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3阅读
  • 2回复

[转帖]史上最神奇的中秋词,有一半句子是“废话”,却爆红成为千古名作[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7180
金币
109281
道行
1994
原创
2396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421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2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7:56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虽然中秋过去了,但今天的满月才最能传递相思。阴晴圆缺与团团圆圆之间,差的不仅仅是一个夜晚,更是咫尺千里的距离,远方的躁动的游子在今夜不会变成狼人,但会很害怕悠悠的月光。

李清照曾担心过翻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而我总会莫名的担忧坠月,想那小小的明月上究竟承载了多少吨的相思呢?那棵永远不会变老的桂树上又挂满了多少离愁?

此情此景,大多数人都愿意履行苏轼“千里共婵娟”的愿望,但有些人天生就是命运的斗士,在他们心中没有小家只要大国,纵然在中秋之夜,他们也会把一腔热血寄予明月。为此,辛弃疾写下了这一首千古中秋奇词。

《一剪梅·中秋无月》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为了便于观察此词的规律,小解将上、下片分解为了四行,由此可知这首词的韵律性极强,虽说是词却很整齐,每一行前两句均为七字,而后两句皆采用叠韵手法,仅首字相异,这样读起来会有一种回环激荡的音韵之美,如果当时被谱曲演唱,那必定是一首听觉效果极好的曲子。

这首词有几个颇值得玩味的点,辛弃疾在字里行间埋藏下了佳节哀过的愁思,奇幻瑰丽的浪漫想象,还有对现实人生的追忆与思考,而且通过叠韵的奇特形式,让这些情感变得更加浓郁,表现得更加张力,极具感染力。

首先,辛弃疾的题目取得就非常有水平:“中秋无月”。千百年来中秋与月是脱不开关系的,即便身处异乡,只要天上仍有明月普照大地,那么心中的哀伤便会缩减几分。而一人怀秋已经够孤独了,可老天竟然连月亮都不给辛弃疾同享,这真是苦上加苦、愁上更愁了。

第一行辛弃疾怀念往日中秋佳景,花朵映在杯中,月色晕在杯中,有花有月有酒,真乃惬意之至,这两句笔意极工,凸显出作者怡然自得的神态,意境空灵而美妙。可今时不同往日:中秋旧楼上,云雨满庭空。赏月而不得月,这份遗憾不仅加思愁,更为下片的国愁做了铺垫。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辛弃疾想要遁升而上去质问天公,为何不放月儿出山?表面上这是一句浪漫大气的幻想画面,但实际他这是在隔山打牛,以天公代指皇帝,“路”与“信”是指面见与书信的形式,其实他想问的是皇帝为何如此对待他。自归入南宋以来,辛弃疾的报国之路就坎坷不断,他想不明白,朝廷为何任用奸邪,却弃用真心为国的他。

最后一行,辛弃疾再次展现了他豪放豁达的性格。虽然月色期待不到了,只有蜡烛之红映照满堂,但他还是乐观的:还是慢慢喝上几盅酒,慢慢把歌唱完吧。堂堂一位大词人,却无月可赏,也就是无词好写,唯有红烛相伴聊以自慰,其孤苦之情可见一斑。

我们知道,重复具有强调的作用,而叠韵之效果更佳,辛弃疾这首奇词每两句重复一次,实际上写的内容都是相同,比如“花在杯中。月在杯中”就是花和月都在杯中,合起来与分开并无区别。这看似是滥竽充数的“废话”,但其实它所起到的强调效果甚高,而且如果这种强调再牵扯上韵律,那么读起来便更加回味无穷。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7180
金币
109281
道行
1994
原创
2396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421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2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07:57
  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深度解析

  在中秋这个团圆佳节,月亮总是承载着人们无尽的相思与哀愁。正如你所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虽然中秋已过,但满月依然能勾起人们心中的思绪。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无月》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以独特的笔触,抒发了词人的复杂情感。

  一、佳节哀思,无月之憾

  词的开篇,辛弃疾便以“中秋无月”为题,直接点出了这个特殊的中秋之夜。在中秋这个与月亮紧密相连的节日里,无月无疑增添了几分哀愁。词人通过对比往日中秋的欢愉与今日的遗憾,巧妙地营造了一种物是人非的凄凉氛围。

  二、怀旧与现实,对比强烈

  上片的前两句,“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描绘了词人往日中秋的欢愉景象。花与月都映照在酒杯中,营造出一种空灵而美妙的意境。然而,紧接着的“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却将词人拉回了现实。中秋之夜,云雨交加,月亮被遮蔽,词人只能面对着湿漉漉的纱窗,心中的哀伤与遗憾油然而生。

  三、浪漫想象与现实无奈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这两句词中,辛弃疾展现了他的浪漫想象。他想要乘风而去,质问天公为何不放月儿出山。然而,这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愿望。实际上,词人是在借天公代指皇帝,表达自己对朝廷的不满与无奈。他渴望报国,却屡遭挫折,心中的苦闷与愤懑难以言表。

  四、孤苦之情,豁达之态

  词的最后两句,“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展现了词人的孤苦之情与豁达之态。在无月可赏的中秋之夜,词人只能与红烛相伴。然而,他并没有沉溺于哀伤之中,而是选择了从容地饮酒、唱歌。这种豁达与乐观的态度,让人不禁对词人的坚韧与毅力肃然起敬。

  五、叠韵手法,强调效果

  你提到这首词的叠韵手法非常独特。确实如此,每两句重复一次,不仅增强了词的韵律感,还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这种强调效果让词人的情感更加浓郁、更加张力十足。同时,叠韵也增加了词的回味无穷之感,让人在读过之后依然难以忘怀。

  六、总结

  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无月》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哀愁的词作。词人通过对比往日与今日的中秋景象,表达了自己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他也展现了自己的浪漫想象与豁达态度。这首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那深沉而复杂的情感世界。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bjtred156

UID: 503319

发帖
175
金币
74
道行
6
原创
0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9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8-02
最后登录: 2025-04-2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前天 10:10
这诗词比较深奥看不懂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