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10666米深海漫步:科技实力新里程碑
研发背景与挑战
自古以来,海洋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点领域,但因其环境特殊,人类难以直接深入探索海洋深处。随着机器人技术发展,各国纷纷投入深海机器人研发,中国也积极参与其中。此次能实现10666米深海漫步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中科院深海所、浙江大学等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研发的小型机器人。在10000米深海的巨大压力下,机器人相当于承受了一座小型冰山的压力,这对机器人的驱动部件提出了极高要求。同时,深海2℃ - 4℃的低温环境也对机器人性能产生影响。在长达六年的研发过程中,团队还需解决深海环境下的运动模式、自动控制及整体结构设计等众多难题。
技术创新亮点
独特驱动设计
研究团队设计出了全新的深海驱动装置,利用双稳态手性超材料结构在两个稳态之间切换时的快速突跳,实现高效驱动。该装置巧妙地将深海高压对软材料的负面影响转化为提升机器人驱动性能的助力,克服了以往柔性材料驱动器在深海环境下性能衰减的困难。
低温拮抗驱动
面对深海低温环境,研究团队巧妙利用在低温环境下可实现高频循环主动变形的形状记忆合金进行拮抗驱动,保证机器人在低温下仍能正常运行。
多模态运动设计
研究团队从蝙蝠鱼的运动模式中汲取灵感,设计出能够游动、滑翔、爬行的多模态机器人,使得机器人能在复杂的深海环境中顺畅地切换各种运动状态。
研发成果及意义
成功测试
该深海小型机器人在高压、低温的马里亚纳海沟等深海环境中进行了测试,获得了媲美甚至超越实验室常温常压下的运动性能。此前团队已对其进行过多次深海测试,最深到达了马里亚纳海沟10666米深的海底。在水深1384米的中国南海海马冷泉进行测试时,机器人游动、滑行、变形和爬行等科目全部顺利完成。
重大意义
推动科技发展:这次海底漫步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示了我国在机器人技术、深海探测技术等方面的实力,推动了相关科技的发展。
深入了解海洋:机器人通过高清摄像头拍摄海底景观,并携带多种传感器探测海底的地质、化学、生物等参数,科研人员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得以更深入地了解海洋,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拓展人类认知:机器人海底漫步的实践拓展了人类对海洋的认知,激发了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
服务国家战略:深海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本次实践为我国在深海领域的探索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助于实现国家发展战略。
未来展望
目前,研究团队正致力于“深海柔性机器人 + AI”的方向,为未来的深海智能作业提供更多可能性。同时,还将聚焦提升深海小型机器人的续航能力和运动效率,实现更大范围的深海探测和监测,为海洋资源开发、考古发掘、环境监测等提供方案。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机器人在海底漫步领域还可能在技术升级、探测深度增加、探测范围扩大、多元化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为人类揭示更多未知领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