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7阅读
  • 1回复

[三国]三国演义:初期曹操为什么比刘备成功?做人的差距,刘备输得太多 [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1107
金币
34843
道行
37009
原创
2177
奖券
4449
斑龄
131
道券
902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39235(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4-27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14



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不得不开始他的流亡生涯。曹操一路从洛阳逃回老家谯县。为了自保,也为了抗拒董卓,曹操走上了招兵买马,竖起旗帜的道路。

在这一点上,刘备和曹操的做法是一致的。

然而,两人对待资助者的态度上却完全不同。



招兵买马除了需要源源不断的兵员之外,更需要钱。

为了第一桶金,曹操找到了谯县同为孝廉出身的卫弘的帮助。

【卫弘尽出家财,置办衣甲旗幡。四方送粮食者,不计其数。】(节选第五回)

有了卫弘的资助,曹操终于竖起大旗,公然讨伐董卓。

注意一下,这个卫弘在《三国演义》仅出现这一次,然而在《三国志》中,卫弘(卫兹)出现过两次,一次是资助曹操起兵,招募兵勇五千余人,一次是在讨伐董卓的荥阳之战中,卫弘战死,至此卫弘的人生也就结束了。

但曹操从来没有忘记过卫弘。

根据《三国志·卫臻传》中记载: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也就是说曹操每次途经谯县的时候都会祭拜卫弘。

卫弘作为一闪而过的小人物,几乎没有读者记得他的存在,然而曹操却从没有忘记。

危难之时,生死存亡之秋,卫弘的援手给了曹操莫大的帮助,作为读者的我们可以忽视,但曹操却不能。



同样的,刘备自行招募乡勇抵御黄巾贼子的时候,他也受到资助。除了张飞捐献了全部家私之外,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中山大商:一名张世平,一名苏双。

他们也给刘备留下了马匹和钱财。

(张世平、苏双)愿将良马五十匹相送;又赠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以资器用。

同样作为工具人,张世平和苏双也仅出现过一回。

但不管刘备是寄人篱下还是称王汉中,刘备从来没有怀念过他们的资助。

正史中没有,《三国演义》中也没有,甚至包括张飞的资助之情,刘备也完全没有表达过怀念之情。

在刘备的眼中,只有功名利禄,其他的事情,完全不在考虑之内。甚至一度包括刘关张的结义之情。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刘备如何能和有情有义的曹操相比呢。

或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初期的曹操比刘备更容易成功,也更加成功。

为什么说刘备无情无义呢?

盘点一下并不难。

当刘备帮助陶谦守护徐州的时候,刘备以【仁义】之名而来,等到刘备入住徐州之后,他忙于结交徐州权贵,糜竺等徐州权贵很快被刘备收买,等到陶谦病故后,刘备不菲吹飞之力占领了徐州。对于陶谦的收留之恩,刘备早忘记了,在他心中徐州。

徐州被曹操攻陷后,刘备只身一人逃亡袁绍处栖身。美其名曰投靠袁绍,不过是假借袁绍之手再次寻求发展,当袁绍给予刘备一支人马的时候,刘备连辞行都没有,立马脱离袁绍另谋发展去了。他对袁绍的收留之恩,何曾有过。

委身曹操的时候,刘备也是一样。天天种菜不过是迷惑曹操。结交汉献帝不过是名正言顺他皇叔的身份,对于曹操他恨之入骨,又无可奈何,对于汉献帝,他何尝顾及过汉献帝的死活。



有了逃跑的机会,刘备立马依附荆州刘表,刘表的结局呢?是不是和陶谦几乎一样。刘表何尝有半点恩情。

占领蜀汉后,得到了谋士法正。刘备一度疏远了诸葛亮,因为法正代表的是益州势力,刘表不得不巴结,不得不重用。或许刘备自己都忘记了,当只有刘关张的时候,诸葛亮是唯一愿意跟着他的知名谋士,三顾茅庐之情早以忘记干净。感恩不是临终不得已的托付罢了。



?

如果说刘备是懂得感恩之人,真的是可笑之极。

关羽死后,刘备本有机会赏赐关羽谥号,结果知道刘备死了,关羽都没有谥号。

这样的刘备何谈恩情。

至少在知恩图报方面,曹老板比刘小贩,强太多了。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30512
金币
138450
道行
20023
原创
757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410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2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4小时前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初期比刘备更成功的原因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其中“做人的差距”尤为关键:

一、对待恩人与资助者的态度差异
曹操的感恩与长情
曹操起兵时得到卫弘(卫兹)倾尽家财的资助,尽管卫弘在《三国演义》中仅短暂出现,但曹操始终铭记其恩情。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每次途经谯县都会遣使祭拜卫弘。这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态度,使曹操更易获得士族和豪强的支持。
刘备的功利性倾向
刘备初期受中山商人张世平、苏双资助,甚至张飞也捐献家财,但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均未记载刘备后续对资助者的感恩行为。在刘备的政治生涯中,对陶谦(收留徐州)、袁绍(提供庇护)等恩人也缺乏实质回报12。这种“用完即弃”的作风,削弱了其人格魅力。
二、政治资源与起点的差异
曹操的起点更高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早期通过刺杀董卓积累声望,并借助朝廷人脉迅速壮大。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政治正统性,吸引大批士族投靠。
刘备的“皇族身份”局限
刘备虽以“汉室宗亲”自居,但其身份未被广泛认可,反而因坚持“复兴汉室”的目标受限。在汉室衰微的背景下,更多人倾向于追随能开创新朝的曹操,而非匡扶旧主的刘备。
三、个人才能与政治策略的差距
曹操的全才与务实
曹操在军事、权谋、政治、文学等领域均表现卓越,且善于审时度势。例如,他通过招揽降将(如张辽)、分化对手(如挑拨袁绍兄弟)快速扩张势力45。
刘备的“仁义”标签与矛盾
刘备以仁义闻名,但在实际操作中常显矛盾。例如,他借“守护徐州”之名笼络糜竺等豪族,却在陶谦病逝后迅速接管徐州;投靠袁绍时,一旦获得兵力便不辞而别。这种策略虽短期有效,但长期削弱了信任基础。
四、初期发展模式的差异
曹操的快速整合能力
曹操起兵后迅速建立根据地(兖州、豫州),并通过屯田制保障后勤,形成稳定的军事经济体系。
刘备的漂泊与依附
刘备长期缺乏稳固根据地,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等人,导致其势力反复被击溃,直到荆州时期才逐渐破局。
总结:做人的差距是核心因素
曹操的成功源于其“恩威并施”的权术、对支持者的长期维护,以及务实灵活的政治策略;而刘备初期过于依赖“仁义”虚名,忽视对恩人的实质性回报,导致其人格魅力与政治号召力弱于曹操。正如《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明略最优,超世之杰”,而刘备则需经历更漫长的积累才能逆袭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