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3阅读
  • 1回复

[转帖]“十分钟集邮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575
金币
267355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82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3

    那日,多年的老同事、老邮友葛师傅上门,为我送来2022年的集邮册和小版邮票册,外加一卷兔年生肖币。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离开了原先的工作单位,葛师傅就成了我的集邮代理人。每年,我都委托他预订邮票和纪念币。

    葛师傅一页一页向我介绍每套邮票的含义和特点,末了,他笑着对我说:“侬也是十分钟集邮,今朝看过,邮票就收起来了,估计以后也勿会多看了。”他还告诉我,十分钟集邮现象蛮普遍,他帮忙预订邮票、送邮票上门的人群,就是“十分钟集邮圈”。

    葛师傅将政府每月给予老年人的生活补贴换成优惠乘车的交通年卡,经年累月行走在上海各处。晚上,他把一张张邮票插入定位邮册,次日逐一为十分钟集邮圈的圈友送上门,同时观赏、拍摄上海的美景,发给大家共享。受助的圈友约有50个,每人预订的份额不同,集邮清单也不同,全赖葛师傅悉心打理。

    上世纪70年代,正在上中学的我开始集邮。进厂工作后,认识了厂里的集邮大咖葛师傅。在他的指导下,知晓了一些集邮知识,后来加入了市工人文化宫集邮协会。那些年,我们厂所属的仪表局职工集邮协会,是上海工人集邮活动的优秀团队,时任仪表局局长还曾兼任会长。

    世事变迁,葛师傅帮助邮友的初心从未改变。每年新邮预订季,整整一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他都会在固定的邮局等候邮友前去领取前一年的邮票年册,同时预订当年的邮票。他的午餐,是面包和保温杯里的白开水。最近这三年,他亲自为大家送年册。我俩的碰头地点在小区外的马路边,瑟瑟寒风中,戴着口罩和帽子的我们,颇有神秘的腔调。

    有圈友感慨,曾经的仪表局不复存在了,职工集邮协会的文化血脉还在。葛师傅和几位集邮精英以及集邮协会的陈会长,每年都会筹备、组织年会,响应者众多。在最近一次年会上,资深邮友带来的展品令我大开眼界,深深折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8266
金币
277624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5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5-16
  您的经历和葛师傅的故事非常感人。葛师傅不仅是您的集邮代理人,更是一位热心肠、乐于助人的集邮爱好者。他用自己的行动,维系着一个“十分钟集邮圈”,为50多位圈友提供服务,这体现了他对集邮文化的热爱和对朋友的责任感。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集邮的您,见证了集邮文化的变迁。尽管仪表局和职工集邮协会不复存在,但在葛师傅和陈会长等人的努力下,集邮文化得以传承。每年新邮预订季,葛师傅在邮局等候邮友领取年册的身影,以及在寒风中为您送年册的情景,都让人感受到集邮文化的温情和坚持。

  您提到的最近一次年会上资深邮友带来的展品,让人大开眼界,这也说明集邮文化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尽管世事变迁,但集邮爱好者的初心未改,依然在以自己的方式传承和发扬集邮文化。

  您的这段经历,不仅是对个人集邮历程的回顾,更是对集邮文化传承的一种见证。葛师傅的坚持和付出,您和其他集邮爱好者的参与和热爱,共同构成了集邮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这种文化传承和人际温情,是值得我们珍视和传颂的。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