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展相对缓慢,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 研究重点不同:德国在机器人领域的研究重点一直放在工业机器人和机械臂上,而不是人形机器人。德国拥有世界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如库卡(KUKA)、ABB(德国子公司)等。这些企业在工业自动化和柔性机械臂方面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因此,德国的科研人员更倾向于将这些技术发扬光大,而不是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
2. 应用场景差异:德国最早研发人形机器人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太空,而不是改善人类生活。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RL)研发的Rollin' Justin人形机器人主要用于在国际空间站中协助宇航员,因此其设计更多考虑了太空环境的特殊需求,如无重力环境下的移动和操作。这种应用场景与地面人形机器人有很大不同,导致德国在地面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
3. 技术路径选择:德国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路径上,更倾向于采用“监督式自主”的控制方法,而不是完全自主或直接遥控。这种控制方法在某些特定应用场景下具有优势,但也限制了人形机器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 市场和产业环境:尽管德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有着强大的基础,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市场和产业环境相对薄弱。德国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数量较少,且缺乏像美国的Figure、挪威的1X、英国的Engineered Arts等知名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5. 投资和政策支持: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力度相对较小。虽然Neura Robotics在2025年获得了1.2亿美元的融资,但这在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中仍然是少数。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使得德国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方面面临更多挑战。
综上所述,德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展相对缓慢,主要是由于研究重点、应用场景、技术路径、市场环境和投资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尽管德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有着强大的基础,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投入才能迎头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