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分众生产与精品追求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形式,已经迅速崛起并覆盖了广泛的受众群体。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娱乐形态和生活方式,还影响了感觉结构和思维方式。因此,对短视频文化的特质、社会功能、文类生产和主体建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其时代意义、美学潜质以及对未来社会的作用图景。
分众式文本与融合性文化
短视频文本是分众传播的典型代表。创作者出于自我表达和打造账号的目的,会有自觉与不自觉的区别。一旦进入某个平台与渠道,就会通过产品分类、用户画像、匹配推荐等方式,进行市场细分和用户定位,从而实现精准投放与推送,进而形成一个个分众的群落。这种分众化直接影响了内容生产,导致相关文本和传播充斥着符号化场景、可传播形象、戏剧化瞬间、刺激性情节、冲击性语言、单向度话语,甚至是欺骗式营销。为了迎合效率,一切都被压缩和化约,只有少数具有原创意味的作品能够脱颖而出,如李子柒的农耕牧歌式作品。这些增生文本形成了短视频的碎片小宇宙、单薄小世界,关于宏大世界的观念在短视频语境中被放逐,现实世界被呈现为信息世界,甚至不是故事世界。这种图景产生于融合性文化的背景之中,是一种有意味的悖论。
情绪消费与非经典化生产
在短视频文化中,迎合、传递、表达、创造与引导情绪占据主导性。八种主流的短视频类型,包括搞笑类、美食类、美妆类、治愈类、才艺类、混剪类、影视解说类、知识普及类,走红的作品中绝大部分提供的是情绪价值。与影视相比,短视频是断裂性跳切、非理性逻辑、相关性思维。这种情绪消费与非经典化生产的特点,使得短视频成为一种新型文艺形式,虽然只是“人民文艺”的基础,但仍需要组织和引导。
短视频的多重属性
短视频不仅仅是文化娱乐和消费方式,它还是技术创新和媒介升级后的产物,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并且有着市场急剧扩展的趋势,在第三产业结构中占比上升迅速。在拉平的表述方式和平民化的理念中,成为一种为大众普遍掌握和广为使用的(意见、观点、美学和情感)表达渠道。它也是文化自身演变的结果,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表现形态。它的优点是便捷、廉价、大众化,理论上只要拥有一台智能手机,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科技日常化带来了一种法国学者朗西埃所说的“可感性的再分配”,原先许多不被关注的人、事、物通过分享而被看见,从而使得文化创造与消费进一步趋于平等与自由,开辟了新的公共空间。
综上所述,短视频分众生产与精品追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创意、内容、技术、市场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把握短视频的发展趋势,创造出更多优质的短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