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4阅读
  • 2回复

[红楼梦]贾宝玉与林黛玉退婚后,另娶薛宝钗?书中这段情节的伏笔隐藏极深  [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9697
金币
129815
道行
20023
原创
757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9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2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3小时前
《红楼梦》里有很多情节,与各个名著和典故相近似,说明曹雪芹在设计情节时,对前人典故作了相应的借鉴。
这些典故,对情节铺垫的侧重也不同。有的直指贾府的败亡,有的专为贾宝玉的姻缘作谶。尤其是后者,借鉴的典故情节极多。

比如,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的“张金哥退婚案”,讲到张金哥在善才庵遭遇李衙内骚扰,并要求强娶为妻,结果致未婚夫一家家破人亡的情节,就分明借鉴自《水浒传》中林冲的遭遇。
林冲妻受高衙内骚扰,导致林冲被陆虞侯伙同高俅谋害,既被夺去宝刀,又与妻子分离,再被夺去职权,并差点丢了性命的情节,与张金哥退婚案极为类似。
曹雪芹虽然没有细写,但张金哥退婚案背后,李衙内的姐夫长安知府与张金哥的“准公公”长安守备的权力斗争,才是整个事件的核心真相。一如高俅迫害林冲,重点也是要插手禁军的职权。

而张金哥与未婚夫被迫退婚,有情人不得眷属,就分明影射了宝黛未来被拆散之事。而守备一家遭算计家破人亡,也影射了贾家之败。
不过,这还不是“张金哥退婚案”影射的全部。王熙凤插手后,张家如愿退婚。不想张家“老鸹窝里飞出金凤凰”,张金哥不齿父母攀权富贵,更不想嫁给李衙内,便一根麻绳上吊自尽了。而他的未婚夫守备之子听闻后,竟也随之投河自尽。他们的死,又与《孔雀东南飞》的典故相同。
《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母亲不满儿媳妇刘对儿子没有帮助,看重了东邻女,便逼着焦仲卿休妻再娶,与张金哥父母的立场颇为类似。而“退婚”后,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死,也与张金哥和未婚夫基本相同。不过是男女互换了死法。说明“张金哥退婚案”又借鉴了《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被婆婆嫌弃反对,被母兄出卖的情节,又对应了薛宝钗与林黛玉的经历。说明曹雪芹借由“张金哥退婚案”暗示宝黛钗的姻缘故事,借鉴自《孔雀东南飞》。
王夫人反对林黛玉,就像焦仲卿母亲反对刘兰芝,归根结底还是贾府末世财政危机,无法保证贾宝玉做一个富贵闲人。而薛家虽然败落,但家资豪富,家族生意资源仍在,可以保证贾宝玉后半生的富贵无虞。
所以,通过《孔雀东南飞》故事可知王夫人反对并拆散宝黛姻缘的原因和事实。

未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将要经历的姻缘故事,通过张金哥退婚案,以及《孔雀东南飞》故事,就可以还原个七七八八。
首先,王夫人棒打鸳鸯,拆散了宝黛姻缘无疑。但真相不是续书所写的调包计,而是另有原因;
其次,林黛玉像张金哥一般,被与贾宝玉“退婚”,又像刘兰芝那样被外嫁后死去;
再有,林黛玉死后,贾宝玉虽没像守备之子和焦仲卿那样“殉情”,却也是出家而去,实现了对林黛玉的承诺。
最后,刘兰芝就像“钗黛合一”,还影射薛宝钗被母兄裹挟姻缘,甚至在贾宝玉离家出家后,也有被逼再嫁之事。

