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扩容不代表网络文学难出经典
网络文学经典化的争论现状
目前,关于网络文学经典化存在几种不同看法。部分学者以精英文学为标准,将网络文学归于通俗门类,认为通俗文学只有娱乐性,没有经典价值,即网络文学无法经典化;还有观点认为网络文学可以走向经典化,但其本身的症候性问题导致经典化困境;另外,有看法认为网络文学经典化是伪命题,如韩国学者崔宰溶认为文学性的作品中心论观点应被网络共生互动性替代,作品不能成为中心,经典意识也就不存在,这挑战了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树立的文学四大标准。
标准扩容与经典的关系
传统经典标准如原创性、典范性、竞争性、重读考验、审美性在网络语境下会有不同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经典消亡。经典标准会变,但经典意识永存,网络时代经典标准是融合再生的过程。通俗文学经典化,如金庸与琼瑶的作品,为网络时代文学经典产生提供了价值参考。早期网络小说和诗歌中有大量实验先锋作品,如今先锋化网络短小说也在豆瓣、知乎等平台兴起,说明媒介性虽影响文学性构成,但并非取消文学性。
网络文学经典标准的变化体现
原创性
未来网络文学中,原创性标准将渐渐从个体原创走向多维作者原创。经典作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个体文化英雄,而更类似读者和作者共同经营的“原创IP”。作家也更愿在新颖体验基础上,追求语言和内容的共享共生性。
竞争性
“竞争性”的影响焦虑会被“合作性”替代,无数前辈作家的经验将化成数据库元素,共同服务于新文学样态。
重读考验
从传统的时间超量占有概念的重读,扩展为重享,不仅是时间上的反复个人化阅读,而且是空间上的反复共同分享,经典阅读将会成为特定网络虚拟社区的IP共同体行为。
审美性
审美性依然是经典考量重要标准,但存在“常与变”的博弈。
网络文学发展现状为经典诞生提供土壤
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营收规模达到383亿元,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5.5亿,作品累计规模达3786.46万部,同比增长9.47%,网络文学平台驻站作者总数约为2929.43万人。网络文学持续深耕现实题材作品,IP多样转化成效显著,如《与凤行》《庆余年第二季》等网络文学IP改编的影视剧集爆款频出,反哺原著阅读。还有81部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入藏中国国家版本馆,覆盖多元品类,呈现出网络文学类型结构持续优化的发展趋势。这些都表明网络文学在不断发展壮大,有产生经典作品的潜力。
综上所述,虽然网络时代经典标准扩容且发生变化,但网络文学仍有诞生经典的可能,标准扩容并不代表网络文学难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