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假水果骗局”,水果还能吃吗?
近期央视曝光的“假水果骗局”让消费者忧心忡忡,以下为您详细介绍这些骗局及应对办法。
常见的假水果骗局
以次充好
辣椒芒:号称果核细如牙签,实际是贵妃芒因光照不足形成的畸形果。过去这类果实常被丢弃或加工成果干,如今却以稀有品种之名售卖,价格可达20元/斤,但其口感与普通芒果并无差异1。
藏乌梨:商家宣称其为青藏高原特产,营养价值远高于普通梨,售价较高。但实际上,它只是普通梨经过高温加热、表皮氧化处理后的产物1。
野生猕猴桃:市场上所谓的野生猕猴桃大多是种植园里淘汰下来的残次品,商家贴上“野生”标签后抬高价格出售2。
加工造假
金西梅:以晶莹剔透的宝石果形象吸引消费者,售价高达60元/斤。实则是用疏果淘汰的小毛桃或烂李子,经糖精、工业色素腌制而成。部分产品还添加了超标的甜蜜素和防腐剂,长期食用可能导致肝肾损伤1。
水果西兰花:商家把普通的西兰花,特别是那些个头小或从大西兰花上切下来的小朵,包装成水果西兰花,宣称营养价值更高、富含膳食纤维、是减肥良药,以此提高售价13。
伪装换名
金沙果:是将椰子的外壳剥掉、打磨并涂漆后,换个名字售卖,价格随之提高23。
迷你胡萝卜:一些外形长得丑、难销售的胡萝卜,被削成迷你胡萝卜后,不仅能卖出去,价格还更贵,商家利用其靠近中间位置味道更甜的特点进行售卖3。
爆炸桃:表面有裂口,看起来像坏桃,实际上就是坏桃。果核开裂后易产生霉斑,其营养价值与普通桃子无本质差异,但经过包装后价格比普通桃子高很多3。
嘉宝果:市面上很多假的嘉宝果是用普通葡萄去梗抛光、表面打蜡后伪装而成,对于初次尝试的消费者来说较难分辨3。
应对建议
消费者角度
选择应季水果:应季水果价格合理,新鲜度和品质更有保障。相比之下,反季节水果可能经过长时间储存或长途运输,口感和营养会有所下降2。
增强辨别能力:了解常见水果的特征和价格范围,不盲目相信商家的宣传。例如,真正的野生猕猴桃数量稀少且采摘困难,市场上大量售卖的所谓“野生猕猴桃”很可能存在问题23。
监管角度
市场上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的行为较多,监管部门应加强检查力度,对坑害消费者的商家依法进行处罚,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让消费者能够放心购买水果2。
虽然存在这些假水果骗局,但不能因噎废食。只要我们在购买水果时保持警惕,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辨别和选择,仍然可以享受到健康、美味的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