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素窝”相关解读
黄曲霉素的基本信息
黄曲霉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是迄今发现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的真菌毒素之一。目前已发现的黄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大约20种,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常见。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黄曲霉毒素划定为1类致癌物,其毒性约为砒霜的68倍,是氰 化钾的10倍。
“黄曲霉素窝”常见之处
食物类
发霉的谷物:大米、小米、玉米、豆类等淀粉含量高的谷物,在收获和贮存过程中,容易出现霉变,被黄曲霉素污染。比如长江及长江以南地区黄曲霉毒素对谷物污染相对严重。
发霉的花生及坚果:花生及坚果富含油脂,且黄曲霉素溶于油脂,它们易感染黄曲霉菌。像花生本身喜欢生长在阴凉潮湿的地方,成为最容易感染黄曲霉菌的农作物之一。食用瓜子、杏仁、核桃等坚果时,如果出现发苦的情况,很可能是有黄曲霉素,因为坚果的苦味与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黄曲霉素有关。
农家花生油:有的农家花生油存在黄曲霉素污染隐患。一方面可能是发霉的花生没有被及时挑出来,或者榨油的机器长期不清洗导致霉变;另一方面农家小作坊工艺简单,无法完全除去原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容易造成黄曲霉素超标。
生活用品类
没洗干净的筷子:筷子本身不会滋生黄曲霉素,但使用筷子夹花生、玉米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后,如果没洗干净或者长时间不更换,筷子缝隙里残留的淀粉会引起霉变,最终滋生黄曲霉素。
没洗干净的砧板:家中没洗干净的砧板,也容易出现黄曲霉素,需要提高警惕。
黄曲霉素的危害
急性中毒
短期大量摄入黄曲霉素可造成急性中毒,出现包括急性肝炎、肝组织出血性坏死等肝损伤。人误食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轻则可能出现发热、腹痛、呕吐、下肢浮肿及肝功能异常等中毒性肝病症状。1984年印度曾发生过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导致十几个孩子死亡;2004年,肯尼亚有125人因食用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玉米而死亡。
慢性中毒
少量的黄曲霉素若是长期摄入,会出现肝纤维化、生长发育迟缓、不孕、胎儿畸形等慢性中毒症状。而且黄曲霉素对多种癌症的发生都具有诱导作用,尤其是对肝脏具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在一定剂量下可能直接诱导原发性肝癌的发生,还可能是导致胆囊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预防建议
食物处理方面
及时处理发霉变质的食物,如发现家中的大米、花生、坚果等食物发霉了,一定要及时扔掉,不能再食用。
学会正确储存食物,尤其是粮食,要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因保存不当出现霉变。家中不要大量囤积食物,最好吃多少买多少,降低黄曲霉素感染风险。
卫生清洁方面
注意清洁卫生,筷子、砧板等厨具要及时清洗干净,同时做到定期更换,以免滋生细菌,给黄曲霉素可乘之机。厨房注意通风,碗筷最好消毒,竹制或木质筷子要定时更换。
饮食补充方面
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补充叶绿素。研究表明,叶绿素可以降低人体对黄曲霉素B1的吸收率。
饮食注意方面
食用花生、核桃等食物时如果感觉很苦,马上吐出来,并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