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0阅读
  • 2回复

[数码讨论]标准扩容不代表网络文学难出经典[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9002
金币
3203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670
斑龄
195
道券
1054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1365(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4-17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5-04-14) —


26部网络文学作品入藏伦敦大英图书馆。
    文学经典指经过时间锻造,具有美学典范意义的作品。英国批评家利维斯建构了奥斯丁、康拉德等西方“伟大经典”谱系。美国文学家布鲁姆则构造“影响—焦虑”“冲突—竞争—超越”两阶段论经典谱系生成模式,认为原创性、竞争性、深刻思想性、审美力量与重读考验,是经典的标准。近些年来,谢冕、吴义勤、孟繁华等学者都介入过当代文学经典讨论。温儒敏提出“文学史经典”与“文学经典”之分,孟繁华提出经典化与当代性问题。其实,关于“当代文学经典”的争论,凸显了“经典共识”的不稳定性。网络文学在时空范围内,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部分,“网络文学经典化”延续“当代经典危机”的思考,并融入媒介转换、文学属性等问题的探讨,更具当下性与时代感,甚至关乎文学的存续发展。厘清这个问题,要从现有讨论的几个层面来谈。
媒介性影响文学性构成,但并非“取消”文学性
  关于网络文学经典化,有几种不同看法:一是网络文学无法经典化。部分学者以精英文学为标准,将网络文学归于通俗门类。他们认为,通俗文学在文学中地位较低,只有娱乐性,没有经典价值。二是网络文学可以走向经典化,但其本身的症候性问题,是导致经典化困境的原因。比如,一些学者认为一方面网络作家追求写书速度,网文数量与质量不匹配,数量庞大,泥沙俱下;另一方面作者看重经济利益,无心打磨精品,网络文学过度商业化,文学性下降。三是网络文学经典化是“伪命题”。这类看法相当有代表性。韩国学者崔宰溶认为,文学性是“作品中心论”观点,应被网络“共生互动性”替代。一旦作品不能成为中心,“经典意识”也就不存在。这种说法挑战了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树立的文学四大标准,即作品、宇宙、作家、读者。他们认为文学创作客体意识、编订选集及进入图书馆收藏对应的静止观念,赋予印刷文学“永恒光环”,进而与权威话语体系、印刷资本紧密结合,传统经典才得以产生。而在互动和生活化、开放化的网生语境中,这种经典观念应被淘汰。
  事实上,以上几种观点争论的核心问题在于媒介与文学的关系。传统精英批评家注重经典恒定审美标准与长时间段层积评价。然而,网络时代的“媒介性”对其带来极大挑战,影响了文学审美、原创性等传统经典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这也为网络文学经典化制造了新的难题。比如,邵燕君认为,网络文学经典化必须对网文作断代史式的梳理。网络文学发展前二十年左右的“传统网文”接近于印刷时代的“通俗文学网络版”,而这几年出现的“二次元网文”中“数据库”“粉丝”“类型”等特质才代表网文发展方向。她提出网络类型小说经典标准,即典范性、传承性、独特性和超越性。而在讨论这些具体标准时,“既要参照‘经典性’曾经穿越‘口头文学’‘纸质文学’等多种媒介形式的‘共性’,又要充分考虑到‘网络性’和‘类型性’的特性构成”。单小曦也认为“媒介性”应为文学四要素之外“第五要素”,且居于中心位置。但他同时指出,机械印刷和集体化文学生产、播放型电子媒介与大众化文学生产、网络媒介与实时交互性文学生产多元并存发展,构成了当代文学生产基本格局。然而,这三类文学生产机制能否在网络时代延续下去,是否有互通可能?这些问题都尚待进一步探讨。
  但是,经典标准多样化,绝不等于经典消亡。经典标准会变,但经典意识永存。网络时代经典标准,是“融合再生”的过程。首先,必须反思“雅俗对立”的观念。通俗文学在思想深度、精神高度,原创性和审美性上,普遍略逊于纯文学,但其大众传播度、类型化叙事、抚慰人心的疗愈作用,依然可以凝聚文学经典共识,如金庸与琼瑶的作品。通俗文学经典化,为网络时代文学经典产生,提供了价值参考。其次,目前中国网络文学主体是类型小说,但并不是说,网络文学就只是类型小说。比如,早期网络小说和诗歌中,有大量实验先锋作品。如今,先锋化网络短小说,也悄然在豆瓣、知乎等平台兴起。媒介性影响文学性构成,但并非“取消”文学性。拒绝从文学审美层面介入文本,拒绝以文学审美作为经典标准,拒绝将“网络文学看作文学”,仅将其作为媒介“装置”,就可能形成“有媒介无文学”“有理论无文学”的情况,最终从“经典取消”走向“文学取消”。
网络文学经典化既牵涉文学破除“雅俗的鸿沟”,也是网络时代文学经典产生的先声
  具体而言,原创性、典范性、竞争性、重读考验、审美性,这几个传统经典标准在网络语境下都会有不同变化。
