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3阅读
  • 2回复

[猎奇]一组老照片,见证民国时,十三陵永乐皇帝的长陵,长满杂草 [2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1095
金币
34807
道行
37009
原创
2177
奖券
4449
斑龄
131
道券
902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39227(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4-2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55



永乐皇帝朱棣,朱元璋的四儿子,封为燕王,坐镇北京,侄子建文帝登基削藩,打压藩王,朱棣起兵造反,最终胜利而成为大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所以叫永乐皇帝。



后来徐皇后去世,在北京地区寻找万年吉地,最终选在了昌平,于是破土动工修建自己的豪华大墓——长陵。



照片来自昌平摄影师:荷叶飘香

迁都北京,成就万世功业。后世子孙皇帝,陆续埋葬在这里,最后达13位皇帝之多,形成了长陵居中,子孙后世分列两边的格局。就好像一大家子聚会,老祖宗坐在中间,子孙在两边一样。

长陵作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寝,规模是最大的。后世子孙没有敢超过老祖宗的。清朝乾隆年间,对十三陵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其他皇陵的地面建筑都进行了缩小,也就是拆大改小十三陵。只有长陵没有改小,相反把其他陵上的材料,拿来修补长陵,永乐皇帝真应该感谢大清朝的乾隆皇帝。



这么大的工程,肯定是乾隆皇帝亲自拍板的。

最终长陵大殿很好的保留了下来。到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长陵的大殿和其他地上建筑又经历了100来年的风吹雨打,特别是大殿的殿顶已经严重受伤,



照片来自1912年,阿尔伯特·卡恩

后来民国时期,又拿出资金来进行修复,使长陵大殿得以保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组长陵老照片,就是修复后拍摄的。拍摄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能够看到这组老照片,要感谢一位的德国的摄影师,她叫赫达·莫里逊,



1933年到1946年在中国,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其中就包括十三陵长陵这座照片。

长陵是十三座陵寝中保存的最好的一座,所以很多摄影师来到十三陵,一要拍神路,二就是要拍长陵。拍摄这组照片的时候,长陵的地面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下图是长陵的祾恩门,面宽五间,黄色琉璃瓦,当时能够看到院内地面长满杂草。







下图探出的龙头是祾恩门台基上的龙头,而旁边的建筑就是嘉靖年间所立的御碑亭。





下图中可以看出当时院内有很多样子很奇特的松树,如盘龙一样。可惜如今院内看不到这两株盘龙松树了。



下面这个是小建筑,是用来烧东西的,祭祀的时候烧祝帛,祝文的地方。



下图就是著名的长陵的祾恩殿,俗称长陵大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旧物之尊啊!重檐庑殿顶,黄色琉璃瓦,级别最高的建筑,是国内著名的金丝楠木大殿。





院内的松树很有一种气势,如今这个角度的松树没有了。



下图是从长陵明楼上看下面的石五供和棂星门。





下图是从长陵明楼的门洞中看石五供和棂星门。



下图前面的是棂星门,后面就是高大的明楼,明楼后面就是巨大的宝城宝顶了。





透过这组老照片,可以看出长陵变化不大,基本上都和现在差不多,变化最大的就是陵寝内的一些树木,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树木无存了。

(注明:老照片来源于网络,照片所有权属于照片所有者,小编只是搬运工,如果侵权,立马删帖)

老照片带你穿越时空,见证从前。

喜欢老照片的话,就请持续关注吧!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希望在这里,成为一处大家沟通交流的平台,如果您知道老照片背后更多的故事,希望您积极留言,建讲给大家听。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动动手指点赞和转发。

更多精彩内容,陆续呈现,大槐树期待着你的关注。

100多篇精彩美文,必定有你喜欢的,就请持续关注吧!

你的关注和转发,就是对作者的最大的支持。

你的转发,你的朋友会感谢你。

文中广告,动动手指,点击一下。谢谢!



作者:大槐树,70后,北京人,古迹的记录者。 热爱文物古迹,喜欢老祖宗留下的这些老东西,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古迹的美丽;四海漫游路上的探路者,喜欢把旅游中的景物,推介给大家;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记录更多的历史,更多的传统文化。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30506
金币
138286
道行
20023
原创
757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40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2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1:39
长陵的历史变迁
汉高祖长陵
汉高祖长陵,全称汉高祖长陵,是西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陵墓,位于正阳镇怡魏村南。截至2014年1月16日,陵园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900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陵东西并列着两座陵墓,西为高祖陵,东为吕后陵。长陵仿西汉都城长安城建造,内有豪华的寝殿、便殿,寝殿内陈设汉高祖的“衣冠几仗象生之具”。陵园的北面是长陵邑,略呈长方形,城墙由夯土筑成,是侍奉陵园的人所居之地;刘邦生前就迁徙大姓和贵戚之家在陵邑中,陵邑户口多达五万多。

明成祖长陵
明成祖长陵,位于昌平区,为明成祖朱棣及徐皇后的陵地。明十三陵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它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之一。明长陵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整个陵园用围墙环绕,分为三个院落,在陵的中轴线上有主体建筑陵门、祾恩殿、内红门、棂星门等。明长陵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祾恩殿通体采用楠木建筑而成,面阔9间,进深5间,象征皇帝“九五”之位。长陵祾恩殿和祾恩门是明代陵寝中仅存的殿门建筑,规制宏阔,用料考究,堪称古建中的瑰宝。

长陵的文化意义
长陵不仅是一个历史遗迹,也是一个文化符号。长陵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人死后的安息之地,也可以用来比喻人的墓志铭或纪念碑。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多建在山区,形制庄严壮观。长陵作为帝王的陵墓,代表着尊贵和崇高的地位。例如,成语中的“长陵”可以用来形容帝王陵墓的永恒存在,类似于长生不老的状态。

结论
综上所述,长陵经历了从汉代到明代的重要历史时期,每个时期的长陵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无论是汉高祖刘邦的长陵,还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发展。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7109
金币
109013
道行
1994
原创
2396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418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2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1:59
  永乐皇帝朱棣,即明成祖,确实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被封为燕王,并坐镇北京。在侄子建文帝登基后,因削藩政策而起兵反抗,最终取得胜利,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其年号为“永乐”,因此被称为永乐皇帝。朱棣在位期间,迁都北京,并开始在北京地区寻找合适的陵墓位置,最终选定昌平作为自己的陵墓所在地,并开始修建长陵。

  长陵作为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寝,规模宏大,后世子孙的陵寝规模均未超过长陵。清朝乾隆年间,对十三陵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工作,其他皇陵的地面建筑多有缩小,但长陵不仅未被缩小,反而得到了其他陵寝材料的补充和修补。

  长陵的大殿保存状况良好,这得益于民国时期的资金投入和修复工作。德国摄影师赫达·莫里逊在1933年到1946年期间在中国拍摄了大量照片,其中包括长陵的照片。这些照片显示了长陵的地面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包括祾恩门、御碑亭、祾恩殿等重要建筑。

  长陵的大殿,即祾恩殿,以其面宽九间、进深五间的规模和重檐庑殿顶、黄色琉璃瓦的设计,显示出其极高的建筑等级。这座大殿也是国内著名的金丝楠木大殿,使用了珍贵的金丝楠木作为建筑材料。

  从这些老照片中可以看出,尽管时间流逝,长陵的变化并不大,主要的变化在于陵寝内的一些树木。这些照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穿越时空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一窥长陵过去的模样,并见证了它的历史变迁。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