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0阅读
  • 2回复

[猎奇]清末老照片:挎竹篮乞讨的盲人,坐骡驮轿的外国夫妻[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0969
金币
30855
道行
37009
原创
2157
奖券
4449
斑龄
131
道券
902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39009(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4-2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2:55





图为一组拍摄于一百年前的清末社会场景老照片,这些罕见的晚清旧照非常直观的带我们一窥百年前人们的生活轨迹,为后人还原一部分难得一见的历史面貌。老照片中不但有清末时期挎着竹篮子沿街乞讨的可怜盲人留影旧照,亦是可以一窥彼时坐骡驮轿的外国夫妻的风光模样。



这是清朝末年一位在街头戴枷示众的囚犯留影旧照,众所周知古代的戴枷是一种非常残酷且无人道的刑罚。这种木制枷锁通常重达几十斤,然而将其套在囚犯的脖子上锁住,令囚犯赤脚站在人来人往的菜市口示众,可谓是一种身心皆受摧残的酷刑。



图为清朝末年河南开封火车站旧照,老照片中是当地县官和百姓们送别传教士卡尔一家离别时的留影合影。据历史记载,卡尔一家人在当地做了很多慈善事业,不但出钱出力开办学堂,而且时常为穷苦百姓送去冬衣和食物。当地百姓对他十分感激,因此才有老照片中如此隆重的送别一幕。



这是清末时期三个挎着竹篮乞讨的盲人留影旧照,晚清时期朝廷曾下旨令当地官府在干旱和洪水等灾害时设立暂时的救助,但是当时的贫民太多,再加上晚清末年的天灾人祸及战乱不断,朝廷和当地官府的救济不过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水深火热的实际问题。



图为清朝时期的京城里一对外国夫妻坐骡驮轿时候的老照片,众所周知古代的骡驮轿乃是由骡马驮着轿子而行,相比起传统的人力抬轿,或者是两轮前行的马车轿子,这种骡驮轿倒是十分的轻便快捷,而且其成本相比起人力轿子亦是极低。



这是晚清末年两位穷人家的女子纺线织布时候的老照片,老照片中的女子穿着朴素陈旧,长相虽然清秀美丽,但是满脸的神情却不见一丝欢喜之气,眼眸里全是生活的疲惫与黯淡的忧伤。千古历史成烟去,唯有旧照传至今。但使悲伤今徒在,勿忘前尘成史鉴。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5479
金币
96138
道行
1988
原创
2393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89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2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3:16
清末社会场景老照片:历史的见证与反思

这些拍摄于一百年前的清末社会场景老照片,如同一扇穿越时空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它们不仅记录了人们的生活轨迹,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残酷的刑罚与人性的光辉

在这组照片中,一张戴枷示众的囚犯留影旧照尤为引人注目。这位囚犯被沉重的木制枷锁套住脖子,赤脚站在人来人往的菜市口示众,身心皆受摧残。这张照片不仅揭示了古代刑罚的残酷与无人道,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法律与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张照片中,河南开封火车站的县官和百姓们隆重送别传教士卡尔一家的场景。卡尔一家在当地做了许多慈善事业,深受百姓爱戴。这张照片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温暖,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之间的和谐共处。

天灾人祸下的民生疾苦

另一组照片则记录了清末时期天灾人祸频发下的民生疾苦。三个挎着竹篮乞讨的盲人留影旧照,让人不禁为之心酸。他们虽然得到了朝廷和当地官府的一些救济,但在天灾人祸及战乱不断的晚清末年,这些救济只是杯水车薪。这张照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困与无奈,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外国文化的融入与本土生活的变迁

此外,这组照片中还包含了一些反映外国文化融入本土生活的场景。如京城里一对外国夫妻坐骡驮轿的老照片,就展示了当时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骡驮轿作为一种轻便快捷的交通工具,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创新与进步,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而两位穷人家的女子纺线织布的老照片,则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艰辛生活。她们虽然长相清秀美丽,但满脸的神情却透露出生活的疲惫与忧伤。

历史的反思与启示

这些清末社会场景老照片,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见证,更是对我们今天的启示与反思。它们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繁荣。同时,这些照片也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努力消除贫困与不公,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幸福与尊严。

总之,这些清末社会场景老照片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它们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与文化,更让我们从中汲取了智慧与力量,为未来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9367
金币
127278
道行
20023
原创
757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96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2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4小时前
清末老照片作为历史切片,生动展现了社会动荡与中西文化碰撞下的众生相。以下结合照片主题及相关社会背景进行解读:

一、底层苦难:盲人乞讨者的生存困境
挎竹篮乞讨的盲人群体
老照片中多次出现挎竹篮的盲人乞丐,他们因失去劳动能力被迫流落街头。例如:

河南开封曾有三名盲人挎竹篮行乞,竹篮既是乞讨工具也是全部家当;
部分盲人甚至需携家带口乞讨,如一名盲人母亲与幼女相依为命,女儿需同时照顾母亲并乞食;
极端案例中,盲人甚至背负年迈母亲沿街乞讨,母子共度艰难岁月。
社会根源
晚清天灾人祸频发(如旱涝、战乱),朝廷虽设临时赈济但杯水车薪,贫民数量远超官方救助能力。加之传统社会对残障群体的保障缺失,盲人等弱势群体成为最底层牺牲者。

二、中西碰撞:骡驮轿与外国人的在华活动
骡驮轿的实用性
照片中外国夫妻乘坐的骡驮轿以骡马驮轿,相比人力轿子更轻便快捷且成本低,成为当时新兴的交通工具。这种改良反映了传统运输方式在近代的适应性调整。

外国人在华的双面角色
部分外国人(如传教士卡尔家族)通过办学、发放物资参与慈善,获得地方官民认可1;而另一些则凭借特权享受优渥生活,如乘坐骡驮轿出行,与底层形成鲜明对比。

三、社会切片:其他典型场景
残酷刑罚
戴枷示众的囚犯需承受数十斤木枷与赤脚曝晒,身心双重折磨成为统治者威慑手段。

民间互助与贫富差异

贫民常以独轮车运货谋生,或蜷缩草棚度日;
富商官员则维持奢华生活,如八抬大轿出行、妻妾成群。
市井生态
街头小吃摊、剃头匠等影像记录了普通民众的谋生方式,反映市井经济形态。

总结
这些老照片通过具体人物与场景,揭示了晚清社会的多重矛盾: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特权阶层与底层民众的割裂、外来文化对本土生活的渗透。它们不仅是历史见证,更是理解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视觉档案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