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9阅读
  • 2回复

[数码讨论]新媒介兴起与大众写作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8614
金币
5683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591
斑龄
194
道券
1053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1206(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3-31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5-03-19) —
         近些年,素人写作成为热门话题,尤其是《我在北京送快递》《赶时间的人》等作品引发共鸣。他们通过有代入感和现场感的叙述,让人们看到普通人更丰富的生命故事和多样的社会图景。素人、普通人参与文学、艺术创作并非新现象,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大众写作就是新文化启蒙的重要形式。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我们党倡导的人民文艺也强调群众不仅是文艺作品的读者和观看者,也是文艺创作的主体,这体现为培养工农兵作家、建立基层通讯员网络以及覆盖基层的群众文艺制度。

  1994年互联网引进中国,改变了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专业化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模式,以“用户生产内容”为主的网络文化模式兴起。90年代中后期,在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时代,网络论坛、校园BBS是互联网文化的载体,以大学生、都市中产阶级为主的网友在网络上基于兴趣形成不同的虚拟社区,是早期网络文化、网红文化的发源地,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搞笑喜剧构成了当时中文互联网的语言底色。

  1998年台湾网友蔡智恒创作第一部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被认为是网络文学的开端。随着专业化的网络文学网站的兴起,以网友为主体创作的网络文学成为20多年来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也确立了一种以点击量、阅读量为基础的网文商业形态,形成了穿越、玄幻、仙侠、科幻等各种各样的网文类型。

  2000年随着个人博客的兴起,发布纯文字或图文版的网络日志成为一种自媒体。互联网的去空间化和去中心化,使得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群体拥有了自在的交流空间,大众也借助网吧、“山寨”电子产品使用互联网平台,如草根诗人、打工诗人通过网络论坛、网络刊物传播作品,形成跨地域的文化连接,如百度贴吧(2003年)为青年亚文化、粉丝文化提供了交流空间,QQ空间(2005年)成为很多小镇青年、学生群体书写日记、分享音乐和情感的自留地,而豆瓣网(2005年)形成了以书籍、电影、音乐评论为主的文化社区以及各种分众化、圈层化和小众化的趣缘社群。可以说,网络是新世纪前后最活跃的民间文化、草根文化的聚集地。

  2008年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兴起,手机成为Web2.0时代最重要的终端平台。相比Web1.0时代以门户网站和图文作品为主,Web2.0则以影像、视听作品为主导。后来,依托B站、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知乎、豆瓣等社交媒体平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二次元文化、青年亚文化等数字文化生态。相比大众传媒时代如印刷、广播、电视等以专业化生产、单向度传播为主,移动互联网平台鼓励用户生产内容、互动式双向传播。

  2010年以来非虚构写作这一纪实文体在中国流行,一方面与《人民文学》杂志开设“非虚构”栏目,陆续推出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等引起广泛关注的作品有关,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兴起,出现了谷雨、正午、智族GQ、故事硬核、真实故事计划等非虚构写作平台。相比小说、戏剧等虚构文学,非虚构文学是一种强调纪实、写实和社会调查的文体。书写者经常采用第一人称视角,用“我”来增强现场感和代入感。他们的作品具有社会性,关注新闻背后的社会和历史的纵深感,关注普通人和社会边缘群体,呈现出更为丰富和真实的社会生活风貌。这也使得非虚构具有较高的大众关注度。

  移动媒体兴起后,每到春节,“返乡体”文章经常成为“爆款”。2015年文学博士王磊光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2016年青年学者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等,都引起人们对农村、对故乡的思考。这两年,一批来自基层的写作者受到广泛关注,如家政女工范雨素的小说《久别重逢》、外卖员王计兵的诗集《赶时间的人》、快递员胡安焉的非虚构作品《我在北京送快递》等,这些作品不仅题材广泛、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而且带有生活的质感和现实的力度,其写作主题与他们的职业状态和生命经历密切相关。

  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介的应用,让写作从狭小的圈子和繁复的技巧中跨出来,回归对历史现实的观照,对真挚情感的摹写。尤其是素人写作,是一种先有人生的实践(行动),后有文学表达的创作方式,文学书写是对实践、行动的赋形。虽然他们经常提到从事文学写作不挣钱、无法靠写作来维生,但这种精神性的文学创作具有丰富的公共价值,他们因文学而被看见。一方面使得基层作家以写作者的身份参与各种文学活动,把劳动者的经验带入公共生活,另一方面他们的写作具有示范和榜样意义,鼓舞更多的普通人有信心以文学为媒介,书写生动、真实、多样的人民生活。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39281
金币
48689
道行
1974
原创
2360
奖券
2515
斑龄
32
道券
90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281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3-3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3-15
  素人写作的兴起及其社会影响

  近年来,素人写作逐渐成为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尤其是一些反映普通人生活和工作的非虚构作品,如《我在北京送快递》和《赶时间的人》等,引发了广泛的共鸣。这些作品通过真实的叙述和现场感,展示了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命故事和社会图景。

