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多年的老同事、老邮友葛师傅上门,为我送来2022年的集邮册和小版邮票册,外加一卷兔年生肖币。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离开了原先的工作单位,葛师傅就成了我的集邮代理人。每年,我都委托他预订邮票和纪念币。
葛师傅一页一页向我介绍每套邮票的含义和特点,末了,他笑着对我说:“侬也是十分钟集邮,今朝看过,邮票就收起来了,估计以后也勿会多看了。”他还告诉我,十分钟集邮现象蛮普遍,他帮忙预订邮票、送邮票上门的人群,就是“十分钟集邮圈”。
葛师傅将政府每月给予老年人的生活补贴换成优惠乘车的交通年卡,经年累月行走在上海各处。晚上,他把一张张邮票插入定位邮册,次日逐一为十分钟集邮圈的圈友送上门,同时观赏、拍摄上海的美景,发给大家共享。受助的圈友约有50个,每人预订的份额不同,集邮清单也不同,全赖葛师傅悉心打理。
上世纪70年代,正在上中学的我开始集邮。进厂工作后,认识了厂里的集邮大咖葛师傅。在他的指导下,知晓了一些集邮知识,后来加入了市工人文化宫集邮协会。那些年,我们厂所属的仪表局职工集邮协会,是上海工人集邮活动的优秀团队,时任仪表局局长还曾兼任会长。
世事变迁,葛师傅帮助邮友的初心从未改变。每年新邮预订季,整整一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他都会在固定的邮局等候邮友前去领取前一年的邮票年册,同时预订当年的邮票。他的午餐,是面包和保温杯里的白开水。最近这三年,他亲自为大家送年册。我俩的碰头地点在小区外的马路边,瑟瑟寒风中,戴着口罩和帽子的我们,颇有神秘的腔调。
有圈友感慨,曾经的仪表局不复存在了,职工集邮协会的文化血脉还在。葛师傅和几位集邮精英以及集邮协会的陈会长,每年都会筹备、组织年会,响应者众多。在最近一次年会上,资深邮友带来的展品令我大开眼界,深深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