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始末:一段持续六回书的人生真相体悟
创作背景与前期酝酿
最初天降神兵香菱打断了黛玉抒发感慨的契机,使得她当时的情绪未能充分凝聚。但她内心对人生的感悟已经开始萌芽,只是缺乏合适的氛围来将其完全触发并成形。
关键事件引发创作
直到芒种节前一天,黛玉站在紧闭的怡红院门外,被迫体会到极致的孤独与怅惘。在此之前,宝黛同看《西厢》,宝玉以张生自比,称黛玉为莺莺,这是大胆的爱情表白,黛玉实则接受了这份表白。然而,贾政将宝玉叫去后,黛玉去怡红院探望,却被晴雯挡在门外,还听到宝玉和宝钗的笑声,这让她怀疑宝玉的表白是欺骗,内心百般滋味。这些经历和感受在前几回不断积累,到此时前几回的感悟终于得以充分发酵24。
《葬花吟》诞生
次日(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按照尚古风俗需祭饯花神,因为芒种一过众花皆卸、花神退位。大观园中众人早早起来祭饯花神,而宝玉独不见黛玉前来,四处找寻,在他们平时葬花的地方,看到黛玉独依花锄暗自神伤、满面泪痕,倾吐哀曲,《葬花吟》由此诞生。
诗中蕴含的人生真相体悟
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中“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将花与人的命运完美统一,不仅是对凋零花朵的哀悼,更是对青春流逝、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慨,让人对人生的短暂与无常有更深体会,揭示了生命的终极命运,演绎出生命的悲剧。
对现实的控诉与身世的悲叹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表达了对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黛玉在贾府寄人篱下,被丫鬟欺负,爱情又遭遇波折,她借诗抒发自己的际遇和悲伤,如“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等句都体现了她自伤自怜的情感。
对自由幸福的向往与无奈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表达了她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也暗示了整个家族乃至整个王朝终将走向衰败,反映出她内心的失落与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