  “原创性”联系着作家个体权威形象塑造,未来网络文学中,这一标准将渐渐从个体原创走向“多维作者”原创。经典作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个体文化英雄,而更类似读者和作者共同经营(或可称为“写读者”)的“原创IP”。作家也将不再苦苦追求陌生化,走入自我封闭的怪圈,而更愿在新颖体验基础上,追求语言和内容的共享共生性。由此而言,“竞争性”的影响焦虑,会被“合作性”替代。无数前辈作家的经验,都将化成数据库元素,共同服务于新文学样态。
  同样,“重读”考验,也会发生变化。从传统经典标准来看,重读是“时间超量占有”概念。一部经典作品,必须有复杂文化和审美信息含量,经得起反复重读与不断阐释。未来网络文学之中,“重读”的时间概念,将会扩展为对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占有。将“重读”扩展为“重享”,不仅是时间上的反复个人化阅读,而且是空间上的反复共同分享。“经典阅读”将会成为特定网络虚拟社区的IP共同体行为。
  “审美性”依然是经典考量重要标准,但也有“常与变”的博弈。以作品为中心的审美标准不能变。即便重视读者共享互动,重视媒介传播,一旦作品中心地位发生改变,经典必然被空心化。比方说,一些荐书网红作为“媒介人”,对当代文学经典推广起到重要作用,但他们的大众化推介,必须建立在作品本身经典品质之上,而不是颠倒错置。不过,其中的变量也会有很多。比如,纸媒语境下,对细节的提炼,是经典性必须考虑的因素。网络文学中,细节与情节结合,共同服务于庞大世界观建构。经典细节并非消失,而是与经典情节结合,重新将人类代入“故事时代”。另外,文字精练简约,是小说的一大美德。适当的长度,被看作是对文字的敬畏。网络传媒状态下,时空观念、信息量级、阅读诉求等标准的变化,使网络文学“超长度”成为常态。还有,描写与叙事的功能也会发生改变。描写曾赋予小说模拟现实的真实感,叙事对描写的侵蚀,被认为是小说追求“内在真实”的策略。网络语境之下,经典小说叙事对时间的沉浸感,必然会与仿真性描写带来的空间沉浸感结合。叙事与描写的再次结合,将带来类似游戏叙述视角的扩张,给人们带来新鲜阅读感受。
  相比其他标准,“典范性”应继续坚守。典范性作为经典价值核心,将成为后续作品的示范,其共同体意义必须得到坚守。利维斯确立奥斯汀与康拉德等人为经典作家,其目的在于“唤醒一种正确得当的差别意识”,他们的经典作品“不仅为同行和读者改变了艺术潜能,且就其所促发的人性意识——对于生活潜能的意识而言,也具有重要意义”。网络社会的即时性、碎片化等特征,在海量信息潮中,对经典作品永恒性构成威胁。这样的情况下,典范性的坚守,将使得经典能在人类文明之中,继续发挥凝聚精神共同体的作用。
  随着网络媒介高度发达,纸媒转型是必然趋向。所有文学作品,未来可能都将以网络媒介为传播主渠道。相对于纸媒文学的“网络文学”概念,也应改为“网络时代的文学”。由此而言,网络文学经典化,既牵涉文学破除“雅俗的鸿沟”,也是未来网络时代文学经典产生的先声。经典是人类“共识经验”的凝聚。没有经典,共识可能会陷入混乱,人类思维表达力和理解力、文学反映精神的能力都会下降。经典的建立,不仅关乎网文能否被文学体系接纳,更关乎其高质量发展。不过,树立网络文学经典的任务,完全交由市场产业化网络平台,以及读者大众口碑,显然是不够的。而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和批评家,对此介入得并不充分。这表现为批评家面对网络文学文本时,缺乏精彩的文本解读和深度挖掘,缺乏披沙拣金般地对经典进行筛选、定义和阐释的过程。
  网文超大信息量与信息转瞬即逝的特点,加剧了经典化难度。塑造经典更需要批评家认真做好阅读、挑选、阐释工作,也要扩大眼界与心胸,注意传统标准与新标准的沟通与共识的建立。网络文学二十多年发展中,忘语的《凡人修仙传》、猫腻的《间客》、梦入神机的《龙蛇演义》、天使奥斯卡的《篡清》、烟雨江南的《亵渎》、酒徒的《家园》、齐橙的《大国重工》、何常在的《浩荡》、阿耐的《大江东去》等网文作品,有的是成熟的类型文学,有的延续现实主义风格,有的能在网生性与文学性之间找到很好的平衡。同时,网文已发展出玄幻、校园、修真、洪荒、游戏、盗墓、悬疑、穿越、科幻等数十个类型或亚类型,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之作,但目前这些优秀作品的解读阐释普遍存在不足。网络文学如何经典化,这是新的条件下批评家们需要持之不懈探索的重要命题。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8530
金币
118944
道行
20019
原创
753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80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4-13
标准扩容不代表网络文学难出经典
网络文学经典化的争论现状
目前,关于网络文学经典化存在几种不同看法。部分学者以精英文学为标准,将网络文学归于通俗门类,认为通俗文学只有娱乐性,没有经典价值,即网络文学无法经典化;还有观点认为网络文学可以走向经典化,但其本身的症候性问题导致经典化困境;另外,有看法认为网络文学经典化是伪命题,如韩国学者崔宰溶认为文学性的作品中心论观点应被网络共生互动性替代,作品不能成为中心,经典意识也就不存在,这挑战了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树立的文学四大标准。

