襁褓中的AI硬件,迎接最激烈的关税战
关税战对AI硬件企业盈利的影响
目前AI硬件行业面临着极为激烈的关税战。从盈利角度来看,行业内有经验性总结显示,每加征50%的关税,AI硬件企业的净利润率会下跌10%。当下AI硬件行业中,发展较好的企业净利润率能达到15%,一般的净利率处于5% - 10%的区间。若终端售价不上涨,超过100%的关税会使所有AI硬件企业的对美业务陷入亏损状态。
美国关税战对其本土AI产业的冲击
基建成本飙升
美国的关税政策如同“核弹”,对其AI产业造成了多方面的冲击。分析师计算发现,一台普通服务器的进口成本会增加15% - 30%,而支撑像ChatGPT这类大模型的数据中心,需要数万台这样的设备。特朗普力推的号称投资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项目首当其冲,OpenAI、甲骨文等参与企业已有所退缩,微软被曝“悄悄放缓扩建速度”,亚马逊也开始重新评估预算。
科技巨头面临两难抉择
面对关税重压,硅谷的科技巨头们陷入了艰难的抉择。谷歌、Meta仍宣布追加千亿投资,但Wedbush分析师认为这是“用股东的钱赌博”,因为关税导致电力设备、钢铁等成本也大幅上涨,例如变压器价格涨9%,电缆涨7%。当微软Azure宣布涨价8%时,开发者论坛反响强烈,认为“用AI比雇程序员还贵,这技术难以普及”。
本土AI战略的致命伤暴露
这场关税闹剧暴露出美国AI战略存在致命伤。一是供应链“空心化”,美国过度依赖进口设备,本土制造能力出现断层;二是政策短视,用贸易战思维进行科技创新,如同“为抓鱼炸干池塘”;三是资本泡沫,纳斯达克的AI概念狂欢在关税面前原形毕露。
关税战背景下中国AI企业的表现
技术突破与订单获取
正当美国深陷关税泥潭时,中国AI企业DeepSeek取得了技术突破,其开源大模型训练成本仅为OpenAI的1/30,还横扫了亚马逊、微软等国际巨头的订单。并且,这套“中国方案”通过智能质检、远程医疗等场景,在墨西哥、印尼等地拓展市场,挖走了美国企业的客户。
应对芯片封锁
2025年4月12日,美国商务部发布禁令,将Nvidia的H20以及AMD的MI308等高性能AI芯片列入严禁出口名单。中国市场原本是Nvidia全球营收的20%,AI芯片部分占比更高。不过,中国企业并非毫无应对之策,中国的一些企业如寒武纪、海光信息、阿里平头哥等在芯片研发上不断进取,虽然目前性能与国外仍有差距,但也并非完全不能用。例如,有的企业用国产芯 + 参数精简方法推出相应版本,有的企业采用小模型大推理的路线,用更强的算法减少对硬件的依赖,甚至在某些细分场景上已经实现反超。
关税战对AI硬件行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关税战使全球AI硬件产业格局面临重构。美国的关税政策原本旨在保护本土技术,却意外推动了全球产业链的调整。中国AI企业借助成熟的供应链,能够以低成本快速迭代产品,而美国企业还在为进口设备关税问题扯皮。未来,美国AI产业需要思考是继续挥舞关税政策自损根基,还是重构全球技术合作范式;而中国AI企业则需在国产替代、算法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在这场技术较量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