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句话不仅是对节气特征的生动写照,也提醒我们在养生方面需要格外注意。
此时正值人体阳气较为虚弱之时,是阴阳交替的重要阶段。中医理论指出,冬季是“藏精蓄能”的季节,而小寒更是这一过程的关键节点。俗语有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还有“小寒不养阳,一年都白忙”。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进行养生,以使身体既能抵御寒冷,又能储存阳气,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呢?小寒时节重在补阳
1、小寒“灸三穴”
(1) 中脘穴:位于剑突与肚脐连线的正中间位置,此穴位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行气化滞等功效。
(2) 命门穴:处于后腰部,对应肚脐的位置,早晚各按摩5分钟可以温补肾阳,祛除寒气。
(3) 关元穴:位于肚脐下方四指宽的正中央,是调节元阴元阳的重要穴位,具备培元固本、温肾助阳、调理气血等作用。
以上三个穴位每天艾灸一次,每次20至30分钟,12天为一个疗程,也可根据个人情况长期施灸。
2、小寒“食三宜”
(1) 食宜温: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在最冷的节气里,阴邪最为旺盛,应选择一些温热性质的食物来补充能量,如大枣、莲子、枸杞等高热量且性偏温的食物。
(2) 食宜杂:虽然很多人知道冬季适合食用羊肉汤或羊蝎子进补,但应注意饮食多样化,荤素搭配,避免过量食用容易引起上火的食物。可多喝汤汁类食物,例如梨汤、萝卜水等,帮助人体滋阴生津,润燥止渴,并且有助于清热利尿和促进消化。
(3) 食宜苦:小寒时节易上火,适量食用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菊、柚子、陈皮、绿茶等,可以帮助降泄心火,平衡体内阴阳。
3、小寒“喝两粥”
(1) 参姜羊肾粥:将洗净切丁的羊肾、红参末、姜末与大米一起煮成粥状,最后加入葱末调味。这款粥有益气壮阳、填精补髓、强筋壮骨的功效,适用于肾阳亏虚引起的睡眠差、耳鸣耳聋、腰膝酸软或女性痛经、宫寒不孕等症状。
(2) 小米南瓜粥:用小米和南瓜煮成粥,不仅美味,还具有健脾和胃、温阳化湿、润肠通便的效果,对于年老体弱、脾胃虚寒所导致的食欲不佳、胃脘疼痛、便秘等问题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护好这里,温阳补肾
作为一年中最冷的小寒时节,保暖防寒是首要任务,特别是头部、脚部和背部这些容易受凉的部位更需重视。
(1) 暖头:常说“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袄”。头部是人体热量散发的主要区域,尤其是在疫情后的时代,身体受凉可能会让病情反复或加重。外出时,要做好御寒措施,佩戴帽子、手套等衣物,保护身体健康。
(2) 暖背:背部是人体阳气汇聚之处,若保暖不当,寒气侵入会损耗阳气,加重病情或引发旧疾。可以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常晒背部,增强阳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进健康。
(3) 暖脚:俗话说“寒从脚下起”,疾病也可能由此而来。脚底分布着许多穴位,一旦受凉会导致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慢,降低人体抵抗力。因此,保持脚部温暖至关重要,每晚可用热水泡脚,刺激按摩足底穴位,温肾补阳,促进血液循环。