当然,曹雪芹对《孔雀东南飞》的借鉴并不完全,真正补全宝黛钗三人“黛去钗嫁”结局的是与《孔雀东南飞》故事相似的《钗头凤》典故,陆游母亲拆散陆游与唐琬,逼迫陆游另娶王氏。唐琬外嫁皇室赵士程后,因陆游的一首《钗头凤》抑郁而终,更契合宝黛钗的姻缘结局。
当然,曹雪芹引用的典故远不止于此,梁祝、牛郎织女、李商隐与宋华阳、崔徽被弃、牡丹亭、西厢记等诸多典故中的细节,也都被融入进宝黛钗三人的姻缘悲剧。而这些证据,又间接证明贾宝玉的故事是作者“自传”的观点,值得商榷。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9697
金币
129815
道行
20023
原创
757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9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2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3小时前
关于贾宝玉与林黛玉退婚另娶薛宝钗的情节伏笔,书中通过判词隐喻、戏曲影射和家族利益纠葛等多重线索铺垫,具体可梳理为以下核心脉络:

一、判词与脂批的明示暗引
第五回判词伏笔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所闻《终身误》曲词"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薛宝钗),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林黛玉)",直接预示了"黛死钗嫁"的结局。脂砚斋批注更指出,婚后宝玉与宝钗的相处中,"非黛玉来即湘云来",暗示两人关系始终隔阂,宝玉难以忘怀黛玉。

梨香院三官故事的隐喻
第五十八回芳官讲述的藕官、菂官、蕊官故事,实为宝黛钗关系的镜像:

**藕官(贾宝玉)**在菂官(林黛玉)死后续娶蕊官(薛宝钗),并强调"不因死者而孤守一世"的续弦之理,暗示宝玉接受续娶的伦理逻辑2。
脂批称此段"独合宝玉呆性",揭示其后续选择的心理基础。
二、家族利益与礼教束缚的双重压迫
林家衰落与薛家财富的对比
林黛玉虽与贾母有血缘,但林家已无实权财富;薛家"丰年好大雪"的雄厚财力,成为贾府挽救经济危机的关键联姻对象。贾母、王夫人等长辈基于家族存续考量,必然选择薛宝钗。

冲喜与孝道伦理的裹挟
贾母病重时,贾政王夫人借"冲喜"名义安排婚事,既符合孝道礼教,又利用贾宝玉对祖母的情感牵制其反抗。这种以家族利益凌驾个人情感的决策,在张金哥退婚案等情节中早有映射。

三、人物性格与命运的逻辑必然
林黛玉的"洁净"宿命
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判词,暗示其若死在贾府将面临流言污名(如秦可卿、晴雯前例),唯有外嫁后病逝才能保全清白。石呆子失扇案中湘妃竹(黛玉象征)被夺,正对应黛玉被迫离开贾府的命运。

贾宝玉的妥协与自我说服
宝玉对藕官续弦之论的赞叹("独合其呆性"),揭示其接受娶宝钗的心理动因——既遵循"人伦大节",又以"续弦"之名维系对黛玉的忠贞。苏轼续娶王弗堂妹仍悼念亡妻的典故,亦为此种心态的文化参照。

四、文本细节的蛛丝马迹
宝黛婚约的隐性存在
贾母曾言"不是冤家不聚头"暗示默许宝黛关系,但贾府抄家危机迫使婚约废止。第七十八回宝玉作《芙蓉女儿诔》明祭晴雯实悼黛玉,已为退婚埋下情感伏笔。

宝钗的"待时飞"隐喻
薛宝钗判词"钗于奁内待时飞","时飞"即贾雨村表字,暗指其婚姻是贾府与薛家利益交换的结果,呼应石呆子案中贾雨村助薛家夺扇(象征联姻)的情节。

结语
这一情节的悲剧性正在于:所有参与者皆无绝对恶意,却在封建伦理与家族存亡的裹挟下走向必然结局。贾宝玉的"意难平"、林黛玉的"泪尽而逝"、薛宝钗的"举案齐眉",共同构成《红楼梦》"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核心命题。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雨天有你

UID: 719850

发帖
130
金币
109
道行
37
原创
0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5(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9-01
最后登录: 2025-04-23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12小时前
一人编写万人研究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