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老觉得牙齿有点痛,但一查又不是蛀牙,是不是岁数大了,神经敏感了?”这是一位快要退休的老公交司机说的,语气中带着点不安。
他身体看上去没啥大问题,血压也控制得还行,就是总有些小毛病反复,牙齿问题就是其中一个。他也不是真怕掉牙,更担心的是,这背后是不是藏着什么没看出来的事。
牙齿出了问题,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去看牙医。可问题是,有些症状并不是牙本身的问题,而是其他系统出了毛病,正好在牙齿这块表现出来。

牙齿作为全身最硬的组织之一,其实不会轻易出事。一旦它开始疼、开始咬不动东西、开始莫名其妙地出血,就不能只盯着口腔本身看了。
它很可能是在给身体发信号。关键是得看得懂,不然就等着错过时机。
很多人都知道脑梗是一种突发性疾病,和血管堵塞有关,但很少有人把它和牙齿联系起来。其实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比看上去复杂得多。
神经系统出了点问题时,最早受影响的往往不是那些“大部件”,而是一些细微、敏感的边缘组织,而牙齿正好是这种类型。

它靠着密集的神经分布和血液供应来维持正常感觉和功能,一旦局部血流稍微减少,就会立刻反应出来。
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牙痛,尤其是在没有明显龋齿、也没有外力撞击的情况下,要格外小心。不是说这一定和脑梗直接挂钩,而是它可能意味着某些细小血管已经开始发生痉挛或堵塞。
这种堵塞还没到威胁生命的程度,但足够让牙神经处于一种反复缺血的状态,表现出来就是那种时不时痛一下,又说不上是哪颗牙的痛感。
这种疼痛通常不剧烈,但持续存在,止痛药效果也很有限。

这个时候很多人容易走错路,以为是牙髓炎或者牙龈发炎,结果频繁做牙科治疗,不仅无效,还错过了系统性检查的机会。
如果能在这个时候查查颈动脉、做个脑部扫描,也许就能发现有些地方的供血已经开始变慢。而这些地方,正是未来可能发生堵塞的高危点。
牙齿的异常,有时候只是个前奏,它提醒的是更大的问题。
咀嚼无力这件事也不该被当作“老化”的标志。很多人觉得咬东西费劲,就是牙根不行了,其实咬合功能的下降,和咀嚼肌的控制关系更大。

这些肌肉受脑神经支配,如果脑部血流下降、信号传导变慢,咀嚼肌就无法像以前那样灵活控制力度。表现出来就是咬不动硬的食物,吃东西容易累,嘴巴张久了会觉得酸。
这类现象很少人会联想到脑部血管问题,大多数都归结为“年纪大了”。但真正的问题在于,这种无力的背后,是中枢神经对肌肉协调能力的下降,它是一个从轻到重的过程。
一开始只是咬不动,时间长了还会出现咬合紊乱、说话含糊,甚至连脸部表情都会变得僵硬。而这些变化,很可能早就反映出脑部的微循环出了问题,只不过没人把它和牙齿联想在一起。
牙龈异常出血也不是件小事。偶尔刷牙出血很常见,但频繁、自发性的出血,要高度警惕。牙龈是血管分布密集的地方,正常情况下微血管壁是紧密完整的,不会轻易破裂。

可一旦血管内壁开始变脆、变薄,或者凝血机制出了问题,这种自发性出血就会出现。很多脑梗患者在发作前几周,都有不同程度的牙龈异常,只不过没人去在意。
更严重的是,有研究发现,牙龈出血和脑内微出血事件之间有高度相关性。也就是说,如果牙龈总出血,说明血管稳定性已经下降,而这类人群在未来几年内出现脑血管事件的概率要高得多。
只是因为牙龈出血不痛不痒,不像心绞痛那样引人注意,所以经常被当成“小毛病”忽视过去。
还有一点必须提,这类牙齿相关症状之所以值得警惕,是因为它们往往是单边的。也就是说,不明原因的牙痛、咬合无力、牙龈出血,常常只发生在一侧。

而偏侧症状,恰恰是脑部血流不对称的结果。正常情况下左右脑供血是平衡的,但当某一侧供血减少时,那边所支配的面部肌肉、牙齿、牙龈,就会率先出现问题。
可惜这种偏侧变化太微妙,很难被非专业的人察觉。
大多数人对口腔的理解,还停留在“刷牙、补牙、拔牙”这个层面,但忽略了牙齿作为一个外围神经传感器的角色。它的异常,往往不是最后才出现,而是最早发出信号。
把牙齿问题当成独立事件来看,只会让全身系统问题被延迟发现。很多慢性疾病、尤其是脑血管类疾病,并不是毫无预兆,只是预兆藏得很深,不容易联想起来。

这个问题的核心不在于症状本身,而在于意识。有没有人愿意把牙痛当成全身信号去解读,有没有医生愿意在看到咀嚼无力时,建议患者去做一次脑部检查,这才是关键。
医学不是等问题出来才解决的,它应该更像是对身体语言的翻译。而牙齿,就是那个说话最早的部位之一。
如果这些牙齿异常已经出现了,但身体其他地方都没感觉,是不是就不需要处理?答案是否定的。恰恰是在没有其他症状的时候,才是最容易下手干预的时机。
等到真正出现偏瘫、语言不清,那就是救命阶段了,而不是预防阶段了。

能不能看懂牙齿的信号,可能决定的,不只是一次刷牙的体验,而是一场突发事件能不能提前被掐灭。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脑梗征兆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夏雪.如何预防脑梗[J].光彩,2023,(1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