  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

  1. 新文化运动与人民文艺

  素人写作并非新现象。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大众写作就已成为新文化启蒙的重要形式。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共 产 党倡导的人民文艺强调群众不仅是文艺作品的读者和观看者,也是文艺创作的主体。这一时期,通过培养工农兵作家、建立基层通讯员网络以及覆盖基层的群众文艺制度,推动了普通人的文学创作。

  2. 互联网时代的兴起

  1994年互联网引入中国后,信息传播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用户生产内容”为主的网络文化模式兴起,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化垄断。90年代中后期,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的出现,使得网络论坛、校园BBS成为互联网文化的载体,形成了早期的网络文化和网红文化。

  3. 网络文学的发展

  1998年,台湾网友蔡智恒创作的第一部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被视为网络文学的开端。随后,专业化的网络文学网站迅速崛起,以网友为主体创作的网络文学成为20多年来最重要的文化现象,并确立了以点击量、阅读量为基础的网文商业形态,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网文作品。

  4. 移动互联网与非虚构写作

  2008年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网络文化的繁荣。移动互联网平台鼓励用户生产内容、互动式双向传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数字文化生态。2010年以来,非虚构写作在中国流行起来,《人民文学》杂志开设“非虚构”栏目,推出了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等作品。同时,谷雨、正午、智族GQ等平台也促进了非虚构写作的发展。

  社会影响与公共价值

  1. 展现真实的社会生活

  素人写作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和纪实手法,展现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实。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还带有生活的质感和现实的力度,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不同群体的生活境遇。

  2. 拓宽文学创作的边界

  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介的应用,使得写作不再局限于狭小的圈子和繁复的技巧,而是回归对历史现实的观照和对真挚情感的摹写。素人写作作为一种先有人生实践后有文学表达的创作方式,拓宽了文学创作的边界。

  3. 提升公众的文化参与度

  素人写作不仅使基层作家得以参与各种文学活动,还将劳动者的经验带入公共生活。这种创作方式具有示范和榜样意义,鼓舞更多的普通人有信心以文学为媒介,书写生动、真实、多样的人民生活。

  4. 引发社会关注与反思

  每到春节,“返乡体”文章经常成为“爆款”,如王磊光的《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和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等,引发了人们对农村、故乡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素人写作通过真实的故事和情感,激发了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总之,素人写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不仅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形式和内容,还提升了公众的文化参与度和社会关注度。通过这些真实而生动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实,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4971
金币
88470
道行
20019
原创
752
奖券
3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16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3-3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3-16
新媒介兴起与大众写作变迁
新媒介的兴起及其影响
新媒介的兴起,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方式。自1994年互联网引入中国以来,传统的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的媒体模式逐渐被以用户生产内容为主的网络文化模式所取代2。这种转变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促进了大众写作的变迁。

互联网的普及与网络文化的兴起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群体拥有了自在的交流空间。大众可以通过网吧、山寨电子产品使用互联网平台,如草根诗人、打工诗人通过网络论坛、网络刊物传播作品,形成跨地域的文化连接3。这种去空间化和去中心化的特性,使得网络成为新世纪前后最活跃的民间文化、草根文化的聚集地。

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
2008年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手机成为Web2.0时代最重要的终端平台。依托B站、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知乎、豆瓣等社交媒体平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二次元文化、青年亚文化等数字文化生态3。这些平台鼓励用户生产内容、互动式双向传播,进一步推动了大众写作的发展。

大众写作的变迁
素人写作的兴起
近些年,素人写作成为热门话题,尤其是《我在北京送快递》《赶时间的人》等作品引发共鸣。这些作品通过有代入感和现场感的叙述,让人们看到普通人更丰富的生命故事和多样的社会图景2。素人、普通人参与文学、艺术创作并非新现象,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大众写作就是新文化启蒙的重要形式。

非虚构写作的流行
2010年以来,非虚构写作这一纪实文体在中国流行。一方面与《人民文学》杂志开设非虚构栏目,陆续推出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等引起广泛关注的作品有关,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兴起,出现了谷雨、正午、智族GQ、故事硬核、真实故事计划等非虚构写作平台3。非虚构文学强调纪实、写实和社会调查,关注新闻背后的社会和历史的纵深感,关注普通人和社会边缘群体,呈现出更为丰富和真实的社会生活风貌。

跨媒介写作的新趋势
新时代跨媒介融合让文学重新成为一种杂文学大文学与泛文学,带来了从主题到风格、从技术到审美的全面革命。这种变革由科技的日常生活化启动,波及到文学的方方面面:主体上的全民参与,创作上的即时交互,传播上的移动普及,阅读上的视频转向4。跨媒介写作带来的诸多变革,本质上是媒介物质性对文学生产关系的重塑,其冲击波正在颠覆自古登堡革命以来建立的整个文学认知体系。

结论
新媒介的兴起和大众写作的变迁是相辅相成的。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促进了大众写作的多样化和丰富性。素人写作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使得普通人的生活和经验得以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展现。跨媒介写作的新趋势,进一步推动了文学的多元化和创新。总之,新媒介的兴起与大众写作的变迁共同塑造了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使得文学和艺术得以继续存在和发展。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