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第一到无人问津,日本的人形机器人咋混成这样的?
曾经日本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如今却逐渐“无人问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软件技术薄弱
日本在软件编程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而软件是机器人的“大脑”,对机器人的智能化起着关键作用。上世纪末全球大力发展互联网时,日本各大公司采取“重硬轻软”策略,全国更崇拜“实干工程师”,如造车、造游戏机的工程师,对写代码的程序员不够重视,导致软件创新不足。这使得日本机器人在软件算法上落后,看似硬件结构硬朗,实际上缺乏智能决策能力,如同木偶一般,难以实现复杂的功能和交互。
研发成本与实用性失衡
高成本难以普及
日本之前的机器人研究大多受政策导向影响,虽然投入大量资金,但产出的产品成本过高,难以实现商业化推广。例如早稻田大学在1973年推出的全球第一个能自主行动的人形机器人WABOT - 1,造价高达100万美元,且行动能力不佳;本田在2000年推出的全球首台全功能人形机器人ASIMO,原本设计用于家庭服务,但一台就要250万美元,相比之下,雇佣人工服务成本更低,这使得这些机器人难以进入市场。
实用性不足
部分价格相对较低的机器人,如服务机器人Pepper,虽然售价只需1900多美元,但智商和实用性较差,其宣传的“情感交互”功能只是预设程序,无法实现真正的交互,不能胜任日常任务,导致消费者购买后失望,影响了产品的口碑和市场接受度。
经济因素限制
日本经历经济泡沫破裂后,企业为了生存和恢复元气,开启攒钱模式,减少了在机器人研发上的资金投入。由于前期投入巨大却未能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政府也不得不削减高校科研经费,使得机器人研发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难以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AI路线选择失误
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时期,日本在AI路线上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导致其机器人研究在智能化发展上落后于其他国家,这进一步加剧了日本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颓势,使其在全球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
不过,人形机器人只是机器人行业的一部分,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日本的发那科、安川电机等公司仍然处于世界前列,不少国家都从它们那里进口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