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橱里有几十本签名本,是我在书展或签售会觅得的。有一本十多年前赴安徽宏村采风时的签名本,我特别喜欢。扉页上签满了30多位作家、编辑的名字。按老同学的说法,签名本通常只有一个作者的签名,你这本书上的签名如此之多,真是别开生面。
那天参观毕宏村,我在沿街的书店购得一本介绍宏村的书画集。店主在扉页上重重留印的刹那间,我脑海里灵光一现——同行的作家和编辑对于在文学创作之路上跋涉的我提携鼓励有加,何不趁这个难得的机会,请各位留下大名,以表达我的谢意和敬意,也为这次宏村游保存一份珍贵的记忆。书画集一次次恭敬地递上去,一个个风格各异的签名落在了扉页上。
请丁锡满老师签名时,他用浙江普通话乐呵呵地对我说:“你在晚报上发表的文章有生活,接地气,希望你保持自己的风格。”丁老师是资深报人,他的鼓励非常宝贵。我实言相告,因知识和学问有限,只能写写身边的生活。李大伟先生在晚报副刊上“野得出豁得开”的文字深受我的喜爱,请他签名时,我的本意是按顺序从上到下排列,想不到他一下子“滑”到底下的角落。都说文如其人,我不免心中纳闷——倷能一点也“豁勿开”。
最有趣的,是第一次见到了王晓君先生,我和他是神交。当年,我在金山石化工作,他通过朋友向名不见经传的我约稿,撰写老屋邻居赵超构先生的轶闻趣事。我数年前刊发的习作,他竟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如此博闻强记,加上他推介海派文化的热心肠,难怪他编著的海上文化名人书籍大受欢迎。沪上掌故补白大王的美誉,也是名副其实。
没想到,请同行者签名这个点子,被不少旅友效仿,都道机会难得。几位知根知底的文友打趣说,在我们的印象里,你平素喜欢在熟识的朋友圈子里讲讲喜(死)话,不像智商很高的人,这个金点子,倒让我们刮目相看。
渐渐泛黄的扉页上,那30多个签名,颇有个性。有的笔锋犀利,有的雄浑厚重,有的笔势流畅,有的含蓄内敛,有几位女编辑的签名温婉优雅。回味那年那景,仿佛又在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