方式并开始药物治疗,他将面临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饱和脂肪摄入,并按照医嘱服用降脂药后,复查时发现其血脂指标有了显著改善,这才降低了未来发生心肌缺血的可能性。

还有那些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的血糖控制不良,很容易出现血管损伤和神经病变,这不仅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速度,还可能掩盖心绞痛等心脏病发作前的症状,使得诊断更加困难。
糖尿病通常伴随着胰岛素抵抗,这是指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作用变得不敏感,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此外,糖尿病还有可能引起全身小血管和大血管的变化,尤其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从而提高心肌缺血的风险。
一旦糖尿病患者不严格遵循医生建议进行血糖管理,就很有可能诱发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病症,最后导致严重的心肌缺血。到了这个阶段,那就不是只靠药物治疗就可以控制病情的了,届时将要可能接受手术治疗以恢复心脏血流,以防止进一步的心肌损伤。

所以说,无论是高血脂还是糖尿病患者,都必须要通过积极的方式来调整生活规律、定期的监测相关指标及必要时使用药物治疗来进行有效管理,这才能有效降低心肌缺血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长期缺乏运动
其实,除了这些病理性因素会导致患者出现心肌缺血以外,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也就是所谓的生理性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大量的事实证明,那些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出现心肌缺血症状的概率会更高。
已有研究证据表明,不活跃的生活方式通常与血脂异常有关,尤其是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以及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这些变化会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心肌缺血的风险。

缺乏运动不仅会导致心脏肌肉力量减弱,还会减少心脏泵血的效率,使得心脏必须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满足身体的需求。
定期的身体活动有助于降低血压,而缺乏运动则会使得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并加速动脉壁的损伤过程。

那些长期坐在电脑面前的上班族,由于长期缺乏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久而久之等到出现胸闷的感觉跑到医院去检查以后,才发现自己的总胆固醇已经远远高于正常水平了。
这时候,不仅会被诊断为轻度肥胖,还很有可能加大心肌缺血的风险。
其实只要稍微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每天进行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比如每天坚持步行上下班、每天做一定的有氧活动、坚持早睡早起。只需几个月下来,身体的血压水平及其胆固醇水平就可以得到有效的降低,胸闷症状自然也能缓解。

结语
总的来说,造成心肌缺血症状的原因非常复杂。这其中虽说病理性因素我们很难控制的住,但是生理性因素我们缺可以很好掌控的。
只要能做出简单的改变,如增加日常活动量,也能显著改善心血管健康状况,降低心肌缺血的风险。
对于那些因工作或其他原因不得不长时间坐着的人来说,定期站起来走动、做一些办公室内的伸展运动也是非常有益的。总之只要我们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加上每天进行必要的锻炼,就可以预防绝大部分常见的疾病了。
1条评分金币+21
xian209 金币 +21 - 06-01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776
金币
273913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18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5-26
心肌缺血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指的是心脏肌肉由于血液供应不足而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甚至猝死。以下是心肌缺血可能导致的三个主要特征:

1. 慢性炎症水平偏高:慢性炎症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肥胖。长期的慢性炎症可以导致血管壁内脂质沉积物的形成,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并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2. 高血脂或糖尿病:高血脂意味着血液中脂质水平过高,这些脂质在血管壁内形成斑块,可能导致血管变窄,减少心脏供血,最终可能导致心肌缺血或梗死。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的血糖控制不良,容易出现血管损伤和神经病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速度,提高心肌缺血的风险。

3. 长期缺乏运动:缺乏运动与血脂异常有关,特别是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以及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这些变化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心肌缺血的风险。缺乏运动还会导致心脏肌肉力量减弱,减少心脏泵血效率。

要降低心肌缺血的风险,可以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来实现,包括增加日常活动量、定期监测相关健康指标以及必要时使用药物治疗。对于长时间坐着工作的人来说,定期站起来走动和做一些办公室内的伸展运动也是有益的。总之,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必要的锻炼可以帮助预防心肌缺血和其他常见疾病。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