标准扩容与经典的关系
传统经典标准如原创性、典范性、竞争性、重读考验、审美性在网络语境下会有不同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经典消亡。经典标准会变,但经典意识永存,网络时代经典标准是融合再生的过程。通俗文学经典化,如金庸与琼瑶的作品,为网络时代文学经典产生提供了价值参考。早期网络小说和诗歌中有大量实验先锋作品,如今先锋化网络短小说也在豆瓣、知乎等平台兴起,说明媒介性虽影响文学性构成,但并非取消文学性。

网络文学经典标准的变化体现
原创性
未来网络文学中,原创性标准将渐渐从个体原创走向多维作者原创。经典作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个体文化英雄,而更类似读者和作者共同经营的“原创IP”。作家也更愿在新颖体验基础上,追求语言和内容的共享共生性。

竞争性
“竞争性”的影响焦虑会被“合作性”替代,无数前辈作家的经验将化成数据库元素,共同服务于新文学样态。

重读考验
从传统的时间超量占有概念的重读,扩展为重享,不仅是时间上的反复个人化阅读,而且是空间上的反复共同分享,经典阅读将会成为特定网络虚拟社区的IP共同体行为。

审美性
审美性依然是经典考量重要标准,但存在“常与变”的博弈。

网络文学发展现状为经典诞生提供土壤
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营收规模达到383亿元,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5.5亿,作品累计规模达3786.46万部,同比增长9.47%,网络文学平台驻站作者总数约为2929.43万人。网络文学持续深耕现实题材作品,IP多样转化成效显著,如《与凤行》《庆余年第二季》等网络文学IP改编的影视剧集爆款频出,反哺原著阅读。还有81部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入藏中国国家版本馆,覆盖多元品类,呈现出网络文学类型结构持续优化的发展趋势。这些都表明网络文学在不断发展壮大,有产生经典作品的潜力。

综上所述,虽然网络时代经典标准扩容且发生变化,但网络文学仍有诞生经典的可能,标准扩容并不代表网络文学难出经典。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4230
金币
85613
道行
1980
原创
2380
奖券
2604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68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1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4-13
网络文学经典化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文学性、媒介性、时代性等多个层面。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一些关键点的总结:

1. 经典标准的演变:传统的文学经典标准,如原创性、竞争性、深刻思想性、审美力量和重读考验,在网络文学的语境下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义。网络文学的互动性、开放性和即时性对这些标准提出了新的挑战。

2. 媒介性与文学性的关系:网络时代的媒介性对文学性构成产生了影响,但并不意味着文学性的消失。媒介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文学形式和表达方式,但文学的核心价值和审美标准仍然重要。

3. 网络文学的类型化与原创性:网络文学中,类型小说占据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文学仅限于类型小说。原创性和创新仍然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关键。

4. 网络文学的商业化与文学性:网络文学的商业化趋势可能导致文学性的下降,但同时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广泛的受众和更多元化的表达空间。

5. 网络文学的经典化与批评家的角色:批评家在网络文学经典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需要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阅读、挑选和阐释,以帮助建立新的经典标准和评价体系。

6. 网络文学的未来发展:随着网络媒介的高度发达,纸媒转型成为必然趋势。网络文学经典化不仅关系到网络文学能否被文学体系接纳,更关乎其高质量发展。

7. 共识与经典:经典是人类共识经验的凝聚,没有经典,共识可能会陷入混乱,人类的思维表达力和理解力、文学反映精神的能力都会下降。

综上所述,网络文学经典化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过程,需要批评家、学者和读者共同努力,以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特点和挑战。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