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这一路走来,我一直有句话想说,但不确定能不能说出来。”

这句话是在1973年吴健雄回国时对周总理说的。当时,吴健雄已经是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她在国外的科研工作受到广泛认可,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但她始终怀有回国的愿望。然而,美国政府长期以来的阻碍使得她无法如愿。直到1973年,她才终于踏上归国之路,而当她见到周总理时,却说出了这样的话。那么,她到底想说什么呢?美国为何要阻碍她回国呢?

吴健雄出生于1912年,江苏省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她的父亲吴仲裔是一位文化修养深厚的人,从小便对她进行了人格培养。在父亲的影响下,吴健雄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正是在这里,她首次见到了中国著名思想家胡适,并受到了胡适思想的深刻影响。在进入中国公学之后,吴健雄成为了胡适的学生,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原则深刻影响了她的科研理念。她在给胡适的信中表示,胡适对她的影响堪比父亲,甚至对她的一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930年,吴健雄通过保送进入南京中央大学数学系。然而,仅仅一年后,她便因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毅然决定转到物理系,开始了她的物理学研究生涯。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她的学术方向,也为她后来的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大学的求学过程中,她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和丰富的学术氛围,这些都让她对物理学充满了无限的热情,并深深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她不分昼夜地进行实验与理论分析,孜孜不倦地探索科学真理。

1936年,吴健雄远赴美国,选择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始了她的学术旅程。在这里,她得到了世界一流的教育,并在导师谢尔曼博士的指导下,深入参与了多项前沿物理学研究。她的科研成果开始逐渐展露头角,奠定了她在物理学界的地位。她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也不断获得认可,很快成为了实验物理学领域的权威人物。

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吴健雄的家庭生活同样幸福美满。1942年,她与著名物理学家袁家骝结为夫妻。两人彼此鼓励,在学术上相互切磋,演绎了一段既现代又传统、既绚烂又感人的爱情故事。

吴健雄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全球的认可,她被誉为“原子核物理的女王”,并于1974年获得了美国总统福特授予的国家科学勋章。她还成为了第一位获得以色列沃尔夫奖的科学家。她的卓越贡献使她不仅成为了国际科学界的领军人物,也成为了中国的骄傲。

尽管身处海外,吴健雄始终怀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她的一生无论在何地,总是心系祖国,热爱中华文化。即便身在异乡,她依然通过服饰、艺术品、饮食等方式,保持与祖国文化的紧密联系,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

有一次,她在美国大学进行讲座时,激情澎湃地讲解物理学公式,甚至忘记了所处的环境,习惯性地像写中文一样,从右向左在黑板上书写公式,展示了她对中国文化的独特情感。

20世纪中期,中国的科技发展受到许多制约,其中最显著的因素就是政治原因。许多中国的优秀科学家被迫远赴海外,寻求更好的科研平台。吴健雄便是其中一位。美国政府不仅禁止中国科学家回国,还阻止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科学家回国,担心他们借机回到祖国。这种政治阻碍给海外的中国科学家带来了巨大的困境。

吴健雄不仅要面对这些政治限制,还因为长期无法回国而深感痛惜。尽管如此,她始终心系祖国,期待能够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做出贡献。与许多中国科学家一样,她在海外的成就与贡献虽然值得骄傲,但回国的渴望始终未能实现。

直到1973年,吴健雄与丈夫终于得以回到祖国。当时,吴健雄心中积压已久的思绪终于有机会倾诉。当她见到周总理时,她激动地说:“周总理,这一路走来,我一直有句话想说,但不确定能不能说出来。” 周总理微笑着回答:“随便说,没关系。” 吴健雄激动地提到,她多年未能回国,父母早已去世,她甚至连父母的墓地都不知道在哪里。周总理回应道:“我曾经让人查过,上海因为市政建设,确实有过迁坟的公告,但没有人理会,最后就被当作无主坟墓处理了。我已经请有关部门探讨补救的办法,以便你以后能够回来祭拜。”

吴健雄听后十分感动,她没想到周总理关心到如此细微的事情。两人的交谈愉快而深刻,告别时,周总理对她说:“多回来看看!”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吴健雄,她回国后的每一年都会回国访问、讲学,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吴健雄的回国不仅是个人的归属,也象征着中国科技事业的回归。她的归国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她将自己丰富的学术经验和知识投入到国内的科研工作中,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她不仅关注自己的学术进展,还非常注重新一代科学家的成长和培养,为国家的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吴健雄的一生充满了奋斗与光辉,她的科研成果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也为后来的科学家们树立了榜样。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投身科学事业,并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